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鎮

重慶市武隆區下轄鎮

白馬鎮,隸屬於重慶市武隆區,地處武隆區中部,東與羊角鎮巷口鎮、黃鶯鄉相依,南與趙家鄉、長壩鎮、貴州省比鄰,西與和順鎮連接,北與羊角鎮及涪陵區白濤街道接壤,距武隆區人民政府24千米,區域總面積211.5平方千米。

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白馬鄉。1985年7月,白馬鄉、鐵佛鎮合併為白馬鎮。截至2020年6月,白馬鎮下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六方坪社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白馬鎮常住人口為25389人。

白馬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類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和家禽為主。2018年,白馬鎮有工業企業74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個。

歷史沿革


簡單介紹

白馬鎮位於渝東南烏江下游,東距武隆縣城24公里,西與涪陵區接壤,南接貴州,北鄰豐都,距重慶市主城區175公里,是武隆縣的西大門和重要物資集散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素有“蜀黔門屏”之稱。該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烏江幹流橫穿而過,白馬碼頭是全縣最大的水運碼頭,國道319線和省道川湘公路交匯於此,建渝懷鐵路、渝(重慶)湘(長沙)高速公路縱貫全境,並在此設有火車站和立交橋。全鎮海拔在170米(烏江邊)至1950米(車盤黃柏淌)之間。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
白馬鎮 3張
白馬鎮

建制沿革

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白馬鄉。
1955年12月,鐵佛鄉併入白馬鄉。
1985年7月,白馬鄉、鐵佛鎮合併為白馬鎮。
1992年10月,涼水鄉併入白馬鎮。
2003年12月,車盤鄉划入白馬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白馬鎮地處白馬山、彈子山、楊柳山三山結合部,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地勢東低西高,南北呈狹窄河谷走向;烏江、石樑河、葛溪溝將陸地分成四大塊,構成“四溝四嶺”的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境內最高峰為黃柏淌主峰,位於車盤村白馬山上,海拔1950米;最低點在鐵佛村烏江碼頭水面,海拔160米。
氣候
白馬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20.0℃,1月平均氣溫7.8℃,極端最低氣溫-3.5℃(2008年1月28日);同年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1.0℃(2005年7月28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0.6℃,無霜期年平均250天,最長300天,最短2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121小時,年總輻射73千卡/平方厘米;0℃上持續期230天(一般為3月15日—11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最大降水量1360毫米(2002年),最少降水量970毫米(2006年6月),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7月最多。
水文
白馬鎮境內河道屬烏江水系,主要河道有石樑河、郭溪溝2條;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石樑河,從鐵礦鄉至長壩鎮流經境內三溪、鐵佛后匯入烏江,境內長11.5千米,流域面積13平方千米,平均徑流量2.4立方米/秒;另有沙河、竹壩2條地下水系。
自然災害
白馬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災、旱災、雷電、泥石流、岩崩;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其中隱患點59個,其中重點防治7個,一般防治52個。
自然資源
白馬鎮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有鋁、鐵、煤、方解石等,鋁礦儲藏量356萬噸,鐵礦儲藏量102萬噸;有森林面積31萬畝,覆蓋率達46%,木材蓄積量75萬立方米;境內白馬山生態自然保護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和牧草資源達1100多種,主要有銀杉、珙桐、銀杏、水杉等珍稀植物;另有100多種動物群落,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獐子、黑鹿等;野生植物有天麻、黨參等500多種中藥材。2011年,白馬鎮有耕地面積1.9萬畝,人均1.2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白馬鎮下轄鐵佛、六方坪2個社區,鐵佛、板橋、東升、靈山、三溪、魚光、沙台、楊柳、豹岩、車盤10個行政村;下設7個居民小組、10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白馬鎮下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六方坪社區、鐵佛寺社區、鐵佛村、板橋村、東升村、靈山村、三溪村、沙台村、魚光村、楊柳村、豹岩村、車盤村,鎮人民政府駐六方坪社區。

