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梅

羅洛·梅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他著述頗豐,推動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也拓展了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手段。曾兩次獲得克里斯托弗獎章、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

人物生平


艱難童年

羅洛·梅於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艾達鎮,此後隨全家遷至密歇根州的麥里恩市。父親是基督教青年會的秘書,羅洛·梅需要經常隨家搬遷。後來父母離異,他的母親經常離家出走,不照顧孩子,甚至將女兒患心理疾病的原因歸於受教育太多。作為家中的長子,羅洛·梅很早就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還需照顧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姐姐。

求學生涯

他在密歇根州立學院讀書時,因其主編的一份激進的文學刊物惹惱了校方,轉學到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1930年獲得該校文學學士學位后,他隨一個藝術團體到歐洲遊歷,學習各國的繪畫和藝術。此後他在希臘的阿納托利亞學院教了三年英文。
1932年夏,羅洛·梅參加了在維也納山區一個暑期研討班,這位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接受了許多關於人的本性和行為等方面的心理學思想。
1933年,羅洛·梅回到美國。
1934~1936年,他在密歇根州立學院擔任學生心理諮詢員,並編輯一本學生雜誌。
此後他進入紐約聯合神學院學習神學,並於1938年獲得神學學士學位。在聯合神學院,羅洛·梅還結識了導師蒂利希,第一次系統地學習了存在主義哲學。
在紐約聯合神學院畢業后,羅洛·梅被任命為公理會牧師,在新澤西州的蒙特克萊爾做了兩年牧師。
1939年羅洛·梅出版了《諮詢的藝術:如何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
羅洛·梅
羅洛·梅
20世紀40年代初,羅洛·梅到紐約城市學院擔任心理諮詢員。同時,他進入紐約著名的懷特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研究院學習精神分析。
1946年羅洛·梅成為一名開業心理治療師。在此之前,他已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1942年,他感染了肺結核,差點死去。他以切身自身體驗完成身博士學位論文《焦慮的意義》。
1949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第一個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學術研究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羅洛·梅積極參與紐約州立法,反對美國醫學會試圖把心理治療作為醫學的一個專業,只有醫學會的會員才能具有從業資格的做法。1948年,羅洛·梅成為懷特研究院的一名成員,1952年升為研究員;1958年,擔任該研究院的院長。1959年,成為該研究院的督導和培訓分析師,並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
此外,他還先後做過哈佛大學(1964)、普林斯頓大學(1967)、耶魯大學(1972)、布魯克林學院(1974~1975)的訪問教授,以及紐約大學的資深學者(1971)和加利福尼亞大學雷根特學院的教授(1973)。擔任過紐約心理學會和美國精神分析學會主席等多種學術職務。
羅洛·梅
羅洛·梅
1975年,羅洛·梅移居加利福尼亞,繼續他的私人臨床實踐,並為塞布魯克研究院和加利福尼亞職業心理學學院工作。1987年,塞布魯克研究院建立了羅洛·梅中心,鼓勵研究者以羅洛·梅的精神進行研究和出版作品。
1994年10月22日,羅洛·梅因多種疾病在加利福尼亞的家中逝世。羅洛·梅先後曾獲得十多個名譽博士學位和多種獎勵,他尤為得意的是兩次獲得克里斯托弗獎章,以及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
1996年,美國心理學會人本主義心理學分會設立了羅洛·梅獎。

婚姻生活

羅洛·梅與弗洛倫斯·德弗里斯於1938年結婚,30年後離婚。兩人育有一子兩女,兒子羅伯特·羅洛曾任阿默斯特學院的心理諮詢主任,女兒卡羅林·簡和阿萊格拉·安妮是雙胞胎,前者是社會工作者治療師和畫家,後者是紀錄片創作者。
羅洛·梅的第二任妻子是英格里德·肖勒,他們於1971年結婚,1981年離婚。
1988年,他與第三任妻子喬治亞·米勒·約翰遜結婚。喬治亞是一位榮格學派的分析心理學治療師。

學術體系


分析觀

羅洛·梅關於人的存在的觀點最為核心的是存在感。他認為,人不同於動物之處,就在於他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識,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存在感。
人的存在於世意味著:
(1)人與世界是不可分的整體。
(2)人的存在始終是現實的、個別的和變化的。
(3)人的存在又是自己選擇的。
人存在於世表現為三種存在方式。
(1)存在於周圍世界之中。
(2)存在於人際世界之中。
(3)存在於自我世界(Eigenwelt)之中。
人可以同時處於這三種方式的關係中,例如,人在進晚餐時(周圍世界)與他人在一起(人際世界),並且感到身心愉悅(自我世界)。
羅洛·梅認為,人的存在具有如下六種基本特徵:
(1)自我核心,指人以其獨特的自我為核心。
(2)自我肯定,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氣。
(3)參與,指在保持自我核心的基礎上參與到世界中去。
(4)覺知,指人與世界接觸時所具有的直接感受。
(5)自我意識,指人特有的覺知現象,是人能夠跳出來反省自己的能力。
(6)焦慮,指人的存在面臨威脅時所產生的痛苦的情緒體驗。

