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越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越寺位於遼寧省鞍山市千山風景區,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祖越寺相傳始建於唐朝,原名靈岩寺,金代曾是皇家寺院,金世宗之母貞懿太后曾靜修於此,明嘉靖年間大部毀於山洪,1572年(明隆慶六年)選址重修。

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祖越寺原名靈岩寺,相傳始建於唐朝。相傳建寺時有高僧傳古祖師從寺經過,講經說法時有“天花亂墜,地涌金蓮”這樣不可思議之妙景出現,故改名為祖越寺。
到了金代,祖越寺(當時稱靈岩寺)成為了皇家寺院。金睿宗的皇后、金世宗的生母貞懿皇后李氏出家為尼(法號通慧圓明法師),曾來此寺靜修,並大起浮屠,擴大了佛教的影響。據金御史王寂的《鴨江行部志》及有關資料記載,祖越寺當時的建築有九聖殿、水殿、正觀堂、蜇龍亭、石佛洞、鳳想觀、金利塔、頤和洞、八寶琉璃井、三台等。而從1997年發掘的遺址上看,祖越寺的建築曾經極其宏偉,有七個建築群落,即振衣崗一帶有三處,玉皇閣上下有三處,萬佛閣有兩處,四松亭前後有兩處,三台上有四處,東台有一處,南山坡有兩處,大約有60餘幢廟房。
到元代,寺院趨於衰頹,不少殿宇坍塌。明代嘉靖年間,山洪暴發將大部分廟宇沖毀,只殘留玉皇閣、萬佛閣。祖越寺高僧續澄住持,在殿宇毀壞嚴重、部分殿宇不存在的情況下,於1572年(明隆慶六年)選址重修了殿宇,為祖越寺重興奠定了基礎。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寺僧普安又續建。
1667年(清康熙六年)道教傳入千山之前,祖越寺的範圍包括千山無量觀上院、玉皇閣和羅漢洞等全部。但當道教傳入后,萬佛閣、玉皇閣、羅漢洞等10餘幢建築皆歸道教所有,祖越寺範圍逐漸縮小,屈居五大禪林建築規模之末。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寺僧性雲又主持重修,后經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1824年(清道光四年)以及光緒年間相繼重修,及至清末祖越寺建有正殿、韋陀殿、胡仙堂、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客堂等共15幢殿宇。
在解放前,祖越寺有地357畝,荒山地400畝,土改時將部分土地分給農民,寺僧靠農業生產維持生活。1966年1月,僧眾集體去五龍宮,寺廟由千山管理所管理。同年8月祖越寺被砸,佛像經書被毀。1978年,千山風景區管理處重修祖越寺,由比丘尼住持,在“文革”后首任住持親慈尼師帶領下,眾尼節衣縮食,十方信眾大力施助下,古剎殿宇得以重現輝煌。

寺院格局


祖越寺全景
祖越寺全景
祖越寺位於遼寧省鞍山市著名的千山風景區,面積為394.9平方米,雖經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築風格。祖越寺建有建築七幢:正殿(釋迦殿),韋馱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鍾、鼓樓,呈東西對稱。正殿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殿堂內供奉有泥塑,木雕佛像等30餘尊。寺門正對正殿釋迦殿,門外是長達50米的一堵石牆。
祖越寺風景點最早有十一處,即三台、鵓鴿崖、八寶琉璃井、來鶴亭﹙四松亭﹚、彌勒峰、一覽亭、玲瓏塔、正直松、雙石塔、靈岩峰、無幢塔,其中以彌勒峰最為著名。而在祖越寺周圍又有玉皇閣、羅漢洞、八步緊、七步松、夾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
清康熙皇帝曾題詩《祖越寺》:“青山橫古寺,羽旆陟層巔。地僻茂堂小,橋危石徑穿。夏條含嫩葉,春卉發遇妍。寂寞空林午,時間鐘聲傳。”

著名景點


釋迦殿

釋迦殿
釋迦殿
釋迦殿建在高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背山面南,單檐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正脊磚雕游龍,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獸,檐下有柱頭,補間四鋪作斗拱,施彩繪。殿門上懸掛“三教宗風”等匾額。殿內奉泥塑釋迦、藥師、阿彌陀佛。牆上繪有釋迦牟尼出世圖。殿外東側有二間胡仙堂。

