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遠
原山東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余志遠(1917年-1943年),抗日英烈,山東省德州市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原名張漢卿,曾用名於志遠,山東樂陵縣(現為市)黃夾鎮邸家村人。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4月,余志遠領導的300多名縣大隊隊員被敵人包圍在邢官莊一片棗林里。他隻身一人把敵人引到棗林深處的一座土房子里,舉槍自戕殉國,年僅26歲。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931年,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縣立高級小學。
1936年6月,畢業於樂陵縣師範附設班,後到黃夾鎮西北的張牌家縣立初級小學任校長。
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10月,主持召開“第七區抗日自衛隊聯合行動誓師大會”。他起早貪黑,走村串戶,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幫助各村組建抗日自衛隊。同年11月中旬,任七區區長兼動員委員會主任。他改名於志遠,在五區繼續堅持抗日鬥爭。
1940年,任縣政府財政科長。同年冬,又兼任了縣政府秘書。
1941年1月,任樂陵縣縣長兼縣大隊隊長、縣獨立營營長。24歲的他,肩負著全縣抗日鬥爭的重任。為了保存實力,打持久戰,他率領縣機關和縣大隊,到樂陵、寧津邊境一帶開展游擊活動。他經常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育幹部和群眾,並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帶領大家密切同群眾的關係。人們讚揚他是群眾的貼心人,是幹部、戰士的帶頭人。
1943年2月,日軍採用遠地奔襲戰術,對樂陵縣進行空前規模的“掃蕩”。他指揮縣大隊,利用縱橫相連的道溝作掩護,巧妙地迂迴到敵人包圍圈外面,部隊沒有受到大的損失。他帶領大家轉移到大孫以北,很快把被衝散的人員重新組織起來。同年4月,在一次激烈的反“掃蕩”戰鬥中,為掩護縣大隊和縣政府機關人員突圍,他被敵人包圍在邢官莊一個院落的北屋內。他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隱蔽,並利用民房進行巷戰。他頑強堅持著,打退了敵人的幾次衝鋒。他知道突圍無望,便燒毀攜帶的文件與筆記本,並接連擊斃3名敵人。最後,敵人扒開屋頂,舉著手榴彈威逼他投降,毅然舉槍自戕殉國。時年26歲。
犧牲后,人們發現其於壁上用鮮血寫下的詩句“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後鮮血為國流。囑我抗日眾同志,踏我血跡報國讎!”。
1942年底,被行署評為“模範縣長”。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余志遠犧牲后,他的事迹在棗鄉大地上廣為傳頌。也許是出於對英雄的一種懷念,也許是人們希望英雄是永生不滅的,反正傳到後來,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
余志遠是上天派下來專門殺日本鬼子的,他根本沒有死。那天他被鬼子圍困在棗林深處的房子里,鬼子在死傷多人以後,終於破門而入,結果屋裡空無一人,房頂上卻有一個大窟窿,余志遠從房頂飛出去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乎。後來甚至有人說親眼見到過余志遠,就在邢官莊的那片棗林里,天一黑就出現,帶領著很多游擊隊員一宿一宿地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