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簡稱西線調水工程(項目處於前期論證階段,為未建項目),是指從四川長江上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調水,至黃河上游青、甘、寧、蒙、陝、晉等地的長距離調水工程,是補充黃河上游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 工程區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川、青、甘、寧、蒙、陝、晉等中國西部與北部地區,壩址處海拔高程2900-4000米。引水幹線是採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長距離隧洞輸水採用自流方案。
西線工程 總體布局為:四川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四川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幹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幹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2050年左右的缺水。
西線調水工程主要作用是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的缺水問題,必要時也可向黃河下游補水。項目規劃分三期實施,西線工程規劃於2001年通過審查。
2020年4月16日,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綜合查勘出征儀式。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1999年對黃河幹流實行水量統一調度以來,斷流的現象雖有緩解,但黃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地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需水量不斷增加,黃河流域未來缺水的形勢更為嚴峻。據預測,黃河流域在充分考慮節水的情況下,下游流域外供水按國務院分水指標控制,正常來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億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億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缺水將成為黃河流域和相關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解決缺水的根本途徑。
南水北調西線、東線、中線調水工程,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形成東西互濟、南北調配的水資源網路,共同解決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西北各省區和沿黃人們熱切盼望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早日實施。
前期方案構想籌劃
早在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就組織從通天河調水入黃河的線路查勘。根據毛主席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黃委會在中科院的配合下,在1958~1961年間進行了西線調水查勘工作,涉及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範圍約115萬平方公里。
70年代到80年代初,黃委會又組織了幾次西線調水查勘。1987年國家計委決定在“七五”“八五”期間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研究從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大渡河調水入黃河上游的方案,調水工程區範圍較50年代縮小到30萬平方公里,這項任務歷時10年,於1996年完成。
規劃綱要階段
1996年7月開始規劃階段的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通過了黃委會提交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報告,這在西線工程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項目建議書階段
此後,水利部及時部署第一期工程轉入項目建議書階段。
回顧50年的歷程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西線工程的認識不斷提高、思路不斷調整。1978年以後的研究認為:西北地區缺水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與之相適應調水工程也應從小到大,分期開發,逐步擴展。因此調水工程規模要控制在一個適當的限度內。基於這樣的認識,國家計委1987年確定的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在原來大範圍、大工程規模、大調水量的總體布局框架下,縮小研究範圍,提出從距離黃河較近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調水200億立方米左右的方案進一步勘查。工作中根據隧洞開鑿技術的發展和青藏高原寒冷缺氧、人煙稀少的特點,將輸水線路從明渠為主轉變為以隧洞為主,從著重研究抽水方式轉變為著重研究自流方式。
