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寺
北京市海淀區寺廟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后經明、清擴建。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採用各自封閉建築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勢逐漸高起,為不使總體布局景露無遺,故而採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牆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碧雲寺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御馬監太監於經曾在寺后營建生壙,對寺進行擴建,並改碧雲庵為碧雲寺,后魏忠賢亦在此營建生壙,重修碧雲寺,但二人均獲罪未能葬於此地。
至清乾隆年間,又對寺進行大規模修建,除對原有殿宇重加修葺外,復於乾隆十三年(1748),按西僧所貢奉的圖樣建金剛寶座塔,還新建行宮和羅漢堂。此次修葺對寺原有建築改動不大,寺之殿宇仍因明之遺構。
碧雲寺內的牌坊
1957年,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進行修繕,對外開放,成為西山著名旅遊景點。
1983年,將頤和園東門外因拓寬馬路而委棄路旁的孫中山畫像紀念碑,移建寺內金剛寶座塔前空地上。
2001年06月25日,碧雲寺作為明、清古建築,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碧雲寺
山門兩道,第一道門為灰瓦卷棚頂,方形門,其前有深壑通以石橋。門前有石獅一對,蹲踞於須彌座之上,雕琢精細。門後有山門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檐下有斗栱,殿內原有一對泥塑金剛力士像,為明代珍品,惜毀於”文革”期間。
碧雲寺風景圖集(1)
殿前有水池,池上有三座雕欄漢白玉石橋通往大殿。殿前露台上左右各有一高約8米的八角形漢白玉經幢,上刻經文。殿後有碑亭,重檐八角攢尖琉璃瓦頂,上下檐均有斗栱裝飾,亭內立碑,上刻乾隆御筆記述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重修碧雲寺情況的碑文。
碧雲寺哼哈二將之一哼將雕塑
菩薩殿後為孫中山紀念堂,此處原為寺後殿,名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殿停靈四年;1954年,將此殿闢為中山紀念堂,面闊五間,前出廊,兩山牆后鑲嵌漢白玉石碑刻。室內陳列孫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活動的照片,次間還有1925年3月30日前蘇聯贈送給孫中山先生的玻璃蓋鋼棺一口。
塔院位於寺院最後,院內有北京市最高的金剛寶座塔,塔基正中開券洞,券牆上有金字“孫中山先生衣冠冢”,1929年孫中山的靈柩移往南京后,為其特製的楠木棺和停靈時穿戴的衣帽封於洞內,故為其衣冠冢。羅漢堂在中山紀念堂的右側,系仿杭州凈慈寺羅漢堂而建,平面呈“田”字形,每面九間,中間有四個小天井用以採光,堂的外貌似盝頂,堂中心建有重檐歇山十字脊的多角亭閣,中央矗立有小型喇嘛塔,堂正面出軒,其餘三面各出抱廈一間。殿內有木雕貼金羅漢像500尊,加上佛、菩薩以及蹲於樑上的濟公和尚等共計508尊雕像。
寺北側的水泉院,原為乾隆皇帝行宮的一部分,院內有山石泉水,亭台小橋點綴其間,頗具江南風光。
碧雲寺中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碧雲寺風景 圖集(2)
紀念堂面闊五間,山牆后鑲嵌漢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花紋,白底金字,上書《孫中山先生致蘇聯書》。正門上方懸掛紅底金字木匾,上為宋慶齡手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正廳設孫中山半身塑像,身右停放1925年蘇聯贈玻璃蓋鋼棺一口。室內陳列孫中山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史跡。
碧雲寺水泉院美景
碧雲寺山門迎面是哼哈二將殿。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歇山灰瓦頂,檐下飾有斗拱。泥質彩塑二將像,分別站立大殿兩側,高約4.8米,形象逼真,色彩鮮明,體態剛勁,是一對價值極高的雕塑藝術品。
寺廟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左有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右有阿難尊者和普賢菩薩。山牆上的壁塑放置姿態各異、形象活潑的彩塑十八羅漢和《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神怪故事,雲山縹緲的境界,形之於立體雕塑上,增強了立體感與真實感,堪為明代藝術珍品。釋迦牟尼塑像后是觀音菩薩以及善財、龍王、龍女、韋陀等像,四周襯以觀音菩薩懸塑,以及山石雲海等,同前殿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乘公交318、331、360、634、714、696、698路香山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