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世紀戰爭的結果 展開

中世紀戰爭

中世紀時期的各種戰爭行為

中世紀戰爭泛指中世紀時期的各種戰爭行為、組織、裝備等軍事要素的總和。進入中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歐洲的戰爭性質相比古典時代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中世紀的戰略、戰術以及騎兵和炮兵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都有了新的發展。城堡作為重要的防禦手段開始大量出現,這一現象一直蔓延到亞洲的西南部地區。

戰術


1346年的克雷西會戰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重要戰役。
中世紀軍隊的經驗和戰術水平因不同時期和地區而異。對於較大規模的戰鬥,戰前籌備階段通常會召開一個領導人會議。會議的結果既有可能是制訂出一個作戰計劃也有可能是發展為一場領導人之間嘈雜不休的爭論,這完全取決於會議的最高領導人擁有多大權力。在這個沒有有線通訊的時代,戰場聯絡通常是十分困難的。常用的通訊手段包括聲音信號、傳遞信使或者視覺信號(例如揮舞旗幟)。
步兵,包括遠程投擲兵種例如弓箭手,通常負責在戰鬥開始階段打破對方的步兵陣型。而與此同時,騎兵則和對方騎兵交戰。也許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戰爭技術進步就是馬鐙的運用。它很有可能是7世紀時由阿瓦爾人帶到歐洲的,但是直到10世紀才被歐洲的主要勢力所接受。當某一方成功地打亂對手的步兵陣型之後,就可以派遣騎兵攻入對方步兵陣線的缺口,開始擊殺陷入混亂狀態的步兵。因為在近身戰鬥中,一個騎在馬上的騎士可以輕易地擊殺一個站在地面上的士兵,而相反則困難得多,所以一旦對方陣線上出現缺口,騎兵就可以比較輕易地取得優勢,進一步擴大缺口,對步兵造成巨大傷害。然而在對方步兵陣型出現混亂之前,騎兵就不太容易佔到便宜,因為戰馬很難衝擊由長矛手組成的人牆。步兵對步兵的戰鬥有時會非常漫長。
中世紀後期,前裝葯火炮被引入戰場。但是此時期的火炮射速和精度都極其低下,因此並不是十分有效的攻擊武器,而更主要的是對敵方發揮心理震懾作用。隨後單手火炮開始在戰場上嶄露頭角,與早期的火炮相比,其射速只有非常有限的提升,然而其精確度則大大增加,炮手的生存能力也大大提高。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火炮更加小巧輕便,易於操作和移動。但即便如此,火炮在中世紀的戰場上始終也只是起到一些點綴作用,真正發揮作用並得到廣泛使用的火炮要到18世紀才出現。

撤退


倉促潰退可能帶來比有組織撤離更大的傷亡。因為優勢方的騎兵可以包抄攔截逃離的敵人,而步兵則隨後跟上繼續攻擊已經無心抵抗的敵人。在大多數中世紀的戰鬥中,在撤退中被殺的士兵都多於在戰鬥中陣亡的士兵。因為騎兵可以快速、輕鬆地消滅失去了長矛手陣線保護的步兵和弓箭手。

防禦


法萊斯城堡位於法國卡爾瓦多斯省
國家中央集權的倒台導致眾多社群成為了野蠻人大規模搶掠的目標。其中維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馬扎爾人的搶掠尤為嚴重。由於這些社群普遍很小,很難正面抵抗蠻族的攻擊,因此為了保護這些地區的人民和財富,建立防禦要塞就成為了一個比較可靠的辦法。這些要塞在中世紀不斷演變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形式就是城堡,這種建築概念已經與中世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聯繫。城堡為當地的統治者提供保護,使他們免受入侵勢力的襲擾,並可以依託城堡派出部隊去驅逐入侵勢力,甚至可以以城堡為根據地去襲擾比自己規模更大的勢力來獲取資源。
要塞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為領主和他的家人、僕從提供保護。當敵軍勢力過大,在野戰中無法取勝時,要塞也能成為良好的避難所。重騎兵在野戰中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但是在要塞面前卻無能為力。建造攻城武器是一項耗時的工程,而且如果在戰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攻城武器也很難發揮作用。許多攻城戰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來削弱或瓦解防守方的力量。建造要塞是確保統治者不會輕易被從自己的領地上逐出的極好辦法。1184年埃諾的鮑德溫五世在安全的城堡里看著敵軍蹂躪他的領地時曾經評論道:“(至少)他們帶不走土地。”("They can't take the land with them.")

