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經濟

戰爭狀態下經濟活動的總稱

戰時經濟(wartime economy),戰爭狀態下由戰時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預國民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經濟部門、經濟政策及經濟活動的總稱。通常是經過動員轉換的國民經濟。

簡介


戰時經濟是伴隨著戰爭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交戰雙方主要使用刀、槍、箭、盾等冷兵器作戰,戰時經濟保障的物質內容主要局限於糧秣、馬匹、裝具等,物資儲備和交通運輸是戰時經濟的主要內容。進入工業社會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軍隊提供了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使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和破壞性顯著增大,戰前儲備已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要,戰時生產和物資籌措任務加重,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突出表現為戰爭與財政的關係,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局限於是否遭受戰時徵用、掠奪和沒收所帶來的經濟打擊。

基本特徵


社會經濟的活動以優先保障戰爭需要為主要目標;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強化,企業和居民的自主經濟行為受到部分限制;軍工生產膨脹,民用生產縮減;稅收增加,通貨膨脹,居民生活不穩定,生活水平下降。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高技術戰爭中,出現了新特點:戰爭爆發的突然性要求國民經濟具有快速、高效的平戰轉換能力;戰爭規模和持續時間的有限性要求戰爭經濟規模擴張和收縮適度控制,戰費籌措方式也應控制在稅收、捐贈等有限的形式之內;戰爭中高技術的大量使用要求突出各種資源的質量保障。

平戰轉換措施


為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要在經濟體制和資源配置上迅速實現由平時向戰時的轉換,通常採取的措施是:
①調整國家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統一的管理機構,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統一管理,必要時實施統制。
②制定、頒布和實施動員計劃和法規,健全動員體系。
③編製發展計劃,重新分配經濟資源,迅速擴大軍工生產,新建和擴建軍工企業,組織民品生產企業轉產軍品,擴大戰略物資儲備
④加速發展國防科技,加快利.研成果向生產的轉變,加快突破關鍵技術,研製新型武器裝備。
⑤按照戰爭要求調整經濟布局,特別是對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交通運輸等部門的重點企業和設施進行合理配置,加強重要經濟目標的防護,組織受到戰爭威脅的重要企業向戰略後方轉移。
⑥修建新的鐵路、公路交通網,徵集各種交通工具,並對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部門實行軍事管制
⑦實施戰時財政和金融政策,發行國內公債、籌借外債和增加稅收,必要時增發貨幣,以保證戰時財政的需要。
⑧實施統一的物價政策,嚴格控制物價上漲幅度,控制對外貿易、貨幣{Hgl、匯市場,運用法律手段嚴厲打擊擾亂流通秩序的不法分子。
⑨實行戰時基奉生活品管制和供給的政策,限制居民和社會團體的生活消費,實施限量供應,必要時實行實物配給制,同時限制奢侈品的需求量。
⑩組織和實施反經濟戰,有效地抵禦來自敵對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經濟制裁經濟封鎖、經濟破壞、經濟摧毀、經濟佔領等,最大限度地保護本國的經濟實力和經濟潛力。

主要觀點


K.馬克思、F.恩格斯、V.I.列寧、J.斯大林、毛澤東等在長期研究戰爭和領導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戰時經濟思想。主要觀點有:①戰爭是對國家經濟力量和組織力量的考驗。在現代戰爭中,經濟組織具有決定意義。②戰時經濟建設在革命戰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關係到革命戰爭的全局和各個方面。根本任務是服從戰爭,支援戰爭,創造和鞏固革命戰爭的物質基礎。③要多渠道、多方式地籌措物資經費,保障戰爭需要,解決戰爭經濟問題。取之於敵、取之於民、取之於己,是革命戰爭物資與經費籌措的基本方式。④進行戰爭要有穩固的後方,否則就不能勝利,要不斷地鞏固後方。⑤積極開展經濟戰,組織反封鎖反掠奪的貿易鬥爭,打擊敵人對己方的金融破壞,破壞和削弱敵人的戰爭經濟基礎,保護和增強自己的戰爭經濟能力。⑥糧食、燃料等物資是寶中之寶,戰時要實行重要物資統一收購和分配政策,根據輕重緩急安排生產和消費,保證戰時需要。⑦爭取國際軍事援助是奪取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爭取外援必須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前提,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努力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A.C.庇古的戰時經濟論和J.M.凱恩斯的戰費籌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