1997年至2001年的規劃階段,結合超前期的研究,工程方案研究範圍確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黃河源頭,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帶,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漸進”的思路,最後推薦位於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總體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區,自然環境相對較好,有森林、農田,適於人類活動,對勘察、設計施工、運行管理都有利。
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規劃報告時,同意工程分三期實施的方案。第一期調水40億立方米,第二期調水達到90億立方米,第三期調水達到17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供水目標是,與西部大開發緊密結合,主要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基本滿足黃河上中游6省(區)和鄰近地區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時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上中游的河道治理,並相機向黃河下游供水,緩解黃河下游斷流等生態環境問題。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經過50年的歷程,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關心下,終於納入國家基本建設程序,迎來了大幹快上的大好局面,我們一定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加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的步伐,抓緊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爭取早日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韓庄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
2002年12月國務院批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的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游”,以解決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等省份的用水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具體方案仍未定稿。有專家提議從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調水,順著青藏鐵路到青海省格爾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終到達新疆。同時實現引雅魯藏布江水,穿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過阿壩分水嶺入黃河。計劃年引水2006億立方米,相當於4條黃河的總流量。
項目決策前期
南水北調工程
在3日下午科學媒介中心舉辦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王光謙說:“原來以為這是50年之後的事,現在卻有必要著手考慮了。”
為何要西線調水,王光謙解釋說,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江、黃河中下游流域的用水量大增。由於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地表荒漠化嚴重,長江、黃河上游來水也日益減少。另外,多地大量開採地下水,如今,北至哈爾濱,西到烏魯木齊,東達上海,南到海口,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現地下漏斗。“這種生產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而西南等地區的豐富水資源還有一定的開發潛力。”王光謙說。
而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上的雅魯藏布江、怒江和瀾滄江等江水在我國境內開發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
專家預計,西線調水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西北的沙漠,減少沙塵和沙塵暴的發生,使西北土壤乾旱變濕潤,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將發生顯著變化。
王光謙告訴記者,一位原中央領導召集王光謙等人聽取了有關西線調水的彙報,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西線調水到時間了”。
記者注意到,有關西線調水的方案目前正在多個層面開展調研和論證。除了上述兩個西線調水方案外,另有專家提出了“藏水北調”等多套方案,大意都是將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資源調往中國的西部、北部地區。
據悉,王光謙等人率領的研究團隊和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正在組織專家開展西線調水的可行性研究。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已經開展了西線調水工程前期工作的調研,並取得初步成果。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流域調水入黃河上游跨流域調水、解決中國西北地區缺水的重大戰略措施。西線工程規劃於2001年通過審查。
