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社稷壇的結果 展開

社稷壇

南京明故宮社稷壇

南京社稷壇,始建於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與太廟隔御道(今御道街)相向,午門(即午朝門)外右側,其位置是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規定,置於皇宮之右(西)。

御道東邊為設置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廟,西邊則是祭祀神靈的社稷壇,祭祀土神、穀神之所。“在宮城之西南,背北向。社東稷西,各廣五丈,高五尺,四齣陛,第陛五級。壇用五色土,色各隨共方……”。

早期的社稷壇,實際是“社壇”和“稷壇”兩座壇,共用一個地方。直到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才“改建社稷壇於午門之右,共為一壇”。

南京明社稷壇至少在清末或是民國初期,社稷壇的四個石門坊還完好的立在原地,現地表建築基本不存,僅有部分石柱礎,以及殘構。

簡要介紹


社稷壇[南京明故宮社稷壇]
社稷壇[南京明故宮社稷壇]
“社稷”一詞指代國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穀。由於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社稷。
朱元璋在南京時期,雖然一再強調要簡樸,但建造殿堂壇廟時,卻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之講究,一點不含糊。以祭祀的壇廟為例,朱元璋先後建造、改建過的主要祭祀壇廟有:圜丘、方丘、天地壇,社壇、稷壇、社稷壇,太廟、帝王廟、功臣廟等,約20多座。當然,這些建築現已無存,我們只能通過史料中的文字,來想像當年散佈於南京城牆內外的這些建築的模樣和規制。
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落成南京社稷壇,如元制,為異壇同譴之制,兩壇相去五丈,太社在東,太稷在西,壇而不屋,若遇風雨,則於齋宮望祭。洪武三年(1370年)於壇北建享殿五間,又北建拜殿五間,以備風雨。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認為社稷分為二壇祭祀不合經典,於是按“左祖右社”古制,改作社稷壇於午門外之右,社稷共為一壇。
民國時期社稷壇
民國時期社稷壇
“在宮城之西南,背北向。社東稷西,各廣五丈,高五尺,四齣陛,第陛五級。壇用五色土,色各隨共方……”
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台,以漢白玉砌成,象徵著“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牆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象徵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穀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襲社稷的大禮。

遺址保護


2015年2月初,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關於明故宮遺址核心區環境整治及重點遺跡標識展示工程立項的批複》,文件中寫明:“原則同意明故宮遺址御道街景觀標識、午門廣場環境整治、中山東路道路鋪裝改造、三大殿台基遺跡標識展示等工程立項。”
標識系統還原宮城
2012年,由東南大學教授陳薇領銜設計的《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總體規(2012~2032)》中提到,保護規劃時間跨度為20年,其中按照時間順序,大致要點為明故宮中軸線中心區的完整保護與展示,即御道街的景觀改造、兩個遺址公園的本體展示和環境改造;明故宮宮壕的溝通與環境整治;三大殿遺址考古保護棚;復建宮城東北角樓;乾清宮、省躬殿、坤寧宮、社稷廟、太廟的考古展示;西安門、東安門、東華門、西華門等遺址公園的完整與建設等。同時,文物部門還將在明故宮遺址上豎立標識系統,標記出明故宮內各大殿、水系、道路的布局。在不用復建所有宮殿的情況下,能讓人們對600年前的明朝皇宮有總體了解。
此次國家文物局的批複書中提到,為了加強對已有考古資料的研究,將由專業考古研究單位在明故宮遺址上補充開展必要的考古工作,明確明故宮遺址的布局特徵、營造方式及遺跡保存情況,為環境整治及標識展示工程的實施提供依據。三大殿台基遺跡及兩宮生活區的環境整治及標識展示工程,則應注意控制總體景觀環境,突出遺址氛圍,恰當體現明故宮遺址的核心價值。應深化標識系統的內容設計。科學、全面、準確地闡釋遺址內涵,並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範圍內民國建築原址保護
明故宮遺址範圍內有民國時期建起來的明故宮飛機場,國民政府多個中央機構也建在明故宮原址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原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鐘山賓館(原勵志社舊址)以及原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辦公樓舊址等建築均為民國建築。在將來的明故宮遺址核心區的環境整治中,這些民國建築將進行原址保護。

地理位置


南京社稷壇遺址大致位於御道(今御道街)附近,午門(即午朝門)外右側,其位置是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規定,置於皇宮之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