韋馱殿

韋馱殿
韋馱殿
韋馱殿為八柱、方形、歇山頂。正脊雕二龍戲珠,兩端有吻,斜脊雕跑獸,梁枋施彩繪。殿內奉泥塑接行佛、木雕韋馱像。木雕韋馱像高約1.5米,身著鎧甲,右手扶桿而立,造型雄武有力,是千山木雕像中的精品,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在殿外大門兩側修有鍾、鼓二樓。鐘樓內懸掛康熙年間所鑄鐵鐘一口。另有東、西配房各三間,均為硬山式建築。殿前存有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1824年(清道光四年)石碑兩甬,石獅一對。

彌勒峰

彌勒峰
彌勒峰
彌勒峰位於祖越寺北、無量觀西閣南。由祖越寺大殿後拔起,近峰頭處有一疊台,台上為峰頭,呈橢圓狀。南面是片陡壁,向外突出,成拱瓦形,由南向北看去,如同彌勒敞襟露腹,故稱彌勒峰。清朝進士王爾烈在《彌勒峰》一詩中寫道:“彌勒高峰像宛然,袒懷跌坐眾峰前。煙雲久飫彭亭腹,文字誰劖混沌天。山半僧歸猶喜客,松陰塌靜且逃禪。午中一飯山蔬飽,乘興還尋十丈蓮。”
祖越寺后彌勒峰陡壁上刻有“獨鎮群岳”四個大字,取於道家《玉匱經》,黃帝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之意,由明代的巡遼御史盛泰宇在1568年(明隆慶二年)所題。旁邊還有“含譯宣氣”四字,本春秋題詞說:“山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即彌勒垂腹之意,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只能看出字的輪廓。

正直松

正直松位於祖越寺東山崗太極石南,有300年的歷史,它高25米,樹圍1.5米,因樹榦高大筆直,易讓人聯想到人格中所當具有的正直不屈,所以,清朝咸豐年間道人郭永慧品題此松並稱之為正直松,還賦詩一首:“不偏不倚翠參天,直節堪當玉筍聯。遙看龍鱗懸尖尾,令人頓詠羔裘篇。”
山門東側有一株古松,名曰“懼松”,“懼松”旁邊有1875年(清光緒六年)的兩甬石碑,上刻“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相傳祖越寺某大師在此講經說法,因其知識淵博,佛法深重,競講得天花如雨,從長空墜落,金蓮盛開,從地下噴涌而出,因立三碑。

來鶴亭

來鶴亭位於祖越寺前入口處,如引路使者,在清代時被稱為接官亭。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王爾烈易名為來鶴亭,並題下《來鶴亭》一詩。來鶴亭為六角重檐尖式懸樑吊柱結構,紅琉璃瓦,底盤為三級花崗岩石階,上部雕樑畫棟,繪有《紅樓夢》、《西遊記》中的故事和人物,亭周有四棵古松,遮天蔽日,掩映涼亭於樹蔭之中,俗稱四松亭。

玲瓏塔

玲瓏塔(北塔),位於祖越寺東南山頂上,塔為六角13級實心密檐,石結構。屬金代建築。塔基用條石砌築,須彌座每角為石雕圓柱,塔身每面石雕坐佛一尊。塔身各層均有石雕塔檐。塔身高約12米。

無幢塔

無幢塔
無幢塔
無幢塔(南塔),位祖越寺對面的山上,與北塔遙遙相對。塔為6角13級實心密檐,石結構。南塔的建築風格與北塔相似,塔高約13米。據史料記載,1410年(明永樂八年),尚寶監太監田嘉禾奉旨出使朝鮮,途經遼陽游千山,因見祖越寺山水秀麗,但古剎荒涼,故舍財於南山修建13級石塔一座,即為祖越寺南塔。但是,在塔下地表散布著大量遼代繩紋磚、溝紋磚、布紋瓦及素麵灰色磚。由此看,明代所謂建塔只不過是在前代基礎上維修罷了。

保護狀況


祖越寺與龍泉寺、中會寺、香岩寺、大安寺並稱千山“五大禪林”。1962年1月被鞍山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