人口民族


2011年,白馬鎮總人口28557人,城鎮化率47%;另有流動人口3130人。總人口中,男性15041人,佔52.7%;女性13516人,佔47.3%;14歲以下3477人,佔12.1%;15—64歲22011人,佔77.2%;65歲以上3069人,佔10.7%;以漢族為主,達28420人,佔99.5%;有苗、蒙古、回、布依、彝、壯、藏、維吾爾、仡佬、土家10個少數民族,共137人,佔0.5%。2011年,白馬鎮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9人。
截至2018年末,白馬鎮戶籍人口為26519人。
2021年6月4日,重慶市武隆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白馬鎮常住人口為2538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白馬鎮財政總收入3866萬元,比2010年增長1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4.9萬元,比2010年增長61.5%。2011年,白馬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291元,比2010年增長12%。
農業
2011年,白馬鎮農業總產值9884萬元,比2010年增長23%,農業增加值5474萬元。白馬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類為主。2011年,白馬鎮糧食作物面積1.5萬畝,總產量119.7萬噸,人均457千克。白馬鎮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薴麻、蔬菜等。2011年,白馬鎮烤煙種植面積1600畝,產量365噸;蔬菜種植面積2萬畝,產量5萬噸,總產值8450萬元。白馬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和家禽為主。2011年,白馬鎮生豬飼養量5.2萬頭,年末存欄1.8萬頭;牛飼養量2569頭,年末存欄955頭;羊飼養量1.1萬隻,年末存欄8964隻;家禽飼養量13.6萬羽,上市11萬羽。2011年,白馬鎮水果種植面積0.8萬畝,產量800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柚子、梨子等。白馬鎮漁業以捕魚為主。2011年,白馬鎮漁業總產值85萬元。
工業
2011年,白馬鎮工業總產值為達到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7.5%,工業增加值4.2億元。
商貿
2011年末,白馬鎮有商業網點384個。2011年,白馬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達28468萬元,比2010年增長47.4%;有城鄉集貿市場1個,營業面積3400平方米;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6億元,比2010年增長19.5%。
金融
2011年,白馬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600萬元,比2010年增長4%;各類存款餘額為1.6億元,比2010年增長9%;人均儲蓄468元,比2010年增長7.6%;各項貸款餘額5.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

文化


地名由來
白馬鎮因境內烏江中有礁石形似白色“卧馬”而得名。

交通


2014年建成溧白公路,這條道路是溧水到白馬的一條景觀大道,途中可經過著名景點有觀音寺、周園
白馬鎮是溧水區對外開放的東大門,是南京與蘇州、無錫、常州、上海、浙江等地連接的黃金地段。水、陸、空交通優勢具備,寧杭高速、沿江高速、寧高高速交匯境內,寧杭高鐵和京滬高鐵途徑,全鎮互通,上下便捷,至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6公里,至南京中山門38公里,至新生圩港50公里,341江蘇省道直達104國道,一小時交通圈可達鎮江、馬鞍山、宜興,二小時交通圈可達上海、杭州、銅陵。(五分鐘上高速、十分鐘到城裡、十五分鐘進機場、半小時到南京主城、一小時入港口、二小時抵杭州、兩個半小時達上海)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白馬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00人,專任教師15人;小學7所,在校生1900人,專任教師177人,其中中心小學1所,在校生930人,專任教師76人;村校1所,在校生970人,專任教師10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1所,在校生2460人,專任教師11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白馬鎮主要學校有白馬希望小學、白馬中學。2011年,白馬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06萬元,比2010年增長16%;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3%,比2010年提高11.6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1年末,白馬鎮有各類科技人才53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40人,經營管理人才165人,技能人才90人,農村實用人才140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白馬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0個,有各類圖書室10個,藏書3.5萬冊;民間腰鼓隊2個,婦女龍獅隊1個,農民業餘文藝演出隊1個,從業人員85人。2011年末,白馬鎮有體育場地4處,每年舉辦體育活動2次,在文化廣場安裝了一整套健身器材,城區內有4處經常性的健身運動場地,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2011年,白馬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2011年,白馬鎮有廣播喇叭58隻;有線電視用戶數為38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白馬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個;床位180張;專業衛生人員85人,其中執業醫師67人,執業助理醫師18人。2011年,白馬鎮醫療機構(含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9萬人次。白馬鎮重點醫院有白馬中心衛生院、白馬中山醫院。2011年,白馬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7.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1萬人,參合率95%;孕產婦死亡率3/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白馬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205戶,人數378人,月支出6.8萬元,比2010年增長1%,月人均150.6元,比2010年增長1.6%;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75人次,共支出0.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45戶,人數1255人,支出112.4萬元,比2010年增長1.6%,月人均74.6元,比2010年增長1.7%;敬老院1家,床位50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5人,支出11.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45人,支出26.1萬元;農村醫療救助62人次,支出3.2萬元,比2010年增長6.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5.6萬元,比2010年增長0.8%。2011年,白馬鎮新增就業人員230人,有1363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以內。2011年末,白馬鎮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100人,其中男性4275人,女性3825人;領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3069人,其中男性1754人,女性1495人。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鎮內文教、衛生、醫療、保障配套齊全,擁有全國綠色中學和國家級示範小學。(白馬敬老院、衛生院綜合大樓等)。白馬鎮有著名的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代表人物


