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4條詞條名為永安鎮的結果 展開
永安鎮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下轄鎮
永安鎮是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下轄鎮,位於中江縣中東部,屬淺丘地帶,距縣城28公里,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1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耕地面積26570畝,其中田9143畝,土17427畝,人均耕地面積0.85畝。
2021年,中江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永安鎮人口為17972人。
永安鎮俗稱牛場,始建於清朝。
1940年改牛山為永安(取永遠安康、興旺發達意,故而得名),設鄉公所。
1950年3月成立永安鄉人民政府,屬龍台區。
1958年,成立永安人民公社。
1961年,改屬永安區。
1981年3月地名普查時,因在綿陽地區內重名,故改名長安公社。
1984年4月,改稱長安鄉。
1989年12月,撤銷長安鄉,建立永安鎮。
1996年5月,撤隆勝鄉併入永安鎮。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2千米,總面積48.21平方千米,綠化覆蓋率達37.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95.5人。煤炭河水庫於1966年4月建成,集水4.7平方公里,總容量150萬立方米,灌面2991畝。
地處中江南部淺丘陵窄谷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最高點位於白馬山,海拔552.1米;最低點位於望江寺,海拔386.5米。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6.7C。年平均8照時數1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境內小河4條。一條起源隆金村小灣,流人三台縣凱河鎮境內;一條起源於涼井村分水堰,途經紅馬、涼亭,傍先化、黎家村流向悅來鎮;一條源於紅花村紅花溝,途經永安、八梁、傍豐收、大堰轉向柏樹鄉寶石村;一條起源於石堰村石包堰,流經金山村黑灣后流入柏樹鄉王廟、紫橋村。
主要自然災害有伏旱、秋雨、山洪、冰雹、滑坡、地震等。伏早、秋雨和山洪主要發生在7-10月,幾乎每年至少發生1次。2008年5月12日受汶川特大地震影響,3萬多人受災,2人死亡,7人受傷,53戶居民房屋倒塌,826戶居民房屋嚴重受損,7787戶居民房屋一般受損,6處山體滑坡,經濟損失1億餘元。.
有少量的天然氣,豐富的頁岩和地下水。
2011年末轄豐收、涼亭、紅馬、涼井、永安、紅花、天嶺、大力、金竹、石堰、金山、隆金、黎家、先化、桑園、大堰、八梁、松灣18個村和長安街、西街2個居委會,村民委員會下設219個社。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35005人,總戶數12009戶,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71人,城鎮化率8.8%。總人口中,男性18065人,佔51.6%;女性16940人,佔48.4%。14歲以下5531人,佔15.8%;15-64歲21703人,佔62%;65歲以上7771人,佔22.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34972人,佔99.99%;有藏族11人,彝族7人,壯族3人,黎族3人,羌族2人,苗族2人,,哈里族2人,瑤族1人,土家族1人,侗族1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0.72%,人口死亡率0.65%,人口自然增長率0.07%。
2017年,總人口19559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4867 |
男 | 18182 |
女 | 16685 |
家庭戶戶數 | 10067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4008 |
家庭戶男 | 17775 |
家庭戶女 | 16233 |
0-14歲(總) | 6682 |
0-14歲男 | 3561 |
0-14歲女 | 3121 |
15-64歲(總) | 25334 |
15-64歲男 | 13254 |
15-64歲女 | 12080 |
65歲及以上(總) | 2851 |
65歲及以上男 | 1367 |
65歲及以上女 | 148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4322 |
2017年,總人口19559人。
全國蠶桑基地示範鎮,四川省特色產業鎮、糧食生產基地鎮。
中江柚起源於永安,迄今有近20年歷史。它以色、香、味、形獨具特色,清脆甘爽,酸甜適度,馳名全川,是饋贈的佳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永安柚在永安已初具規模,現有成片永安柚3500畝,12萬餘株,純正優良掛果樹1.5萬餘株,年產柚子225噸,實現收入135萬元,預計5年過後僅柚子收入可達3000萬元。現有栽柚(50餘株)1畝以上,收入達3000元以上的種柚大戶150餘戶。
每到金秋時節,漫山遍野柚樹成蔭,沉甸甸的果子如群星點綴,令人神往,來往客商絡繹不絕,爭相搶購,為永安農村面貌增添了一道亮麗景色。
永安鎮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出欄生豬41820頭,牛1792頭,羊1040隻,家禽225.5萬羽。
2011年,工業總產值27800萬元,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
2011年末,商業網點318個,職工531人。
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2500萬元,比上年增長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6980萬元。
2011年,財政總收入165.3萬元。
2011年,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303萬元,比上年增長9.9%,實現稅收71.7萬元。
2011年,以龍柏公路和永壁路為主幹,在境內呈“丁”字形布局。
2011年末,老年文藝表演隊1個,表演人員38人;年放映電影114場次;文化站19個,建築面積475平方米。
2011年末,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147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3所,在校生1458人,專任教師84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70人,專任教師60人;初中適齡人口人學率99.6%,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80人。
2011年末,農村適用人才867人,各項農業、建築等實用技術得到有效的推廣。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個,其中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18個,個體診所3個;病床87張。專業衛生人員31人,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6700人次,住院手術720台次。
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860人。
2011年末,體育場地20個,體育社團3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7人。
1977年開通縣有線廣播。2002年開通無線廣播電台。2011年末,廣播喇叭219隻,通響率98%,全年公共廣播節目播出時間1800小時,有線電視用戶1350戶。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1戶,人數145人,支出30萬元,比上年增長15%,月人均172.4元,比上年增長14.3%;城市醫療救助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2人次,共支出2.6萬元,比上年。增長33%。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28戶,人數1608人,支出135.8萬元,比上年增長31%,月人均70.4元,比上年增長3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人,支出2.4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57人,支出85.7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醫療救助12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75人次,共支出9.9萬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臨時救濟270人次,支出8.5萬元,比上年減少50%。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50人,安置義務兵、士官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3.6萬元,比上年增長87.6%。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9860人。
2011年末,移動、聯通通信塔各1座;程式控制電話和無線座機3870餘戶,行動電話用戶157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