人格觀

在羅洛·梅看來,人格所指的是人的整體存在,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意志的人。他認為,人的存在的四種因素,即自由、個體性、社會整合和宗教緊張感構成人格結構的基本成分。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條件,是人整個存在的基礎。個體性是自我區別於他人的獨特性,它是自我的前提。社會整合是指個人在保持自我獨立性的同時,參與社會活動,進行人際交往,以個人的影響力作用於社會。宗教緊張感是存在於人格發展中的一種緊張或不平衡狀態,是人格發展的動力。
羅洛·梅以自我意識為線索,通過人擺脫依賴、逐漸分化的程度,勾勒出人格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純真階段,二、三歲之前的嬰兒時期。此時人的自我尚未形成,嬰兒在這一階段形成了依賴性,並為此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反抗階段,二、三歲至青少年時期。此時的人主要通過與世界相對抗來發展自我和自我意識。
第三階段為平常階段,青少年之後的時期。此時的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現實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處於這一階段,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這一階段的反映。
第四階段為創造階段,成人時期。此時的的自我意識是創造性的,達到人類存在最完善的狀態,也是人格發展的最高階段。

主題觀

原始生命力是一種愛的驅動力量,是一個完整的動機系統,在不同的個體身上表現出不同的驅動力量。羅洛·梅認為原始生命力是人類經驗中的基本原型功能,是一種能夠推動生命肯定自身、確證自身、維護自身、發展自身的內在動力。
愛是一種獨特的原始生命力,它推動人與所愛的人或物相聯繫,結為一體。愛具有善和惡的兩面,它既能創造和諧的關係,也能造成人際間的仇恨和衝突。羅洛·梅還進一步區分出四種類型的愛:
(1)性愛,指生理性的愛,它通過性活動或其他釋放方式得到滿足;
(2)厄洛斯(Eros),指愛欲,是與對象相結合的心理的愛,在結合中,能夠產生繁殖和創造;
(3)菲利亞(Philia),指兄弟般的愛或友情之愛;
(4)博愛,指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幸福而不希望從中得到任何回報的愛。
在羅洛·梅看來,完滿的愛是這四種愛的結合。但不幸的是,現代社會傾向於將愛等同於性愛,現代人將性成功地分離出來並加以技術化,從而出現性的放縱。在性的泛濫的背後,愛卻被壓抑了,由此人忽視了與他人的聯繫,忽視了自身的存在,出現冷漠和非人化。
焦慮:在羅洛·梅看來,個體作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價值受到威脅,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由此引起的擔憂便是焦慮。
焦慮和恐懼與價值有著密切的關係。
恐懼是對自身一部分受到威脅時的反應,當然恐懼存在特定的對象,而焦慮沒有。
羅洛·梅區分出兩種焦慮:正常焦慮和神經症焦慮。
正常焦慮是人成長的一部分。神經症焦慮是對客觀威脅作出的不適當的反應。羅洛·梅曾指出,病態的強迫性癥狀實際是保護脆弱的自我免受焦慮。
勇氣:在存在的特徵中,自我肯定是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氣。因此,勇氣也與人的存在有著密切的關聯。羅洛·梅指出,勇氣並非面對外在威脅時的勇氣,它是一種內在的素質,是將自我與可能性聯繫起來的方式和渠道。勇氣的對立面並非怯懦,而是缺乏勇氣。現代社會中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人並非禁錮自己的潛能,而是人由於害怕被孤立,從而置自己的潛能於不顧,去順從他人。
神話:神話是傳達生活意義的主要媒介。神話通過故事和意象,能夠給人提供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夠使人表述關於自身與世界的經驗,使人體驗自身的存在。《聖經》通過其所展現的意義世界,能夠為人的生活指引道路。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羅洛·梅認為,神話是給予我們的存在以意義的敘事模式,能夠在無意義的世界中讓人獲得意義。他指出,神話的功能是,能夠提供認同感、團體感,支持我們的道德價值觀,並提供看待創造奧秘的方法。因此,重建價值觀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好的神話來引領現代人前進。羅洛·梅尤其提倡鼓勵人們運用加強人際關係的神話,能夠推動人們走到一起,重建社會。

治療觀

羅洛·梅認為,心理治療的首要目的並不在於癥狀的消除,而是使患者重新發現並體認自己的存在。心理治療師肩負雙重的任務,一方面要了解病人的癥狀,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認清病人的世界,認識到他存在的境況。
羅洛·梅將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歸納為四點:
(1)理解性原則,指治療師理解病人的世界,這是治療的基礎。
(2)體驗性原則,指治療師要促進患者對自己存在的體驗,這是治療的關鍵。
(3)在場性原則,治療師應排除先入之見,進入到與病人間的關係場中。
(4)行動原則,指促進患者在選擇的基礎上投身於現實行動中。他認為,存在心理治療技術應具有靈活性和通用性,隨病人及治療階段發生變化。在特定時刻,具體技術的使用應依賴於對病人存在的揭示和闡明而行。
羅洛·梅將心理治療劃分為三個階段:
(1)願望階段,發生在覺知層面。治療師幫助患者,使他們擁有產生願望的能力,以獲得情感上的活力和真誠。
(2)意志階段,發生在自我意識層面,心理治療師促進患者在覺知基礎上產生自我意識的意向,例如,在覺知層面體驗到湛藍的天空,則意識到自己是生活於這樣的世界的人。
(3)決心與責任感階段,心理治療師促使患者從前兩個層面中創造出行動模式和生存模式,從而承擔責任,走向自我實現、整合和成熟。

