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集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街道

彭集處大清河之南,素有“城南明珠”之譽。總面積73平方公里,耕地6.9萬畝,53個行政村,6.38萬人。是全省10個綜合改革配套試點鄉鎮之一,縣重化工物流園所在地。境內有105國道、331省道縱橫,濟菏高速公路穿過,區位優勢明顯。沉砂河段長約10公里,砂儲量約4億立方。鐵礦儲量約7億噸,資源十分豐富。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完成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68元。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基層組織”,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2011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彭集鎮改為彭集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該鎮地勢平坦,最高海拔46米。主要河流有大清河、小清河、小汶河、龍宮河、葦子河、北趙王河,境內流長48公里,其中大清河境內流長18公里,其他河流均斷流。耕地面積6.92萬畝。

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產業興旺。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和河砂。境內沉砂河段長約10公里,砂儲量約4億立方。鐵礦儲量約7億噸,佔山東省已探明儲量的四分之一,平均品位24.95%,屬鞍山式磁鐵礦。大牛段鐵礦(儲量約8600萬噸)探礦權被淄博南金兆集團取得,進行礦井建設,2007年底實現開採。西郭庄段鐵礦(儲量約6億噸)、馮家莊段鐵礦(儲量約2200萬噸)於年內正式掛牌出讓。

行政區劃


前海村西郭庄村彭集村趙樓村
袁海村南城子村岔河門村李海村
安村村後代村后圍村小牛村
尚流澤村前代村三義莊村魯屯村
陳流澤村代家村欒廟村大牛村
馬流澤村馬代村小孟村北張圈村
孫流澤村呂廟村王莊村陳圈村
葦子河村和睦庄村小劉庄村解庄村
柳營村呂樓村大孟村
東梁村劉王莊村西史庄村
常庄村大高庄村東史庄村
王圈村小高庄村東郭庄村
曹廟村后亭村馮庄村
東李樓村龍崮村裴寨村
程村村后海村袁樓村

經濟


第二產業

工業
1984年,鎮辦企業總產值80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750萬元。1996年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
中心,採取內引外聯,優化產業結構,全鎮企業門類有化工、機械製造、金屬製造、建築建材、食品加工、印刷、木製傢具、交通運輸等。2000年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28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40餘種產品。其中,成豐牌全元肥暢銷省內外,糧食食品開發公司生產的風味油填補了國內空白,農機廠生產的小麥精播耬獲國家專利。年末固定資產2.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億元。該鎮連年被評為泰安市鄉鎮企業先進單位。
明星小學
明星小學
工業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巨大。國家大二型企業——山東瑞星化工集團位於轄區內,具備充足的水、電、氣、暖等設施條件。依託瑞星集團、鐵礦資源開發建設的東平縣重化工業園區正在籌建之中,前來投資、具備入駐園區條件的企業將享受縣工業園區的一切優惠政策。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初步形成了以鐵礦開發、機械製造、服裝建材、板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的工業體系。
在研究調查的基礎上,彭集鎮明確提出了走“工業強鎮、招商活鎮、民營興鎮”的發展路子;在項目建設上,提出了“三次產業兼有,大中小項目齊上,質量規模並重,鎮村兩級聯絡”的思路和面向半島城市群,實施突破“青威”招商戰略。現已初步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玻纖化工、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的工業體系。至2005年底,全鎮共引進外資項目94個,引資額12.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8家。積極推行了農業標準化建設,高標準建立了5萬餘畝無公害圓蔥、生薑、花生生產基地。重點培植髮展了以小尾寒羊魯西黃牛、奶牛為主的畜牧養殖基地。個體私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1664戶,從業人員6069人。
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由濟鋼萊鋼、省冶金工業總公司所屬企業(單位)的國有產權划轉而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經省政府授權,由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集團公司設立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重組的每個環節都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合法合規,健康運作。山東鋼鐵總資產850億元,凈資產266億元,其
中國有權益177億元,其他少數股東權益是89億元。
彭集鐵礦對山鋼的意義是重大的。山東省商務廳網站上招商文件顯示,彭集鐵礦總投資規模74038萬美元,建成后礦石採選生產能力1000萬噸/年,年產精礦粉261.7萬噸,服務年限26.96年。中期票據發行文件表露,山鋼團體自有的全部鐵礦,可采儲量僅為2.26億噸,年產精礦粉267萬噸。彭集鐵礦,其規模與山鋼現有的全部鐵礦相當。

