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平等
論平等
《論平等》是法國思想家皮埃爾·勒魯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發表於1838年,收錄於《新百科全書》中。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平等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論述。認為自由是人的生存權利,平等是兄弟般的相親、相愛和互助,博愛則是人類本性中所包含和充滿的對同類的感情。它們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包含、不可分割的三位統一體,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中都包含有另兩個的內容,只有它們結合和統一,才是一個完整的學說。他特彆強調平等在其中佔有主導地位,是人類社會的基礎,認為只有實現了平等,才能有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以及人與人之可的博愛。這部著作還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與欺騙性,指出在大革命勝利以後的法國社會裡,存在著作為事實的平等和作為原則的平等之間的天壤之別,要使人類過渡到道德而幸福的理想社會,就必須首先實現平等,消滅專制和特權。
皮埃爾·勒魯《論平等》的基本架構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展開,在對比和批判中證明自己關於平等的思想,同時針對自己思想的闡述提出一些作者認為可以付諸實施的改善和改良的路徑,從而建立一個所希望得到的同一的平等世界。
首先,作者從現在的社會現象出發,天才性地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的產物——平等、自由、博愛三者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說明在現代社會中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並且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並沒有達到所預想的目標,現代社會的罪惡來自於這個原則與其對立面的鬥爭。
其次,在對現在社會的狀況分析並得出結論以後,作者轉向過去的時代。認為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以及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德斯鳩等政治學家,都只懂得將事實上升為權利,而在他們的相關論著,不管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都論證了古代社會不存在平等。由此,作者從耶穌、基督教、摩西立法以及埃塞尼人的聖體逾越節等等宗教方面的制度和規定來探討這種在宗教體系下存在的平等。
最後,作者對過去的普遍規律總結出了結論,也由此得出了作者所希望採取的措施及所希望建立的何樣的平等社會。總之,《論平等》一書以簡要的框架構造來闡述作者的觀點,得出作者自己的結論。是一種歷史與作者所處現實社會的結合,也是在對比基礎之上所得出的結論。
皮埃爾·勒魯深受盧梭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論平等》是皮埃爾·勒魯全面論述平等觀點的一部專著,是對盧梭平等理論的繼續和深化。
《論平等》一書發表於1838年,是勒魯宅編的《新百科全書》的一個詞條,但也可以稱作一部專著。
致讀者 |
序言 |
第一部分現在 |
第一章 法國革命恰當地把政治歸結為這三個詞:自由、平等、博愛 |
第二章 平等是一種原則,一種信條 |
第三章 這項原則今天已被公認為司法準則 |
第四章 當今社會,從某方面觀察,除此原則外,別無其他基礎 |
第五章現在社會的罪惡來自這個原則與其對立面的鬥爭 |
第六章 對第一部分的結論 |
第二部分 過去 |
第一章 要確立政治權利的基礎,必須達到人類平等,在此以前則沒有權利可言 |
第二章 一切政治學家,從亞里士多德直至孟德斯鳩,都只懂得把事實上升為權利 |
第三章 古代不存在平等。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所作的論證 |
第四章 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新論證。柏拉圖的《理想國》 |
第五章 在平等觀念上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進行的比較 |
第六章 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後,人類需要取得的進步能使哲學產生新的發展成為可能。這是從柏拉圖直到耶穌基督這段歷史時期內,人類在缺乏新思想的光芒和其他理想的條件下跨出的一步 |
第七章 耶穌是社會等級的摧毀人 |
第八章 連接耶穌和先於他的西方立法者的紐帶。耶穌繼承了古代立法者的精神,但賦予他們的思想以新的適用範圍 |
第九章 基督教從古代城邦遍及到每一個人 |
第十章 平等之餐,雖只局限於社會等級,卻是西方所有古代立法的精神基礎和時間基礎。對於這種真理的闡述:一、通過拉西第蒙的斐迪西;二、通過克里特島的安德里;三、通過義大利古代人民多列安族的小亞細亞部分人民以及迦太基海泰里人的公共用膳;四、通過畢達哥拉斯的修士院;五、通過埃及士兵和傳教士的共同生活 |
第十一章 通過摩西立法來證明同一條真理。反映在摩西法律中的逾越節與反映在米諾王和萊庫古法律中的斐迪西具有相同的意義 |
第十二章 埃塞尼人的聖體逾越節證實了同樣的真理 |
第十三章 對第二部分的結論或過去的普通規律 |
第一章 不平等的三種可能或等級階層 |
第二章 對社會等級一詞的釋義 |
第三章 等級階層的人 |
第四章 新一代人 |
附錄 關於人類的學說(警言) |
致讀者 |
序 |
第一部分 信條——團結 |
第二部分 組織——三段式 |
第三部分 存在——運行規則 |
人名譯名對照表 |
人種、教派譯名對照表 |
譯者的話 |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以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學說,圍繞平等問題,從歷史到現實作了系統考察和論述,認為平等是社會的基礎。他肯定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說它的每一個詞都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自由是人的生存權利。平等是兄弟般的相親相愛、互相幫助,博愛是人的本性所充滿的感情。這三個詞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只有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它們才是“真理和生命的最妙的表達形式。”因此,它們是“一個完整的學說”,是一個不僅面對現在而且“預示未來的學說”。他特彆強調平等在其中佔主導地位,只有平等,才能有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同樣,也只有平等,才能有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他看出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這是可貴的。他指出:在革命后的法國社會裡,“在作為事實的平等和作為原則的平等之間存在著如孟德斯鳩所說的‘天壤之別’。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作為聖西門主義者的勒魯和其他空想社會主義者一樣,並不是去實行革命的變革,而是主張走社會改良的道路。在他看來,通向平等有兩條道路:一是互相協商與和諧的道路,一是紛爭和混亂的道路。他贊成走前一條路,即通過社會的不斷進步來實現平等,建立宗教的社會主義社會。
《論平等》一書中所闡述的平等思想、對於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揭露與批判以及關於克服不平等的一些設想,只不過是反映當時小資產階級和早期無產者對於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要求改變現狀的願望而已,給世人所提供的還是可望不可即的一種空想。
皮埃爾·勒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