學術貢獻


開創了美國存在心理學

羅洛·梅通過1958年的《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新方向》一書,向美國介紹歐洲的存在心理學和存在心理治療思想,此書標誌著美國存在心理學本土化的完成。
1958~1959年,羅洛·梅組織了兩次關於存在心理學的專題討論會。
第一次專題討論會後來形成了美國心理治療家學院;
第二次是1959年在美國心理學會辛辛那提年會上舉行的存在心理學特別專題討論會,這是存在心理學第一次出現在美國心理學會官方議事日程上。這次會議的論文集由羅洛·梅主編,並以《存在心理學》為名出版,該書推動了美國存在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1959年,他開始主編油印的《存在探究》雜誌,該雜誌后改為《存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評論》,成為存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會的官方雜誌。正是由於這些工作,羅洛·梅被譽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還影響了許多學者,推動了美國存在心理學的發展和深化。布根塔爾、雅洛姆和施奈德等人正是在他的基礎上,將美國存在心理學推向更深層次。

推進了人本主義心理學

羅洛·梅積極參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活動,推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1963年,他參加了在費城召開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大會,標誌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誕生。1964年,他參加了在康涅狄格州塞布魯克召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大會,標誌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美國心理學界所承認。他曾對行為主義者斯金納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也不贊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本能決定論和泛性論觀點,將精神分析改造為存在分析。他還通過與其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爭論,推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健康發展。羅洛·梅在晚年還對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分化出來的超個人心理學提出告誡,引導該學科之後數十年的發展方向。

首創了存在心理治療

羅洛·梅在從事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這就是存在心理治療。它以幫助病人認識和體驗自己的存在為目標,以加強病人的自我意識,幫助病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為己任,重視心理治療師和病人的互動以及治療方法的靈活性。它尤其強調提高人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責任感,將心理治療與人生的意義等重大問題聯繫了起來。羅洛·梅是美國存在心理治療的首創者,在他之後,布根塔爾和施奈德等人作了進一步發展,使得存在心理治療成為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存在心理治療與來訪者中心療法、格式塔療法一起,成為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領域最為重要的三種方法。

個人作品


羅洛·梅一生若述豐富,他寫了約20本專著,其中《愛與意志》被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另外一本書《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中的一個新概念》,被認為是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權威書籍。

主要著作

年代名稱
1939《諮詢的藝術:怎樣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
1950《焦慮的意義》
1953《人的自我尋求》
1967《心理學與人類困境》
1969《愛與意志》
1983《存在之發現》
1991《祈望神話》 

其他作品

年代名稱
1940《創造性生命的源泉:人性與神的研究》
1943《諮詢服務》
1958《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新方向》
1958《存在心理學》(主編)
1960《宗教與文學中的象徵》
1965《意志、願望和意向性》
1966《意識的維度》
1967《存在心理治療》
1968《夢與象徵:人的潛意識語言》
1968《創造性和原始生命力》
1970《暴力和原始生命力》
1972《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
1973《保盧斯:友誼的回憶》
1975《創造的勇氣》
1980《發展你的內部潛源》
1981《自由與命運》
1984《美國政治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合著)
1985《我對美的追求》
1986《政治與純真:人本主義的爭論》(合著)
1988《作為精神導師的保盧斯·蒂利希》
1988《保盧斯:導師的特徵》
1995《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合著) 

人物評價


郭本禹評價,羅洛·梅在著作中所考察的是20世紀中期的人的存在困境。當時光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后,人的生存境遇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愈發嚴重。人在接受社會各種新事物的同時,自身的經驗卻越來越多地被封存起來。與半個世紀前相比,人似乎更加遠離了自身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羅洛·梅更是一位預言家。
葉浩生認為他把存在哲學的基本原則與精神分析學說結合起來,在促進精神分析向人本主義過渡方面起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心理學家Hendlin批評羅洛·梅沒有仔細考察自馬斯洛和蘇蒂奇以來超個人心理學領域的有關文獻,完全不顧過去20年這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布根塔爾評價羅洛·梅是一位神話幻覺般的和富有奉獻精神的人,探討了我們的藝術和心理科學的領域“—,你給了人類靈魂的研究‘“(通過)對愛、意志、勇氣明確表述你的觀點和豐富你的概念方面成為詹姆斯相比的值得粵敬的後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