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碗

水碗

水碗是將精選的瓷碗按大小排列、放置於特製的木架上。水碗音量的大小與碗的大小及盛水的多少有關。碗越大發出的音越低,碗越小音越高,發音最低的是大海碗,最高音為小酒盅。如碗大小相同,則音高取決於盛水的多少。演奏時,雙手各執一支竹筷,敲擊腕邊發音,可演奏雙音、刮音和滾音等,音色比木琴明亮,較鋼片琴清脆,叮叮咚咚,十分悅耳。

水碗歷史


水碗:用大小不同的碗,奏出優美動聽的樂曲,常用於歌、舞或曲藝伴奏。水碗源於遠古時期的缶,由多個碗組成。
遠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代,我國就產生了類似水碗的演奏形式——“擊缶”。缶初為先民們裝食物飲料的器皿,后發展為打擊樂器。《易。離》中記載:“不鼓缶而歌”, 《詩經。陳風》中亦有“坎其擊缶”。
水碗
水碗
據傳古代“擊缶”,是用12個小碗敲擊成曲的,後來“擊缶”演變為擊“甌”,甌是盆盂—類的瓦器,很像個小碗。戰國時期有名的澠池會,藺相如就是逼秦王擊甌以回擊趙王鼓瑟 之辱。
擊甌在晉代已很流行。隋朝的音樂奇人萬寶常在一次與人吃飯時就曾隨手擊碗成曲,水碗到了唐代還有所發展。

水碗結構


水碗是將精選的瓷碗按大小排列、放置於特製的木架上。水碗由大小不同的多個碗組成,音高與碗的大小及盛水量有關。

水碗歸類


水碗
水碗
中國古代有一種按樂器的製作材料分類的方法,稱為“八音分類法”。八音是指的八種材料“金、石、土、革、絲、竹、匏、木”
“金”指用金屬製作的樂器,如編鐘
“石”指用石頭或玉石製作的樂器,如磬。
“土”指用陶土製作的樂器,如“塤”、缶(fou)
“革”用動物皮革製作的樂器,如鼓。
“絲”指用絲弦製成的樂器,如琴、瑟等。
“竹”指用竹子製成的樂器,篳篥、篪(音chi,二聲。古代兩端封閉的笛子)
“匏”指用葫蘆製成的樂器,如笙、竽。
徠“木”指木製的樂器,如(木兄)音zhu四聲、(吾攵)音yu二聲。

水碗相關


九大碗”待客
清代、民國時期以來,宜賓民間凡遇婚嫁喪壽或賀開業、請“滿月”等等。傳統席面多為備辦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有說此種“九碗”待客之俗即源於湖北麻城縣孝感鄉。流行在宜賓民間的此種“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幫”特色,其辣味略遜於“重慶幫”;鹹味稍濃於“成都幫”;既不似遂寧、三台、南充、廣安等地“小河幫”的以“油炸”為重點;更不像為滿足“鹽巴公爺”和“糖坊老闆”口味的“自內幫”以“怪菜”取勝;九個碗幾乎全部都姓“豬”,而配以就以取材的筍片、品芋、腳板苕(亦稱“淮山”、火苕)之類。在舊時,物資不豐,多數平頭百姓以能請吃“九大碗”作為最好的口福。因此之故,至今宜賓民間仍以“吃九大碗”作為宴客的代稱。雖然如今的菜式在宴客時多以一二十式為常見,但宜賓人卻依然以“模糊數字”和“朦朧詩”的風趣喊成是:那幾爺子又在吃“九大碗”。
宜賓民間宴客之“九大碗”的結構,大體是:以蒸頭碗(一般有攢絲頭碗、酥肉丸子頭碗、雜抖頭碗)、肉扣(燒白)、雜扣(粉蒸肉)為主菜;另配豬之肚雜及上述四菜之邊角余料,拌以筍、芋、苕或海帶、粉條等燒、炒、熘、煸而為五碗,即湊成“九大碗”。若全為豬肉加羊肉(舊時牛肉不上席)而無雞、鴨則又稱“大水席”。農家貧困者常減去最後上席的紅燒肉而以頭蹄下水(肚雜)為主,則又叫“水八碗”。富有者,為顯闊綽,常在頭碗內加主料而分別被稱為“蹄筋席”、“竹蓀席”、“海參席”、“魚翅席”等等,以示檔次增高。也有的在最後上席的一菜上做文章,加以菇子蒸雞、膀、海菜稱“菇子席”,燒砂火鍋叫“火鍋席”,而最高檔的則從昭通等地請來名廚辦“燒烤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