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虎鯊的結果 展開

虎鯊

真鯊目真鯊科動物

居氏鼬鯊也稱虎鯊,是鯊魚家族中體型其次於大白鯊的兇猛殘忍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所知的在其所在科屬體型最大的成員。其體長最大可達740厘米,捕殺各種海洋魚類、哺乳類、海鳥,海龜甚至人,被喻為“海中老虎”,俗稱“虎鯊”。

體呈紡錘型,軀幹相當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寬圓。眼近圓形,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溝很長,上唇溝幾達下唇溝之兩倍長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同型,寬扁斜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明顯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齒尖,小齒尖之外緣亦具明顯鋸齒。噴水孔裂縫狀,中小型。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明顯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后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后緣凹,后角尖突;胸鰭中大型,鐮刀形,后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上葉位於近尾端,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出,與上葉分隔處亦具缺刻,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或青褐色;腹側白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及橫行條紋。

鼬鯊屬熱帶和暖溫帶沿岸上層大型兇猛鯊,常近河口、港灣活動;夜行性,夜晚至淺水區攝食,白天至深水區攝食。性兇猛且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魚類、其它鯊魚、魟、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等。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南北緯40°之間。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台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物種簡介


動物學史

鼬鯊最早由佩隆和萊斯(Péron & Lesueur)於1822年命名為Squalus cuvier。穆勒和亨勒(Muller & Henle)於1837年將Squalus arcticusFaber 1829定為模式種,並提出了學名Galeocerdo tigrinus。後來更改有效學名為Galeocerdo cuvier。屬名Galeocerdo源自古希臘語,“γαλεος”(galeos)=亞里士多德的鯊魚,“κερδω”(kerdo)=狐狸。人們一直使用各種同義詞,包括:Galeus cepedianus Agassiz 1838、Galeus maculatus Ranzani 1840、Carcharias fasciatus Bleeker 1852、Galeocerdo rayneri McDonald & Barron 1868、Galeocerdo obtusus Klunzinger 1871、 Carcharias hemprichii Klunzinger 1871、Squalus cuvier Péron & Lesueur 1822、Galeocerda cuvier Péron & Lesueur 1822、Squalus arcticus Faber1829、Galeocerdo arcticus Faber1829、Galeocerdo cuvieri、Galeocerdo fasciatus van Kampen 1907。
居氏鼬鯊俗稱“虎鯊”(Tiger shark)。是鯊魚家族中僅次於食人鯊的兇猛殘忍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所知的在其所在科屬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居氏鼬鯊是
居氏鼬鯊
出色的頂級獵手,體長最大可達740厘米,捕殺各種海洋魚類、哺乳類、海鳥,海龜甚至人。

同名辨識

居氏鼬鯊和真正的虎鯊毫不相干,居氏鼬鯊屬於真鯊目,真鯊科;虎鯊則屬於虎鯊目,虎鯊科,運動不活潑,以貝類、小型魚類和甲殼動物為食。居氏鼬鯊在進行攻擊時,會對獵物不停地反覆攻擊,直到獵物死亡為止,其兇殘程度可見一斑。

形態特徵


出生時的居氏鼬鯊長度在51-76厘米(1-1.5英尺),成年後一般長325-425厘米(10-14英尺),重量一般在385-635公斤(850-1400磅)。
目前採集到的最大標本長度達5.5米(17英尺),體重超過九百公斤(2000磅)。
體粗大,延長,後部漸細小。頭長大,寬扁;頭寬比頭高大許多,頭長約為全長的1/5左右。尾亞圓筒形,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側正中自臀鰭上方始至尾基後方具一縱行隆起嵴,但未形成側褶;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很寬,背視平扁廣圓,側視鈍尖。眼中大,近圓形,上側位,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許多,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中大。近外側位,幾橫列,距口端與距吻端約相等,鼻間隔頗寬,比鼻孔長約大3.5倍;前鼻瓣後部具一短小圓形突起,與中鼻瓣合成1出水管;后鼻瓣後部具一半環形薄膜。口寬而深弧形,口寬比口前吻長大2倍余,大於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口長約等於口寬的3/5;下頜與上頜緊合,口閉時不露齒;上唇褶粗大,褶溝直線前延,褶長約等於上頜長的3/5,下唇褶細狹,等於下頜長的2刀弱。齒上下頜同型,側扁,斜三角形,基底寬,齒頭外斜,里緣圓凸,外緣深凹,裡外緣都具細鋸齒,外緣凹缺后具3-6小齒頭,小齒頭外緣也具細鋸齒;上頜正中1齒,每側10齒,下頜正中1齒,每側11齒;上下頜齒都只1行在使用。噴水孔細小平橫,位於眼上緣水平線後方,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的1/2-2/3。鰓孔5個,中大,比眼徑約大1/3,中間3個最寬,第一個稍狹,最後1個最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基板大,具1棘突1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距胸鰭比距腹鰭近許多,起點與胸鰭里角相對,上角鈍圓,后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前於臀鰭起點,上角鈍圓,后緣淺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延長細尖,比頭長或背鰭間隔約大1.5倍,尾椎軸稍翹;上葉位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而很延長,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與上葉分隔處也有一缺刻,尾端尖突,后緣消失。臀鰭比第二背鰭略小,起點幾個對著第二背鰭基底中部,起點距腹鰭基底比距尾基為近,外角鈍尖微突,后緣深凹,里角延長尖突。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大,近長方形,位於背鰭間隔後半部下方,外角鈍圓,后緣幾斜直,里角鈍尖微突。胸鰭頗大,稍呈鐮形,外角和里角都圓鈍微突,后緣凹入,鰭端幾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體灰褐色或青褐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和橫行條紋,腹面白色。