水資源利用現狀分析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內人均水量僅為全國的25%,耕地畝均水量僅為全國的17%,水資源貧乏;黃河泥沙含量大,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黃河以其佔全國河川徑流2%的有限水源,承擔本流域和下游引黃灌區佔全國15%的耕地面積、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有向流域外部分地區遠距離供水的任務,黃河水資源不僅要供給流域內外國民經濟用水,而且還要留有一定的水量維持流域的生態環境用水和河道輸沙用水。
據20世紀90年代資料統計,黃河流域河川徑流供水量375億立方米,河川徑流消耗量300億立方米,除上述已統計的地表耗水量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地消耗了河川徑流量,估計為50億~80億立方米。因此,黃河地表水實際消耗量已達350億~380億立方米,佔全河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徑流量的60%以上。國際上通常認為用水超過河川徑流的40%,水環境就嚴重惡化,黃河的水資源利用情況已大大超過了這個限度。
近十幾年來,黃河流域降雨徑流量偏少,而國民經濟各部門耗用黃河水量增多,導致黃河下游及支流河道斷流加劇,水環境日趨惡化,河道萎縮,河槽泥沙淤積加重,這是黃河水資源供需失衡的集中表現。
黃河下遊河段斷流從1979年的21天,延長到1997年的226天;河道斷流的長度從1978年的104千米,延伸到1997年的704千米。同時主要支流渭河、汾河、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都出現過斷流,其中沁河、汾河20世紀90年代平均每年斷流228天和55天;大汶河曾出現全年斷流的情況。入海水量減少,排沙水量和濱海地區生態環境用水嚴重匱乏。據黃河近海河段的利津水文站實測徑流量,1950~1959年年均480億立方米,1960~1969年年均492億立方米,1970~1979年年均311億立方米,1980~1989年年均286億立方米,1991~2000年年均120億立方米。入海水量越來越少,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和生態環境用水的缺口越來越大。
目前城市缺水日趨嚴重,如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咸陽、銅川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和地下水超采現象。城市缺水已給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地下水超採給城市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黃河上中遊河段水資源利用現狀及問題分析
河口鎮以上河段,1968年11月~1986年10月,來沙量1.06億噸,河口鎮下泄水量239億立方米,寧蒙河道年均淤積沙量0.38億噸。1986年11月~1996年10月,來水偏枯,來沙量0.91億噸河口鎮下泄水量174億立方米,寧蒙河段年均淤積1.03億噸。前後兩個時段對比,河口鎮下泄水量減少65億立方米,寧蒙河段年均淤積沙量增加0.65億噸,並由此產生了生態環境、防洪、防凌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即使要維持寧蒙河段現狀淤積水平,在來水偏枯的情況下,河口鎮年平均下泄水量,不應小於180億立方米;河口鎮多年平均下泄水量應不小於200億立方米。
河口鎮至龍門的峽谷河段,該河段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73億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53億立方米。據1986年11月~1996年10月資料,該區間來沙量5.4億噸,汛期沙量佔84%,河水含沙量為159千克/立方米。該河段汛期河川徑流多以暴雨洪水的形式,挾帶大量泥沙下泄,含沙量高,利用困難;非汛期水量少,也只能維持兩岸少量用水和河道生態環境基流。
龍門至潼關河段,20世紀50年代龍門實測多年平均來水量320億立方米,來沙量11億噸小北幹流平均淤積量0.8億噸;1986年11月~1996年10月,來水偏枯,龍門實測來水量220億立方米來沙量5.9億噸,水量較20世紀50年代減少近1/3,沙量減少近1/2,而年均淤積泥沙仍有0.75億噸,造成河床淤積抬高,河勢遊盪擺動頻繁,危及兩岸村莊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此,按龍潼河段維持現狀淤積水平,龍門站多年平均下泄水量應在250億立方米以上;來水偏枯年份,龍門站年平均下泄水量應不小於220億立方米。
上述表明,黃河上中遊河段,為保持生態環境用水和河道輸沙用水,必須維持一定的下泄水量,目前上中遊河段水資源利用程度已較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水量增多,缺水量增大,解決的根本途徑是從上游補充水源,否則生態環境會進一步惡化。
黃河水資源供需預測
為實現我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黃河流域經濟必將快速發展。預計到2050年,人口由現在的1.07億增加到1.36億;城市化率由23.4%提高到50%,工業總產值由6015億元增加到128748億元,人均擁有糧食400千克,灌溉面積少量增加,並維持目前對黃河流域外的供水任務,預計國民經濟需水總量有新的增長,當地水資源已不能滿足新增的需水要求,在生態環境低限需水量和大力節水的條件下,通過供需平衡,生態環境用水、城鎮生活、工業用水的缺口還很大,預測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6省、自治區,正常來水情況下2010年、2020年、2030年、2050年的缺水量分別為40億立方米、80億立方米、110億立方米、160億立方米,中等枯水情況下上述年份的缺水量分別為100億立方米、140億立方米、170億立方米、220億立方米。其中2030年正常來水情況下的缺水構成是河口鎮以上缺水50億立方米,河口鎮至龍門區間缺水20億立方米,龍門至三門峽區間缺水40億立方米。
