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店街道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轄街道

窯店街道,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地處渭城區東部。

窯店街道境內名勝古迹有漢高祖長陵、呂后陵、陰陽冢。

截至2020年6月,下轄5個社區、5個行政村。2011年,窯店街道總人口2.53萬人,農業總產值達到2.23億元,工業生產總值達到1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億元。

歷史沿革


因秦、漢、唐時期有大型窯、陶作坊而得名。
政區沿革地處古秦都宮殿區,明清時為咸陽縣四大古鎮之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為窯店鎮。
1984年,改窯店公社為窯店鄉。
1997年,撤鄉設鎮。
2011年,窯店街道鎮撤鎮改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窯店街道
窯店街道
窯店街道地處渭城區東部。東鄰正陽街道,西連渭城街道,北鄰底張街道,南臨渭河與西安市未央區草灘街道相望。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6千米,總面積44.82平方千米。西距咸陽市區13千米,東距省會西安市區20千米。

地形地貌

窯店街道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地塹帶。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海拔500米。 

氣候特徵

窯店街道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叫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適宜多年平均氣溫12.9℃,生長期年平均290天,無霜期年平均21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95.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526.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10月,其中以7月最多。 

水系水文

窯店街道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渭河,自西向東穿境南部而過,境內流長9千米。

行政區劃


窯店街道
窯店街道
2011年,窯店街道轄黃家溝、西毛、毛王、窯店、劉家溝、三義、鄧家、大寨、倉張、長興10個行政村;下設8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下轄5個社區、5個行政村。辦事處駐窯店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404006001122長電社區
610404006003111熙春園社區
610404006004111暢夏園社區
610404006005111瑞秋園社區
610404006006111安冬園社區
610404006201112劉家溝村
610404006202112三義村
610404006207112黃家溝村
610404006208112西毛村
610404006209112毛王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轄區總人口2.53萬人,其中城鎮人112860人,城鎮化率11.3%。農業人口2.24萬人。總人口中,男性12921人,佔50.9%;女性12474人,佔49.1%,總人口以漢族為主,佔99.96%。2011年,窯店街道人口出生率7.8‰,人口死亡率2.2‰,人口自然增長率5.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66.6人。
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2676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窯店街道財政總收入144萬元,比上年增長10.2%。 

第一產業

2011年,窯店街道耕地面積1.5萬畝。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窯店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2.23億元。比上年增長9.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窯店街道糧食生產2.4萬噸,其中小麥0.94萬噸,玉米1.46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雞為主。2011年,窯店街道生豬存欄1.3萬頭,奶牛存欄5200頭,肉雞存欄50萬羽。特色種植以葡萄、大棚蔬菜為主,2011年,窯店街道葡萄種植面積1300畝,大棚蔬菜種植面積500畝。 

第二產業

窯店街道工業以塑料製品、陶瓷製品,機械加工、鑄造為主。2011年,窯店街道工業生產總值達到11億元,比上年增長16%。有工業企業48家,職工264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5億元。 

第三產業

2011年,窯店街道有商業網點901個,從業人員2804人;農貿市場2個,2011年,窯店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億元,比上年增長11%。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郵政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2.3萬份(冊)。業務收入360萬元,其中純收入180萬元。電信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726戶,行動電話用戶1.6萬戶,寬頻接入用戶457戶。 

發展概況

街道按照“穩糧、增菜、優果、擴畜”的思路,狠抓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產業化進程,遵循“科技創新,產業經營,形成特點,擴大規模”的原則,強化措施,科學引導,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2005年底,建成5個存欄200頭以上的奶牛專業村和存欄超過百頭的奶牛養殖場,新興的牲畜販運業也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形成了以倉張村、大寨村、鄧家村、毛王村和西毛村為主的奶牛養殖基地。在種植業方面,針對靠近城市,水利基礎設施優越和交通便利等優勢,因地制宜,做大果菜文章,已逐漸形成規模。葡萄和鮮桃等雜果種植在窯店已有歷史,目前,通過改良品種,更新換代,已初步形成了以毛王村、西毛村、長興村為中心的果品基地,形成以劉家溝、窯店、大寨為主的大棚基地,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化升級。黑皮冬瓜、清水蓮菜、苗木花卉也已形成基地,全鎮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堅持你發財,我發展和民營非公企業“五不限”的原則,讓權、讓名、讓利,積極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從鎮情出發,重點引進農畜產品加工項目,以項目為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目前,格麗麵粉廠、伊香園食品廠、鳳林機械鑄造有限公司、咸陽賽博陶瓷有限公司、咸陽聚丙烯有限公司、陝西華悅潔凈煤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市場前景好的企業落戶我鎮,帶動了鎮農業、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實現了農業增收、工業富鎮的目標。

