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是湖北省的傳統民歌音樂。天門民歌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它不像高原民歌那麼粗獷高亢,也不同於草原民歌的遼闊悠長,也不像新疆民歌那樣歡快跳躍、節奏明朗,更不像江南民歌吳儂軟語、淺吟低唱,天門民歌旋律優美抒情,如行雲流水、曲調嫵媚纏綿、純樸甜美、委婉動聽。

2011年5月23日,天門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天門民歌有過輝煌的歷史,考其源流,湖北東部的黃梅英山等縣,靠近安徽,多少帶有一點安徽的音調;而西部的恩施、宜昌等地接近四川,多少沾有一點川味;北部的襄陽、鄖陽與河南毗連,也多少帶有一些河南腔;而南部的石首、監利等地與湖南接壤,也或多或少沾有一些湘味;而最純正、最正宗的湖北民歌,當數流傳在湖北腹地江漢平原的天門、潛江、沔陽一帶的民歌,三地的音樂風格極其接近。圈內人常以此為純正的湖北民歌精髓,因此,天門民歌在湖北民歌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天門北倚京山、荊門,南臨漢水,與仙桃、潛江一衣帶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通便利,民康物阜,民間音樂素材極為豐富。解放后一批又一批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音樂家對天門民歌的搜集整理、出版發行,使天門民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還有以蔣桂英為首的一批歌唱家及民間眾多的演唱者對天門民歌的演繹推介,使天門民歌在湖北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蔣桂英老師帶著天門民歌曾三次唱到北京,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唱,毛主席聽了《幸福歌》后對蔣桂英連聲稱讚:“好!好!跟湖南花鼓戲一樣好聽!”從此天門民歌走向了全國。而經典歌劇《洪湖赤衛隊》的影響,更是使天門民歌的地位達到了極致。有趣的是《洪湖赤衛隊》的主題歌《洪湖水,浪打浪》不是洪湖民歌,更不是襄樊民歌,它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天門民歌,《洪湖水,浪打浪》與音樂家吳群先生1950年代初期創作的《襄河謠》何其相似乃爾。《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完全是在《襄河謠》的基礎上加花變奏而已,而《襄河謠》則與天門傳統民歌《月望郎》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事實上湖北省歌劇團在創作《洪湖赤衛隊》之初,曾到天門花鼓劇團學習花鼓戲音樂和天門民歌,收集音樂素材,時間達一個多月之久。
地處江漢平原的天門市,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民間歌舞甚為流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出生在天門竟陵的陸羽,就以他不朽的專著《茶經》,聞名於世,而陸羽曾經還是一名藝伶,編導過一些歌舞、戲劇。如今天門市的有些民間音樂有著宮廷音樂的遺韻,竊以為與陸羽有很大關係,當然是否真的是由陸羽傳過來,尚須考證。明末清初,以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在文壇獨樹一幟,燦爛奪目的天門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塊文化積澱豐厚的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天門民歌。如《幸福歌》、《洪湖水,浪打浪》、《天門來了賀老總》等等,至今傳唱不衰。

藝術特色


民歌的音樂特色往往與地方語言音調有著緊密的聯繫,反過來說,地方語言音調決定了民歌的音樂特色。
(一)旋律特色
天門民歌旋律進行多為級進、小跳。如:
《十二月望郎》
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
《湖鄉好風光》
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
(二)調式特徵
天門民歌的調式以徵(5)調式為主,在天門民歌中約佔60%左右,其次依次是宮(1)調式、商(2)調式、羽(6)調式、角(3)調式分別佔有40%中的不同比例。
大家通常所熟知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七聲調式、四聲調式、六聲調式,天門民歌中除以上幾種調式外,還有極少見的三聲調式,如天門民歌《正月里楊葉兒起》,整首歌只有1、3、5三個音為骨幹音,另外還有《搖櫓》等歌曲,人們一聽就會感到風格獨特,風味濃郁,雖然用音特別少,但完全能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真是別具一格。
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
譜例如下:《正月里楊葉兒起》 多重調式色彩,異調終止,變音級民歌,交替調式等都有荊楚人標新立異的傳統。
襯詞在天門民歌中應用很廣泛,它使歌曲的特點更加突出,所以襯詞在天門民歌中應用很廣泛,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除了一般司空見慣的啊、呀、啦、衣等外,還有一些新穎別緻的襯詞,如“金梭”、“銀梭”、“羊兒梭”、“海洋梭”、“梭里馬子郎當”、“楊柳子青青”、“一呀一支梅花”、“嗨嗬衣嗬嗨嗬嗨”、“海呀海棠花”等一百幾十多種,它使天門民歌更加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更加豐富多彩。
(三)體裁形式
什麼樣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民歌。
天門民歌大致可以分為號子、田歌、小調、燈歌、風俗歌、兒歌、宗教歌等類型。其中號子又可分為若干類:《打硪號子》、《打麥歌》、《車水歌》、《栽秧歌》、《薅草歌》、《船工號子》、《裝卸號子》等等。
有人說,民歌是一種“民族根”、“民族魂”的文化載體,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歷史,沉澱了人們所有的感情,展現了勞動的生活場景,如勞動號子類的歌曲,皆屬此類。
從天門傳統民歌來看,它所反映的內容絕大部分是愛情歌曲。如《六段春情》、《十二月望郎》、《月亮花樹開》、《送郎》、《看郎》、《接郎》、《望郎》等比比皆是。有的敘述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如三棒鼓調《逃水荒》、《長工十嘆》、《想起往日苦》等。也有的表達了被壓迫者的反抗意識,如反抗封建禮教,渴望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主的《小女婿》等。
有不少天門民歌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如《三十有個年初一》,它通過特定的環境——初一的早上,比興的手法——茶杯和么礳,以及少女對待所愛之人和不愛之人的兩種態度的極大反差,淋漓盡致的反映了少女純真的思想感情,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天門民歌中像這樣高質量、高水準的民歌還有很多很多,還需要專業的、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共同來發展。

