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箜篌

卧箜篌

卧箜篌是箜篌的一種,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弦鳴彈撥樂器。與琴瑟相似,但有品,盛行於漢至隋唐,宋代后失傳。卧箜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弦鳴彈撥樂器徠,其形制類似於我國琴瑟,所不同的是卧箜篌琴體上具有數弦通用的通品裝置,類似琵琶。目前資料顯示卧箜篌是我國最早具有這種裝置的樂器。

歷史


徠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樂器。在古代皇室樂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還是主要的樂器之一。由於它有弦數組,不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獨奏或伴奏方面,都較其他樂器理想。
遠在春秋戰國時楚國就已經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漢代卧箜篌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當時有五弦十餘柱,以竹為槽,用水拔彈奏,不僅流行於中原和南方一帶,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漢代流行這種樂器,在詩詞中亦經常用到,如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詔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候調所作,以祠太一。或雲候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說的就是種屬於琴瑟類的卧箜篌,卧箜篌雖然與琴瑟形似,但其長形共鳴體音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相異的主要特異。遼寧輯安(今吉林集安)高句麗壁畫所彈之樂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於隋唐的高麗樂中,以後在我國日漸銷跡,至宋代后失傳。但卧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當時的百濟國(高麗、百濟都為朝鮮古稱)傳入,稱為百濟琴。

評價


因此,卧箜篌的研究對於我國樂器史、樂器製造史乃至樂律學理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關於卧箜篌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相關文獻和考古圖像資料為依據,試圖對卧箜篌的起源、本體特徵以及在我國古代社會音樂生活中的使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並以此作為全面探究卧箜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