第一產業

農業
1978年以來,全鎮對境內萬畝沙丘進行了削高填窪,林田路綜合治理,並在戴村壩右側興建南城子引水涵洞,引大汶河灌溉農田9.8萬畝。1990年以來,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堅持“規模大、結構優、質量高、效益好、市場活”的原則,搞好種植結構調整。在抓好花生
、西瓜等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全鎮建冬暖式大棚380人,中小拱棚3000個。2000年糧食畝產950千克,總產2.47萬噸。全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1.8億元,其中種植業9000萬元,林業4600萬元,畜牧業4400萬元。
農業生產條件良好,比較優勢明顯。特色農產品有花生和圓蔥,是全省著名的“花生之鄉”、“圓蔥之鄉”。近段時間來,全鎮積極推行了農業標準化生產,現已建成無公害花生基地5萬畝、無公害圓蔥基地1萬畝。所產“清陽”牌無公害圓蔥暢銷省內外。
該鎮現有圓蔥種植面積1萬畝,花生種植面積5萬畝,速生豐產林面積1.5萬畝。立足以上農業資源,該鎮狠抓了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圓蔥產業方面,該鎮新上了東平九興食品有限公司3000噸蔬菜貯存加工項目,總投資1600萬元。花生產業方面,新引進了東平盛鐸商貿股份有限公司發展花生餅深加工項目;與湖南好韻味食品有限公司達成2000萬元投資協議,準備在後鄭海村新上花生油深加工項目;新建成了東平匯通油脂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的色拉油加工項目。全鎮油脂加工企業已達到16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7家。板材加工方面,在原有金達木業、鵬程木業、傳奇木業的基礎上,引進新上了臨沂客商投資1600萬元建設的東平崮源木業有限公司板材加工項目,新上了彭集厚品板材加工項目,使全鎮板材加工這一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新的產業集群。

社會


教育

社會事業健康協調發展。狠抓了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新建7處市級標準化小
汛期景觀
汛期景觀
學,一處省級規範化小學,一處中學。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教育強鄉鎮”稱號。狠抓了農村衛生事業。大力推廣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鎮農民參合率達到100%。在全縣率先啟動了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全鎮共設立了45個定點衛生室,其中10處達到縣級示範化衛生室標準。狠抓了弱勢群體保障工作。投資170萬元,實施了鎮敬老院擴建改造工程,新建兩棟樓房,使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70%以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連年獲市縣一等獎。

民生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聘請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專家對輔城區進行了新一輪總體規劃,新增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同時,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城鎮資源產業化、管理運營市場化的思路,大力進行城鎮開發,初步建成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完備的新型城鎮。

旅遊


景點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名勝古迹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郈城遺址和建於明代的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稱的中國著名古代水利工程——戴村壩。
戴村壩位於彭集鎮東南部南城子村東北大汶河上。戴村壩建於明代,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明永樂九年(1411年),尚書宋禮採用當地白英老人的建議,在此築土壩,將大汶河攔截南趨。明萬曆元年(1573年),侍郎萬恭在土壩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沖。萬曆十七年(1589年),總理河道潘季訓將此段拆除,另築石壩,取名玲瓏壩。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尚書舒應龍在玲瓏壩南增築二石壩,取名滾水壩、亂石壩,並在壩面鑄鐵扣,以連接壩之石料。清雍正四年(1726年),內閣學士何國宗將壩增高一尺。乾隆九年(1744年),總理河道朱藻將滾水、亂石二壩降至原有高度,並拆除玲瓏壩,改建涵洞。乾隆十三年(1748年),太學生高斌、漕運總管劉統勛改建玲瓏壩,並將大壩降低一尺五寸。道光二
新修戴壩景觀牆(岸北)
新修戴壩景觀牆(岸北)
年(1822年),中承琦善於坎河口增築三合土壩,以保玲瓏等三壩之安全。光緒元年(1880年),山東巡撫周恆祺復修玲瓏、亂石、滾水三壩,並在南北各築壩頭一座。光緒三十年(1904年),撫東使者周馥將戴村壩浸口用土石堵塞,束水歸槽,添建片石大堤,又將玲瓏、亂石、滾水三壩和灰土壩修葺完整。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山東建設廳長張鴻烈、總工程師孔令溶將大壩坍塌處進行修整,並改名北部曰灰土壩,中部曰太皇堤,南部曰滾水壩,總稱戴村壩。
戴村壩三位一體,相互配套,在當時經濟比較落後、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建成此壩,是非常驚人的。其設計之巧妙,造型之美觀,在我國水利發展史極為罕見。雖歷經數百年浪濤衝擊,仍鐵扣緊鎖,巋然不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治水方面的高度智慧,連康熙皇帝也不得不嘆服:“此等膽識,後人時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民國初年,美國水利專家方維來華,觀看戴村壩后,由衷讚歎道:“此種工程,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胚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彼右人之綜其事,主其謀,而遂如許完善結果者,今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