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節
葫蘆節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舉行。2006年起,時間改為陽曆4月8、9、10日。屆時,各村寨都要舉行歌舞狂歡,男子吹奏葫蘆笙領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象腳鼓跳擺舞;男女青年進行民歌對唱;舉行體育與遊戲表演,如盪鞦韆、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賽。老人們相約在火塘邊,邊飲酒邊頌唱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在歌舞場地中央放置一對葫蘆,象徵拉祜族的祖先,讓每個人都對它表示恭敬,隨時把祖先的恩情記在心裡。
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2006年起,時間改為陽曆4月8、9、10日。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每年這天拉祜族人民,穿著燦爛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帶著自釀的美酒與糯米做的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每個村子的廣場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
葫蘆節
就這樣,在以後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著,唱著。渴了,停下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再接著跳,接著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別的人再繼續,用他們或優揚,或嘶啞的聲音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哀愁,用他們或年輕,或衰老的身體表達著對“葫蘆”這種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的。
葫蘆節上的表演
歡度葫蘆節
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活動,舉行盛大的群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1991年11月6日在瀾滄召開的“拉祜族史研討會”上,瀾滄縣政府、縣人大常委會經徵求各地參會拉祜族群眾的意見,決定把傳說中拉祜族祖先誕生的日子法定為全縣拉祜族的節日,即將每年農曆十月十五定為葫蘆節。2006年起,時間改為陽曆4月8、9、10日。節日來臨時,人們供葫蘆、跳葫蘆笙舞、跳擺舞、唱葫蘆史詩、玩葫蘆遊戲等活動,都是源於葫蘆信仰而產生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祝活動。在《拉祜族民間文學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里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里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係。
昆明南部客運站--瀾滄縣 16:30 每天一班次 車程約10小時
昆明南部客運站--普洱 7:40--22:00 共24班次 車程約6小時
普洱客運站--瀾滄縣 多班次 車程約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