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類
聲類
指聲母的類別,是某一類聲母的總稱。是從韻書(或其他材料)的反切系聯或類似手段得來的,沒有經過音位歸納處理。
指聲母的類別,是某一類聲母的總稱。聲類是從韻書(或其他材料)的反切系聯或類似手段得來的,沒有經過音位歸納處理。在某一種韻書(或材料)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夠系聯在一起的,就算一個聲類。例如,通過系聯法證明,《廣韻》見系聲紐分一、二、四等與三等兩類,這表明見系有兩個聲類。如果按音位學的原則進行歸併,這兩類實際上是一類聲母。陳澧考證出《廣韻》有40聲類,就三十六字母說,多出4類,即照、穿、床、審、喻各分兩類,又把明、微合為一類。後來黃淬伯、白滌洲考證出《廣韻》有47聲類,即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礎上,把照、穿、床、審、見、溪、疑、曉、影、喻、來11紐各分兩類。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考證出《廣韻》有51聲類,即在黃、白47聲類的基礎上,又把精、清、從、心4紐分為兩類。
聲類有時也指聲母。等韻學家稱聲母為字母。清代錢大昕、陳澧認為字母這個名稱是從梵文來的,用在漢字上不合適,所以改稱聲類。聲類有時還指韻,最早的一部韻書叫《聲類》(李登著,今亡佚)。清代古韻學家沿用了這一名稱,例如孔廣森的《詩聲類》,嚴可均的《說文聲類》。
《聲類》,三國時魏人李登著,收字11520個,書已不存。關於李登與他著述《聲類》的資料,史書記載較少,現可發現的資料只有這樣零星一點:《魏書·江式傳》有云:忱弟靜別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隋書·經籍志》云:《聲類》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隋書·潘徽傳》云:末有李登《聲類》、呂靜《韻集》,始判清濁,才分宮羽,而全無引據,過份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唐人封演《聞見記》云:魏時有李登者,撰《聲類》十卷,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聲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