河西走廊水資源現狀分析
黃河鄰近的河西走廊黑河、石羊河等地區,氣候乾旱,年降水量僅100毫米左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流域內缺水十分嚴重。缺水的危害主要表現為:河道斷流加劇和尾閭乾涸長度逐年遞增,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林衰退,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塵暴危害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綜上所述,西北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水資源短缺是制約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區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和高效利用當地水資源,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但從當地嚴重缺水的狀況和合理配置水資源考慮,根本措施還是從鄰近具有豐沛水量的長江,調部分水到黃河,為乾旱少雨的西北地區增闢水源,恢復綠色的生機,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西線工程供水範圍
供水目標:主要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同時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必要時相機向黃河下游供水,緩解黃河下游斷流等生態環境問題。
供水對象:主要是生態環境包括支流和水土保持用水減少入黃水量而向黃河幹流補充的水量、城鎮生活和工業,兼顧農業灌溉。
供水範圍:隨著西北地區經濟建設速度的逐步加快,黃河上中游支流開發和集雨工程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大支流的用水,減少黃河幹流的水量。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除補充這部分水量外,還可解決幹流揚黃、自流引黃、黃河沖沙和生態用水。
在龍羊峽—三門峽河段向黃河兩岸地區供水和向黃河幹流補水,並向流域外的黑河、石羊河等地補水。
西線工程可調水量分析
規劃從通天河調水75億~80億立方米,從雅礱江調水45億~50億立方米,從雅礱江、大渡河支流調水40億立方米,共調水160億~170億立方米,詳見表1。
調水量約佔引水壩址徑流量的65%~70%,還有35%~30%的水量下泄,從當地生態環境角度考慮,規劃的下泄水量和調水量都是合適的。從全河看,調水所佔比例不大,通天河調水80億立方米,占金沙江渡口站徑流量的14%;雅礱江調水65億立方米,佔全河徑流量的11%;大渡河調水25億立方米,佔全河徑流量的5%。
區域地質條件
調水工程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地質條件比較複雜。該區地層主要為三疊系,多為陡傾岩層,褶皺非常強烈,活動斷裂較為發育,以北西向斷裂為主,大多具有明顯的分段活動特徵;該區處於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帶內,該地震帶為青藏高原地震區強震帶之一;區內多年凍土和季節凍土發育。但調水工程主要處於強震帶內地震活動水平相對較低地區,地震強度和活動性相對較弱,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大部分為0.1克相當於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其次為0.15克~0.20克Ⅶ~Ⅷ度;區域構造活動性以基本穩定和穩定類型為主,而且東部較西部穩定;廣泛分佈的砂、板岩抗壓強度一般為40~100米pa,屬中等堅硬~堅硬岩類;凍土主要對明渠、渡槽、廠房等地面建築物有一定影響,而對深埋長隧洞影響甚微。
調水方案及實施意見
經研究,初選了12個有代表性的調水線路方案,其中大渡河調水2個,雅礱江調水4個,通天河3個,雅礱江、大渡河聯合調水1個,分為自流和抽水兩種引水方式,各方案主要規劃指標見表2~表4。
抽水方案主要優點,可縮短穿越分水嶺的隧洞長度3個抽水方案輸水隧洞總長204.5千米自然分段最長洞段30千米,在樞紐壩高的選定上也有較大機動;主要缺點,建設大流量、高揚程的大型泵站有難度,揚程425~428米裝機427萬千瓦,年用電203億千瓦每小時,若按0.4元/千瓦每小時計,年用電費81.3億元,運行費用高;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受水區多處於西北老、少、邊、窮地區,如此高的年運行費,難以承受。再者,多種類型建築物,建設地點分散,管理維護困難,冬季輸水受冰凍的影響。
自流方案的主要優點,隧洞避開了地表大量的交叉建築物問題,比較單一,工作環節少,故障率低,管理人員少,年運行費少;長隧洞輸水有利於冬季保溫,可延長引水期;減少輸水工程規模;深埋長隧洞避開了地表的凍害作用和岩體的物理風化作用,以及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影響;深埋隧洞與地面建築物相比在抗地震破壞方面也有較大優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地表的地震烈度隨深度增加而衰減,大體上深50~100米衰減0.5度。主要缺點,輸水隧洞長。
