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衾

漢語詞語

衣衾,讀音為yī qīn,漢語詞語,意思是衣服與被子;也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出自《禮記·內則》。

引證解釋


(1).衣服與被子。《禮記·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 唐,穀神子《博異志·崔無隱》:“師之兄以江西貿折,遂浪跡於漢南。裨將憐之,白於元戎,今於漢南,雖緡鏹且盡,而衣衾似給。” 宋,樂史《廣卓異記·侍讀坐宣賜床歸家》:“ 王迴質自山東褐衣,召拜壽王等侍讀,蒙賜牀褥、衣衾等。”
(2).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孝經·喪親》:“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 唐玄宗,註:“衣謂斂衣;衾,被也。” 邢昺 疏:“衾謂單被,覆屍薦屍所用。” 宋,何薳《春渚紀聞·銀盤貯首夢》:“十二月九日,虜寇東至,賊發士元之柩,掠取衣衾,暴屍於外。” 吳晗朱元璋傳》第一章一:“但是,衣衾呢,棺材呢,還是沒辦法,再也無處去求人,只好將就,把幾件破衣衫包裹了,抬到劉家地上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