攻城戰


中世紀的攻城軍隊會使用多種攻城武器,諸如雲梯、攻城槌、攻城塔、床弩、投石機等等。他們也會採用向城牆下挖掘地道的方式,通過破壞牆基使城牆倒塌。
拱衛杜布羅夫尼克的堅固城牆從未被敵人攻破過
攻城方式的多樣化促使守城的一方也必須發展出相應的反制手段。最為顯著的表現是中世紀的防禦要塞隨著時間推演越來越堅固,對進攻者越來越危險。從十字軍時代開始出現的同心城堡形式、被越來越普遍使用的堞口、望孔和用於潑灑的滾燙或燃燒物質都是這一變化發展的最好證明。箭孔、出擊用的暗門和深水井也都是這一時期常用的守城方式。城堡設計師們特別注重對出入口、弔橋、大門、閘門、哨塔的防護。護城河,無論天然的或是人工開鑿的,也是至關重要的防禦手段。
在中世紀,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城牆。在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地區杜布羅夫尼克的城牆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保存完好的例子。更重要的城市除了城牆之外,通常還會擁有堡壘、要塞或城堡。守城者常常不惜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以確保在城市被圍困的情況下仍然能有良好的水供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修建數條長隧道來把水輸送進城市。城市地下複雜的隧道系統有時也會被用來對外通訊。為了反制這類隧道,攻城方有時會配備受過專業挖掘訓練的工兵。
在火藥發明之前,攻城戰中的防禦者在人數和戰鬥力的平衡上始終是佔據絕對有利位置的一方。直到火藥出現以後,傳統的防禦方式開始變得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組織


13世紀早期的重騎兵
主條目:騎士
中世紀騎士通常是騎馬披甲的士兵,經常與貴族或皇室有關聯,儘管(特別是在東北部歐洲)騎士也可以來自低下階層,甚至有可能不是自由人。他們的馬匹、武器、盔甲所費甚巨,至少在西歐地區,這種裝備上的不平等使得他們逐漸轉變為與其他士兵不同的社會階層。
主條目:重騎兵
全副武裝的騎兵,裝備長槍或其他品種繁多的手持武器,在中世紀戰場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重騎兵的組成成分包括富有的騎士、負擔的起裝備開銷的貴族和貴族雇傭的扈從。重騎兵是許多重要戰役中的成敗關鍵,他們雷霆萬鈞的衝鋒可以摧垮絕大部分步兵單位構成的防線,這種能力使他們成為所有中世紀軍隊中最寶貴的財富。
主條目:輕騎兵
輕騎兵通常指裝備較為輕便的騎兵。他們裝備長槍、標槍或其他投射武器例如弓或弩等。在中世紀早期輕騎兵通常由富裕的平民組成,到中期和後期時,也經常會有一些接受過騎士訓練但最後支付不起獲得騎士頭銜價格的人加入輕騎兵。輕騎兵一般被用作斥候、游擊或側衛。許多國家都發展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輕騎兵部隊,例如:匈牙利弓騎兵、西班牙標槍騎兵、日耳曼弩騎兵等
14世紀的西班牙步兵
主條目:步兵
中世紀的步兵在歐洲各地有著不同的招募和訓練方式。他們是中世紀軍隊中數量最多的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戰爭中,許多步兵都是雇傭兵。在攻城戰這種中世紀最常見的戰爭形式中,步兵通常擔任駐防軍或弓箭手等崗位。中世紀末期,隨著武器和防具技術的發展,步兵在軍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招募