劉華松(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聯繫武裝工作。
劉 源(黨委副書記、政府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李 鋒(黨委委員):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工會、工業園區協調、民政、衛生、雙擁、殘聯、人口和計劃生育、民主管理、紅十字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就業再就業、勞動力轉移、城鄉合作醫療、保險、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作。聯繫園區協調辦、社會事務辦、社保所、衛生院、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六方坪社區。
高長民(黨委副書記):主管黨務工作。聯繫白馬山重點項目工作。聯繫重點項目辦、白馬山派出所、豹岩村。
郞雪健(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水利、河長制、科普、科技、氣象、土地確權、集體經濟、農業與扶貧示範基地建設工作。聯繫農業服務中心、欣航水資源公司、魚光村。
夏清明(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持紀委全面工作。分管紀檢、監察、黨風廉政建設、反腐敗、幹部作風建設、政務督查工作;聯繫機要、保密、檔案、政務信息公開、行政審批、機關事務工作。聯繫黨政辦、紀委辦(督查室)、三溪村。
向 瑜(黨委委員、政法書記):主管政法、綜合治理、法制、信訪、社會穩定工作。分管烤煙生產。聯繫綜治辦(信訪辦)、派出所、公巡大隊、法庭、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煙草站、沙台村。
李寧化(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移民、國土房管、城鄉建設、規劃、環保、危改、兩違整治。聯繫移民辦、建環辦、建管所、國土所、車盤村。
李永強(人大副主席):主管人大主席團、婦聯工作。分管扶貧開發工作。聯繫扶貧辦、東升村。
彭順洪(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文秘、財政、稅務、公共資源交易、審計、國資、金融、發展與改革、旅遊、物價、電子商務、統計、交通、工業企業、民營經濟、招商引資、電力、能源、工商、供銷、糧油食品、商貿流通。聯繫財政所、經發辦、國稅所、地稅所、農行分理處、農商行分理處、郵政支局、村鎮銀行、供電所、工商所、供銷社、道班、鐵佛村。
陳小芹(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主管組織、人事、人才、編製工作。分管共青團、老齡、老乾、關工委工作;聯繫黨群辦、老協、退休幹部支部、板橋村。
劉上菱(副鎮長):分管安全生產、地質災害防治、食葯監、質監、消防工作。聯繫安監辦、食葯監辦、消防隊、靈山村。
高 鵬(黨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主管宣傳思想、精神文明建設、統戰、政協工作。分管教育、市政園林、文化體育、廣播電視、郵政、通訊、武裝工作、政府應急管理、民防工作。聯繫市政執法隊、文化廣播體育中心、中學、小學、電信支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網路電視維護中心、商會、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鼎立勞務公司、楊柳村。
曾慶華(區管正處級幹部):分管林業、畜牧獸醫工作,協助分管信訪、社會穩定工作。聯繫林業站、畜牧獸醫站、屠宰場、鐵佛寺社區;協助聯繫信訪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