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大計劃

濁大計劃

台灣考古學,使得台灣的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取得 《古代中國考古學》《

簡介


濁大計劃全名為“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自然史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劃”,這是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共同合作的研究計劃,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對濁水溪、大肚溪流域進行古今的人地關係研究,自1972年開始實施,至1976年結束,由張光直先生主持,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和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這個計劃重要的意義在於將科際合作和生態研究的概念帶進了台灣考古學,使得台灣的考古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濁大計劃成果


由張光直先生主持,中美共同出資合作,進行為期四年的「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自然史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劃」,簡稱「濁大計劃」。這個計劃聯合了考古、民族、地理、地質、土壤、動物、植物共七個學科,調查研究濁水溪及大肚溪流域的古今人地關係。這個計劃為台灣中部地區史前文化的年代及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引進了新一輩的考古學者投入台灣考古的工作,自此之後,考古學在台灣的研究方向逐漸由中國大陸地區轉變為台灣地區。

相關人物


人物簡介

張光直(1931— 2001),原籍台灣,為台灣新文學健將張我軍哲嗣,1954年畢業於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61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1961年至1973年間歷任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講師、助教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職,1977年起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任教,張光直於1974年獲選為台灣中央研究員院士,1979年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獲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198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張光直的研究專長為考古人類學,在美國任教三十多年間,一直致力於考古學理論和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國際學界享有盛譽。張院士以現代考古學的方法和數據,對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和文化有極深入的研究,先後出版專書十餘本,論文一百多篇,其中《古代中國的考古》(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一書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國上古時代歷史文化的最主要著作。張光直曾於1969年和1972年回台灣主持「台灣史前史研究」和「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自然史與文化史科際研究」兩項大型研究計劃,其結果不但為台灣古代歷史文化的重建有重要貢獻,而且對台灣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張光直曾經在四六事件中被逮捕,後來獲釋。自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取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學術成就

一、開創聚落考古(settlement archaeology)的研究,自1970年代在蔚為風潮;
二、將當代文化人類學及考古學的理論以及方法應用在中國考古學領域,代表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1986年,中譯 《古代中國考古》) 一書迄今仍為涵蓋面最廣泛且討論最深入的中國考古學專著。

著作

《古代中國考古學》《中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二集)、《考古學專題六講》、
濁大計劃
濁大計劃
商文明》、《考古學》、《美術、神話與祭祀》、《考古人類學隨筆》、《考古學再思》、《中國考古學論文集》、《番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