永安橋

浙江省新昌縣永安橋

南山村西北王渡溪上有座單孔石拱橋——永安橋,為渡濟眾人,永遠平安之橋。

永安橋南邊橋頭有一間小屋,屋內有塊《永安橋碑》,橋碑立於民國三十年(1941),碑文由南山村德星堂里人王士楨撰寫,講述了兩次建造永安橋的經過,第一次在光緒初年,由王士楨的父親王際元倡議建造,第二次在1941年,由王士楨的兒子王祖章倡議建造,文後刊刻了建橋的董事和助資諸善人的芳名。

歷史


光緒三十年,時為翰林院編修的蔡元培撰寫了《王君茂庭家傳》,他在如實敘說王際元一生“急人患難類如此”后,又重寫道:“嘗道經村外橋頭坑,日暮失足,墮溪中,亂石矗立,幸無恙,以其橋樑柱皆木,故多危險,乃誓易以石而重建。集資巨萬,不足則稱貸以益之,橋成,行人稱便。”最後,又滿懷激情地發出議論,曰:“國人習氣,坐視危險之事而不為之,或曰吾倖免而已,他人不暇顧焉。嗚呼!自執政以至齊民,以得過且過為宗旨者,孰不如是,是以萬事墮壞,浸至亡國。王君以墮溪之故,慨然改建石橋,不以難自阻,洵勇於任事者,推此志焉,可以救吾國。”
光緒三十年即1904年,1904年前後,蔡先生正執掌上海南洋公學,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念念不忘鼓吹民主革命思想,開啟民智。這一年,王士楨正受聘在上海為塾師,同一批愛國志士一起圍繞在蔡先生的周圍,救國圖強是他們共同的理想。蔡先生應請為王際元撰寫傳記,傳記收入《南屏王氏宗譜》,人們爭相拜讀,傳頌不已,“推此志焉,可以救吾國”。

重建


永安橋在1920年的洪水中被無情地沖毀,王際元的孫子王祖章,杭州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后在杭州集股籌辦慶春絲織廠,任總經理,眼看祖父倡建的橋被沖毀,行人又有了諸多不便,就“視危險之事而為之”,傾其所有,倡議重建永安橋,此議得到潘媚花等人的大力資助,於是就有了現在看到的永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