在中世紀早期,響應召喚,動用自己的裝備和人員為領主作戰是每一個貴族應當履行的義務。這種軍事制度在當時的社會體制中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很可能導致一隻軍隊中武器裝備、訓練水平魚龍混雜。一般來說,一位貴族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越多,他的部隊就越精銳。典型的封建軍隊通常包含以下成員:擁有熟練作戰技能的騎士和他的私人武裝,組成軍隊的核心力量;戰爭期間臨時雇傭的傭兵部隊,有一定的戰鬥力;為了履行封建義務而徵召來的農民組成的隊伍,一般比烏合之眾強不了多少,但可以在不利的地形上發揮作用。此外,城鎮和城市也可以派出民兵參戰。
隨著中央政府權力的增長,古典時代“市民—雇傭兵”的軍事體制開始回歸,中央政府開始依靠自己來雇傭軍隊。據估計,擁有自有田地的自耕農戶家中的幼子最適合成為步兵單位,例如英格蘭長弓手或瑞士長矛手。英格蘭是中世紀後期最典型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百年戰爭中為其作戰的大部分都是領薪水的職業軍隊。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英格蘭人每年有義務為國王服役四十天。而四十天對於一場在大陸上進行的戰役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兵役免除稅應運而生。大部分英格蘭人通過支付稅款來免除兵役,而這筆錢則被政府用來組建一支常備性的軍隊。然而同時代的幾乎所有歐洲軍隊也都是由大批領薪的核心部隊組成的。至少從12世紀早期開始,歐洲就已經出現了成規模的雇傭兵市場。
中世紀早期和中期,義大利的城邦主要依靠民兵來進行戰爭,進入中世紀晚期后,義大利人開始用雇傭兵來接替這項工作。雇傭兵通常是領取報酬的職業軍人,一般和常備軍隊組合起來使用。但是在義大利,雇傭兵完全取代了城邦的常備軍。在戰爭中,他們比常備軍更加可靠,但是在和平時期,他們對城邦本身也是很大的威脅。在義大利,雇傭兵對雇傭兵的戰爭相對不那麼血腥。因為義大利雇傭兵很快就發現與其同對方正面作戰一決雌雄,倒不如打擊敵對城邦的經濟來源,使對方付不起雇傭兵的工資這種手段來得更加行之有效。這種戰略的實行比李德哈特爵士提出間接路線戰略理論早了500年。
騎士參與戰爭一方面是為了履行封建義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求利益和發展前景。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的騎士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土地所有權或更高的社會地位。通過掠奪和俘虜繳納贖金而獲取的巨額利潤也是騎士參戰的重要動力。對於身披重甲騎馬作戰的騎士們來說,中世紀的戰爭是一項風險很低的工作。在戰爭中貴族們普遍盡量避免互相殺傷,他們更樂於生俘對方。究其原因,一方面,他們都來自同一個貴族階級,相互之間有著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其中有些或多或少有一些親屬關係,有些則可能並肩戰鬥過;另一方面俘獲對方以索取贖金也是戰爭中騎士的一項重要收益,一位貴族的贖金價位通常非常可觀,而且的確有一些騎士以此為生。即使是沒有那些親情或文化紐帶的農民雜兵,也會避免殺傷貴族,因為捕獲一位貴族而獲取的高額贖金,以及價值不菲的戰馬、盔甲、武器,對中世紀的農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海戰