根據歷次專家諮詢會和審查會,眾多院士和專家不贊成抽水方案。根據當前開鑿隧洞技術水平和已建的長隧洞工程,權衡利弊,目前採用自流方案。如果幾十年後,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電力供應條件發生變化,也不排除個別調水河流採用電網供電的抽水方案。
根據方案的工程規模、可調水量、工程地質條件、技術可行性、海拔高程、施工條件及經濟指標等因素,經綜合比選,三條河調水較好的方案為:
大渡河:達—賈聯合自流方案;
雅礱江:仁—章自流方案和阿—賈自流方案;
通天河:同—雅—章自流方案和側—雅—賈自流方案。
中國工程師正在測試或將用於修建1000公里(引水)隧道的技術,以實現藏水入疆。有工程師表示,擬建的該隧道將使“新疆變加州。”目前,中國最長的隧道是已建成的長85公里的遼寧大夥房水庫輸水項目,而世界最長的是紐約長達137公里的地下供水主管道。
中國已於今年8月開始在雲南省中部修建總長度將超600公里的隧道。研究人員表示,修建雲南隧道將成為修建藏水入疆隧道——從雅魯藏布江向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引水——所需新技術、工程方法和設備的“排演”。
“雲南中部的輸水工程是示範項目”,曾在中國許多重大輸水隧道項目發揮關鍵作用的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傳慶(音)說,“這將表明我們擁有在危險地形修建超長(引水)隧道的知識、實力和工具。”他說在雲貴高原上修建雲南隧道,將使中國領導人對藏水入疆項目更有信心並更有可能(對相關項目)予以放行。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有著“亞洲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的下方。該引水工程最早由清朝官員左宗棠等提出。但巨大成本、工程難題、潛在環境影響以及可能遭鄰國抗議等因素,意味著它從未離開過製圖板。如今中國(科研人員)正悄然採取步步為營的方法使之成為現實。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韋(音)表示,100多名科學家已組成多個團隊就此開展全國性研究,他所在團隊於今年3月向政府提交最新的藏水入疆隧道建議。
新疆的缺水狀況在許多方面都類似於20世紀初的美國加州。當初美國通過中央河谷調水工程令加州變成全球最富饒的農業地區之一,“藏水入疆將使新疆像加州那樣繁榮。”
工程規劃總布局
前述三條河五個較好的引水方案有兩種組合,形成了三條河調水的兩種布局方案,一是達—賈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仁—章自流線路,調水45億立方米;同—雅—章自流線路,調水75億立方米,共調水160億立方米。二是達—賈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阿—賈自流線路,調水50億立方米;側—雅—賈自流線路,調水80億立方米,共調水170億立方米。
布局方案二具有下移、集中的特點。
下移。布局方案一的通天河引水高程4100米左右,該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嚴重缺氧,每年野外工作時間僅4~6個月,勘察、規劃、施工、運行和管理困難很大。布局方案二相對於布局方案一,引水樞紐和輸水線路整體下移,海拔高程處於3500米左右,該區有森林、農田,適宜於人類活動,對施工、運行和管理都有利。下移后的通天河側仿水庫比方案一同加水庫的徑流量大,下泄水量也大,而且側仿水庫處於三江源保護區的邊緣,對生態的影響相對較小。
集中。布局方案二在實施過程中可以互相聯繫,能由近及遠、逐步實施,達—賈線先期實施后,後期實施的雅礱江、通天河輸水線路相當一部分要從達—賈線近旁通過,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後期工程可充分利用第一期工程線路的地質資料和處理措施,節省後期工程大量的勘測、交通及施工等基礎工程費用。
根據規劃階段的工作深度,擬推薦布局方案二。根據推薦的布局方案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總體布局如下:
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自雅礱江支流達曲開始調水,建阿安引水樞紐引水7億立方米,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分水嶺到泥曲;建仁達引水樞紐引水8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雅礱江與大渡河的分水嶺到杜柯河;建上杜柯引水樞紐引水11.5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分水嶺到麻爾曲;建亞爾堂引水樞紐引水11.5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分水嶺到阿柯河;建克柯引水樞紐引水2億立方米,再通過輸水隧洞穿過大渡河與黃河的分水嶺到黃河支流賈曲;在賈曲隧洞出口后,沿賈曲左岸開挖明渠,輸水到黃河。
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幹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開鑿隧洞通過雅礱江幹流和支流達曲的分水嶺,輸水穿過達曲,此後輸水線路和達—賈聯合自流線路基本平行,走向一致,輸水到黃河賈曲出流。
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幹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自側仿水庫引水,過歇武溝沿通天河及其以下的金沙江左岸開鑿隧洞,到鄧柯附近穿越金沙江與雅礱江分水嶺到雅礱江浪多,順河道而下進入雅礱江阿達水庫,然後從阿達水庫引水到黃河賈曲,自阿達引水樞紐以後的輸水線路和阿—賈自流線路基本平行,輸水到黃河賈曲出流。