棲息環境


鼬鯊屬熱帶和暖溫帶沿岸上層的大型兇猛鯊。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經常出現於河口、港灣堤防外、珊瑚環礁、潟湖區、外洋島嶼外圍水域。經常活動在水面表層,在深度為350米處也有發現。
虎鯊
虎鯊

生活習性


鼬鯊具有在大洋中遷移的習性,但並非大洋性魚種,在溫暖的月份從熱帶地區進入溫帶水域,並在冬季返回熱帶地區。同時也具有垂直洄遊習性。獨居,有時會在群體中出現,但這可能是由食物供應而不是社會行為所驅動的。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行性,夜間則至水表層或淺水域捕食。

飲食習慣

居氏鼬鯊的食物十分雜亂,一般是捕食貝類、甲殼類和魚類。它那鋒利的鋸狀牙齒能咬斷、磨碎十分堅硬的物體,常常用來從較大的獵物身上撕下大塊的肉,包括鯨魚的殘骸和其它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也具有消化諸如海龜這樣的帶有堅硬外殼的生物的能力。
有時它們會把任何能吃和不能吃的東西都吃得津津有味,無論是塑料瓶子、汽車牌照、橡膠輪胎還是酒瓶子和空鐵罐都照吃不誤。曾有學者在一條居氏鼬鯊的胃裡發現魚骨、草、羽毛、水鳥骨、龜殼的碎片、舊罐頭、狗的脊椎骨、母牛的頭骨,非常驚人。

分佈範圍


廣布在暖水海區,從近海到外海均可見到。
海域
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南北緯40°之間。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台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國家
存在於
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林巴貝多
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喀麥隆開曼群島中國哥倫比亞
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象牙海岸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
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
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
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牙買加
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賴比瑞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
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
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琉球群島
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皮特凱恩葡萄牙(亞速爾群島)波多黎各卡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
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東帝汶多哥托克勞湯加
千里達托貝哥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北卡羅來納州加利福尼亞州
特拉華州康涅狄格州弗吉尼亞州新澤西州馬薩諸塞州喬治亞州馬里蘭州佛羅里達州
夏威夷州紐約南卡羅來納州羅德島州密西西比州德克薩斯州)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
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索科特拉)
遊動(季節性不確定):冰島、利比亞、南非、美國(阿拉斯加)。

活動區域

具有垂直游習性,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間則至水表層或淺水域捕食。

生長繁殖


鼬鯊4-6齡性成熟,雄鯊性成熟長225-290厘米,雌鯊長250-350厘米。鼬鯊是真鯊科中唯一的卵胎生,它不使用胎盤來滋養發育中的胚胎。取而代之的是,虎鯊胚胎是在發育的初期從較大的卵中發育而來的。當蛋黃供應用盡時,在發育的後期階段,通過稱為“胚層營養”的過程,發育中的胚胎轉換為飲用子宮液作為營養來源。妊娠期為13-16個月,一胎可產下10-82尾幼鯊。在北半球,交配發生在3-5月之間,而幼鯊則在第二年的4-6月之間出生。在南半球,交配發在11月至次年1月。
當魚卵孵化成仔魚后,就開始互相殘食,一直拼殺到最後僅剩一條為止。過去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位生物學家在解剖一條懷孕的虎鯊時,竟被尚未出世的小不點兒虎鯊仔咬了一口。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近危(NT)。
種群現狀: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大西洋中部地區該物種的商業和休閑捕撈率都有所下降。商業漁船上的觀察員所取得的數據表明,捕撈壓力,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捕撈壓力,對數量規模產生了不利影響。

主要價值


鼬鯊為大型遊艇釣魚。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一直被用來製作傳統的夏威夷鼓;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質製成魚粉。

主要危害


鼬鯊是一種強大的捕食者,就報道的對人類的襲擊而言,僅次於噬人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鼬鯊在遇見時通常很好奇而又沒有侵略性,是對人們最具有攻擊威脅性的3種鯊魚之一,應格外小心和高度尊重(ISAF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