斯魯伊斯海戰,1340年
中世紀在地中海上的海戰形式與古典時代相類似,交戰雙方的槳帆船艦隊以交火開場,以甲板上的白刃戰結束。事實上這一戰法一直延續到現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包括有:安德里亞·多利亞、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和奧地利的唐·約翰等。
然而在寒冷而又動蕩的北海和北大西洋上,脆弱的槳帆船雖然偶有使用,但是已被證實難以操控。這一時代在此海域出現了笨重的僅靠風帆驅動的戰船,用這類帆船進行衝撞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是這類戰船的主要任務還是運送士兵到對方船隻的甲板上進行白刃戰。而同時,直到15世紀,維京長船也一直被延續使用著。戰船類似浮動的堡壘,在船艏和船艉部位都造有塔樓。這些巨大的上層建築影響了船隻的穩定性。雖然維京長船操控性更好,但是決定性的弱點是它遠低於戰船的船舷使士兵很難攀上對方船隻進行戰鬥,因此15世紀以後,關於這兩種船中的哪一種將統治北歐海域的爭論逐漸銷聲匿跡了。
在中世紀中,雖然偶有將火炮裝在船艏或船艉塔上的情形,但是安裝火炮已被證明會進一步削弱船隻的平衡性,因此在大部分船上只有小型的手持火炮可以使用。而且當時的火炮普遍射速緩慢,精確度差,因此很難在海戰中發揮作用。
這些情況在中世紀後期開始發生變化。新的設計是在船隻側面開口,裝上帶鉸鏈的蓋板,把火炮安裝在開口內,放置在主甲板下層的火炮甲板上。火炮的重量被分散到下層甲板上,起到壓艙物的作用,使船隻的穩定性大幅提高。一排安裝在下層甲板的火炮組成了舷側炮,它們發射時的重量恰好克服了火炮在水面艦船上開火時的固有誤差。亨利八世的旗艦瑪麗玫瑰號是這個時代戰船的一個典型範例,她的下層甲板上兩側各安裝11門重炮,可以發射9磅或更重的炮彈。

重要戰役


亞爾莫克戰役 (636年) 瓜達萊特戰役 (711年) 君士坦丁堡攻城戰(718年)圖爾戰役(1106年)迪德格里戰役(1121年)里斯本攻城戰(1147年)塞爾曼戰役(1167年)萊尼亞諾戰役(117役 (732年) 普利斯卡戰役 (811年) 阿克俄羅斯戰役 (917年) 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戰役(927年)布魯南伯爾戰役 (937年) 萊希費德戰役 (955年) 克雷迪昂戰役 (1014年) 福爾福德戰役 (1066年) 斯坦姆福德橋戰役 (1066年) 黑斯廷斯戰役 (1066年) 曼齊刻爾特戰役 (1071年) 底爾哈琴會戰(1081年)耶路撒冷攻城戰(1099年)坦什布賴戰6年)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 (1176年) 哈丁戰役 (1187年) 阿德里安堡戰役(1205年)托洛薩的那瓦斯戰役 (1212年) 布汶戰役 (1214年) 迦勒迦河之戰 (1223年) 科洛克尼察戰役 (1230年) 列格尼卡戰役 (1241年) 蒂薩河之戰 (1241年) 阿音札魯特戰役 (1260年) 瑪徹菲爾德戰役 (1278年) 斯特靈橋之役 (1297年) 福爾柯克戰役 (1298年) 金馬刺戰役 (1302年) 班諾克本之戰 (1314年) 福格哈特戰役 (1318年) 克雷西會戰 (1346年) 普瓦捷戰役(1356年)馬里查戰役 (1371年) 庫里科沃戰役 (1380年) 阿勒祖巴洛特戰役 (1385年) 科索沃戰役(1389年) (1389年) 尼克波利斯戰役 (1396年) 格倫瓦德之戰 (1410年) 阿金庫爾戰役 (1415年) 帕提戰役 (1429年) 瓦爾納戰役 (1444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 貝爾格萊德之圍 (1456年) 陶頓戰役 (1461年) 瓦斯盧伊戰役 (1475年) 南錫戰役 (1477年) 博斯沃思原野戰役 (14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