文化


秦咸陽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是中國戰國後期至秦朝的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內,範圍包括渭河兩岸,以咸陽市渭城區窯店街道辦為中心,發掘面積15168平方米,現存面積20平方千米,始建於秦孝公年間。
秦咸陽城遺址以渭水為界,分為南、北兩區。按照遺存分佈情況,已明確北區的三大功能區:宮殿與官署區、郭區、陵與墓葬區 。秦咸陽城遺址內並未發現城牆,其範圍約東起柏家嘴,西止毛王溝,北至高幹渠,東西長約870米,南北寬約500米,其中部偏北處為咸陽秦宮殿遺址所在,四周有夯土宮牆。1973—1982年,在遺址內共發掘出土3座宮殿建築基址。
1988年1月13日,秦咸陽城遺址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三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陵

長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東約20千米的窯店街道三義村北,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
長陵東西並列著兩座陵墓,西為高祖陵,東為呂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兩通碑石,又因為陵墓附近曾經出土過屬於西漢時代的“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和“長陵西神”文字瓦當,證實了這裡的陵墓確為長陵。
1988年1月13日,長陵被列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窯店街道境內有咸紅公路、十三號公路、蘭池大道、旅遊路、河堤路、渭河橫橋、秦漢大道路橋網路交會。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2個,各類圖書室7個,藏書1.2萬餘冊,曲藝、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37人,有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數字電視用戶5000戶,入戶率98%。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00餘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8所,在校生530人,專任教師9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90人,專任教師79人。初中適齡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13個,專業衛生人員44名,全年醫療業務收入20萬元。2011年,窯店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9490人次。10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窯店街道
窯店街道
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有學校體育場1個,6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窯店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8戶,人數42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5戶,人數609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8萬人,征繳費用136萬餘元,參保率100%。

基礎建設

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工作為主線,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發展大格局。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加大力度、夯實基礎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作用。全鎮從1997年起就把村級道路整修、村鎮規劃和農網改造、廣電通訊以及教育教學設施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先後修通了各村的村級道路,並全面實現了沙石化,部分實現了水泥化。村級庄基劃撥嚴格按照規劃,統一劃撥、統一綠化,使村鎮建設達到了整齊化。積極鼓勵並大力扶持農網改造,全辦10個村已完成改造任務。四縱(河堤公路、咸銅鐵路、咸紅公路、五陵塬文物旅遊公路)、兩橫(13號公路、機場專線高速路)的公路、鐵路線使全鎮交通十分便利,為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線電視已全面進村入戶,正在進行積極實施中。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實現了校校樓房化,語音、微機、多媒體等先進教學設備已在全鎮中、小學普及,中學、中心小學教學儀器設備均已達到省頒Ⅰ類標準,其它小學均達到Ⅱ類標準,中學的升學率從1997年的25%已上升到2005年的100%。在文化事業的發展方面,經過多方努力,目前各村都已建立了村級文化學校,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街道發展

窯店街道辦事處於咸陽市區東郊,咸紅公路,五陵塬文物旅遊路、河堤公路、咸銅鐵路、312國道、機場專線穿境而過,交通極為便利,是一個土地肥沃、設施優越、物華天寶、地傑人靈的好地方。窯店原屬秦咸陽宮故地,秦時曾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曾經上演了商鞅變法荊軻刺秦、焚書坑儒、統一六國等重大歷史事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秦宮遺址博物館和五陵塬旅遊路的建成,加速了文物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裡陵冢林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文物旅遊優勢。農業機械化程度列咸陽各鄉鎮之最,總動力4.5萬匹馬力。僅有大型聯合收割機96台,每年跨區作業支援夏收,為農民創收超過300萬元。秸桿還田機、硬茬播種機、麥草打包機等新型農機具的應用,在窯店已蔚然成風。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優化和改善投資環境。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窯店人民乘西部大開發之機,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迎接開發、振興經濟的偉大實踐中。鎮黨政班子把群眾的情緒作為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追求,把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第一目標,忠實實踐“三個代表”,全鎮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