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2050年左右的缺水,但從發展戰略考慮,要實現西北地區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尚需擴大水源。因此,規劃時還研究了從西南的瀾滄江、怒江向黃河調水作為西線後續的遠景水源工程。初步研究結果認為,從瀾滄江、怒江可以自流調水到黃河,後續水源可調水量160億~200億立方米,後續線路均能與目前規劃的三條河引水線路相銜接。後續水源調水擬從怒江東巴水庫引水,串連瀾滄江吉曲、扎曲、子曲,在玉樹以上入通天河側仿水庫,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相銜接。
工程分期規劃
1.第一期工程的選定
從以上三條河調水工程總體布局初步比較來看,由於各輸水線路的入黃出口均在黃河賈曲,出口段輸水線路集中在從雅礱江和大渡河支流引水的達—賈聯合自流線路附近,工程實施必然要由近及遠,先支流后幹流的步驟逐步實施,即先從靠近黃河的達—賈聯合自流方案開始,逐步擴展到雅礱江幹流和通天河引水,實現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
本著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規劃思路,第一期工程選擇達—賈聯合自流方案。達—賈聯合自流方案調水40億立方米,需要建5座引水樞紐,引水線路長度260千米。
2.第二期工程選擇
布局方案二中,雅礱江距黃河較近,調水條件優於通天河,因此選擇雅礱江阿—賈自流方案為第二期工程。
第一、第二期工程的實施,可滿足2030年左右黃河上中游6省、自治區增供水資源量的需求。
3.第三期工程選擇
布局方案二中,選擇通天河側—雅—賈自流方案為第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調水80億立方米,輸水線路長,投資高達1929億元單方水投資24元,佔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總投資的63%。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要全部實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按現規劃的工期排序,第三期工程的實施時間預計在30年以後,那時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已經實施,西線工程的第一、第二期工程也已實施,南水北調“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已經形成,黃河水資源需要重新配置。再者,那時西北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需水也有變化,第三期工程的規模勢必相應調整,工程方案尚可與抽水方案或其他方案進一步比較優選。由於目前規劃的第一、第二、第三期工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第一期工程先行實施,第二、三期工程輸水線路在通過雅礱江和大渡河支流分水嶺時,與第一期工程平行的線路部分都需另外開鑿隧洞,與第一期工程互不干擾,故第一期工程的選定不影響第二期工程的調整變化,更不影響第三期工程進一步優選。
實施規劃意見
抓緊前期工作的進程,2010年以前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招標文件編製,力爭2010年第一期工程開工建設。開展並完成第二期工程規劃,適時轉入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工作。第三期工程的實施距今尚有30多年,那時水資源配置網路已基本形成,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有很大變化,工程方案尚需進一步優選,但不影響第一、二期工程的實施。
投資估算
按2000年第一季度價格水平,第一期工程靜態投資為469億元,第二期工程為641億元,第一、二期工程合計為1110億元,調水90億立方米,單方水投資12元;第三期工程為1930億元,三期工程共3040億元。
環境和社會影響分析
初步分析了調水對調水河流地區、調水工程區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社會環境方面,初步分析了調水對人群健康、三江源保護區、水庫淹沒等的影響。調水對調水河流梯級發電有一定的影響,但調水入黃河后增加了發電效益,從2030年水平看,損失和效益大體相當。調水對工農業用水、漂木、航運基本沒有影響。
自然生態影響方面,初步分析了對局地氣候、地下水位、下游水質、乾旱河谷和生物等的影響。研究表明,尚未發現制約西線調水工程實施的重大因素。
第一期工程,從雅礱江支流調水15億立方米,大渡河支流調水25億立方米,調水量有限,對下游影響甚微。
效益預測分析
從水量豐沛的長江上游,向乾旱、半乾旱的西北地區調水,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50年調水170億立方米,在龍羊峽—蘭州河段、蘭州—河口鎮河段、河口鎮—龍門河段、龍門—三門峽河段,向兩岸地區供水120億立方米,向黃河幹流補水30億立方米,向流域外的黑河、石羊河等地補水20億立方米。年凈經濟效益993億元,調單方水經濟效益6元。
2020年水平第一期工程調水40億立方米,向蘭州—河口鎮河段的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北部地區供水20億立方米其中生態環境用水7億立方米,工業用水8億立方米,生活用水5億立方米,並向龍門—三門峽河段的關中地區和汾渭河地區供水10億立方米,向黃河幹流補水10億立方米由於水土保持用水和支流用水,減少了入黃水量,此10億立方米水為補充黃河河道生態環境用水。經濟效益248億元,扣除調水對調水河流的發電經濟損失8億元,凈經濟效益240億元,調單方水經濟效益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