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利樞紐規劃
三峽水利樞紐規劃
三峽水利樞紐是長江流域治理開發的關鍵工程,2006年5月20日建成,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樞紐位於長江幹流三峽中的西陵峽,湖北省宜昌市上游約40km的三斗坪。壩址處河谷相對開闊,基礎為花崗岩,具有修建高壩的優越地形地質條件。樞紐控制流域面積100萬k㎡,占長江流域面積的56%。壩址多年平均流量14300㎥/s,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1000㎥/s,調查1870年最大洪峰流量105000㎥/s,實測最枯流量2700㎥/s。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5.3億t,平均含沙量1.19kg/㎥。
三峽水利樞紐規劃
樞紐主要任務 包括防洪、發電、航運三方面。①防洪:長江流域中下游平原是長江流域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尤其是荊江河段兩岸耕地2300萬畝,居民1300萬人,地面高程低,全靠堤防保護,堤高達10~16m,防洪形勢最為險要(見長江防洪)。三峽水利樞紐位於川東暴雨區的下游,臨近中游荊江河段,可控制95%以上的荊江洪水,和漢口以上洪水來量的2/3左右。三峽水利樞紐修建后,配合堤防與分蓄洪區等設施,能顯著提高長江中游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遇特大洪水時不發生毀滅性災害,遇一般年份洪水時損失有所減輕。②發電:長江流域華中、華東兩電網1985年發電約1400億kW·h,其中火電約佔3/4,用煤約6000萬t。據預測,兩電網至2000年需電將達4000億kW·h以上,並將持續增長,但華中、華東地區煤炭資源短缺。三峽水利樞紐發出的電力除兼顧川東地區用電外,主要輸向華中、華東電網,以緩和這兩地區的供電緊張局面。③航運:重慶以下長江幹流長約2450km,是聯繫中國西南與東南沿海的水運大動脈。宜昌以上川江段水流急灘險多;荊江段部分淺灘枯水季節經常水深不足,限制了通航能力。三峽水利樞紐在航運方面要解決這兩河段存在的問題,使長江水運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三峽水利樞紐規劃的關鍵是合理選擇樞紐規模,確定水庫正常蓄水位。1959年《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和《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要點報告》中推薦採用正常蓄水位 190~200m的方案。70年代中,補充研究了分期開發和正常蓄水位150m和128m的方案。1984年後,又研究了正常蓄水位160~180m和兩級開發等多種方案。推薦方案是:壩頂高程185m,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 221.5億立方米,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最終正常蓄水位175m,初期正常蓄水位156m;移民安置區安排在180m以上,初期移民高程160m;為有利於防洪、排沙和水庫按蓄清排渾方式運用,近期和最終的防洪限制水位分別為135m和145m。樞紐工程主要由攔河壩、水電站和通航建築物組成。大壩採取混凝土重力式,壩頂長1983m,最大壩高175m;電站安裝水輪發電機組26台,裝機容量1768萬kW;永久通航建築物為雙線多級船閘和一線垂直升船機。
三峽水利樞紐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