代表作品


談起天門民歌,《車水情歌》、《幸福歌》、《薅黃瓜》等都是人們熟悉的。
《六月初六龍晒衣》、《妹妹心隨哥哥轉》曾被湖北省藝術團選為對外文化交流節目到德國演唱,天門民歌走向了世界。
2005年10月,《幸福歌》被湖北省某專業藝術團編排成表演唱,由中央電視台“曲藝雜談”欄目播出。
由省電視台組織的經典老歌比賽中,《天門來了賀老總》奪得了天門賽區的第一名,這首三十年前創作的天門民歌,當年在全省文藝會演唱中被省委宣傳部部長焦德秀感嘆為“這才是最美的藝術享受”。
那唱紅全國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是出自天門民歌《月望郎》。
還有那冠以湖北民歌的傳統民歌《小女婿》也唱遍全國。《小女婿》還走出國門,許多外國人也喜歡唱。天門民歌中有“下里巴人”,但還有不少“陽春白雪”。
《四季相思》就是一首格調高雅,詞曲優美動聽的民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秋季相思中這樣唱道:“秋季相思丹桂花兒飄,寒蟲叫得一聲低來一聲高,奴心焦。佳人獨坐,愁鎖兩眉梢,細雨窗前灑誰家品玉簫,傷心人怎能聽得凄涼調,郎在外,隔山隔水路途遙。忽聽門外孤雁一聲叫,奴有情書,奴有情書,誰又能帶到?我的郎,奴愛你,人不知道天知道。”歌詞用“寒蟲”、“細雨”、“孤雁”、“玉簫”等詞襯托,從內心深處揭示了一個痴心女子在秋季思郎的傷感之情,相思之苦,曲調更是委婉,如哭如訴,凄楚動人。

傳承意義


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給天門民歌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民歌的詞曲繼承和發展也經歷了不同創作的階段,五、六十年代,根據老民歌曲調重新填詞的較多,七十年代,根據民歌音樂素材編曲的新民歌佔了主導地位,這時期民歌佳作迭出,如“天門來了賀老總”、“漢北有了幸福河”等深受群眾喜愛,影響深遠。進入八十年時代到九十年代,民歌詞作者與時俱進,寫了不少謳歌新時代,歌唱新生活的歌詞,曲作者結合歌詞特點,除運用天門民歌素材外,還吸收現代流行歌曲及外來音樂素材,又寫出了大批有影響、受群眾歡迎的新民歌。如曾騰芳作詞、餘音作曲的《漁歌聲聲唱金秋》,文清作詞、餘音作曲的《人生最戀是故土》等民歌在全省廣為傳播。更有一批天門民歌,如《放風箏》、《六月初六龍晒衣》、《妹妹心隨哥哥轉》等歌走出了國門,唱到了法國、奧地利等國。
天門民歌深深紮根於群眾生活的沃土之中,可以說根深葉茂、花繁果豐,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發顛,也是前朝古人傳,一人傳三三傳九,歌海淘沙漸漸深”,由於世代傳唱,歌海淘沙,才使天門民歌進一步達到詞句優美,曲調動聽的境界。特別一提的是新民歌,唱出了天門人民的新聲,和的是時代前進的節拍,揚的是傳承現代文明的旋律,是天門熱土上綻開的一朵精神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