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列耶夫

雷列耶夫

孔德拉季·費奧多洛維奇·雷列耶夫(俄語:Кондра́тийФёдоровичРыле́ев,1795年9月29日-1826年7月25日),俄國詩人,出版商,十二月黨人領袖,在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中曾試圖推翻沙俄政權。

基本介紹


克雷洛夫是俄羅斯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他生於貧窮的步兵上尉家庭。在軍事學院學習時曾受拉季舍夫和法國啟蒙學派思想的影響。童年的克雷洛夫除了讀書,還經常到集市上去,在這裡他學會了義大利文,學會了拉小提琴,學習了繪畫。1782年克雷洛夫遷居彼得堡。這期間(1789—1793)他把主要精力用在辦雜誌上,先後辦了《精靈郵報》、《觀察家》、《聖彼得堡水星》,但是因為激進的政治傾向而未能辦下去。後來他就漫遊俄羅斯,其間曾給戈利岑當家庭秘書。1809年克雷洛夫出了第一本寓言集,獲得了巨大聲譽,1811年被選為俄國科學院院士。1812年參加反拿破崙的戰爭,並遠征國外。回國后因憎恨野蠻的俄國軍隊制度,退伍還鄉。1820年準備重新參加社會活動,遷居彼得堡,被選為刑事法庭陪審員,以公正聞名。1823年任俄國的大企業“俄美公司”經理。同年加入十二月黨人團體北社,成為激進派領袖,促進北社和南社合併,積極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后被判絞刑,1826年死於彼得保羅要塞。他是十二月黨人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者。1820年發表《致寵臣》一詩,影射沙皇親信阿拉克切耶夫,稱他為“專制統治下的詐諂媚者”,社會為之震驚。雷列耶夫的文學觀點表現於詩歌小議(1825)一文,主張詩歌應具有充實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內容。他的著名組詩《沉思》(1821~1823)選取俄國歷史上性格堅強的人物作主人公,藉以喚起讀者的愛國熱情和社會理想《公民》(1824~1825)一詩稱貴族青年為“柔弱的一代”,他們不理解自己的命運和歷史使命,“在可恥的懶散中消磨青春”。長詩《沃依納羅夫斯基》(1825)以烏克蘭古代歷史故事為題材,主人公青年時期曾追隨其舅父馬賽巴背叛彼得大帝,在逃亡中被捕,流放雅庫茨克。詩中敘述其身世及其妻赴西伯利亞尋夫經過,反映了十二月黨人為祖國和自由貢獻一切的精神。詩中人物形象具體,鄉土色彩濃厚,語言平易生動,受到普希金的稱讚。長詩《納里瓦依科》約寫於1824至1825年間,也以烏克蘭為背景,生前未能完成。
他的作品生前就被譯成十多種文字,成為與伊索、拉封丹齊名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揭露沙皇專制統治,諷刺嘲笑統治階級的專橫、寄生、無知等。2.反映被壓迫者的無權和受剝削,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對人民優秀品質的讚美,對人民力量的信心。3.反映日常生活現象,得出人生哲理,富含道德訓誡意義。4、克雷洛夫寓言的語言樸實無華,把過去文學中不用的民間普通用語、習語引入創作。雷列耶夫的政治活動和文學創作對後世有深刻的影響,詩人奧加遼夫曾稱他為“指路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