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自由大學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德語: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創建於1948年,其前身為著名的柏林大學,位於德國首都柏林。自由的柏林大學,是柏林市內規模最大公立大學。該校是德國首批贏得德國精英大學稱號的大學,是歐洲大陸乃至世界著名高校之一。冷戰期間,位於菩提樹下大街的原柏林大學劃歸東柏林,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管治。為了追求學術自由,原柏林大學的部分師生出走,在美英法等西方陣營的支持下在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柏林自由大學,到了五十年代以其人文社科研究蜚聲歐美,成為西德學術重鎮。柏林自由大學歷史上共有五名校友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赫塔米勒(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格哈德埃特爾(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大江健三郎(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萊因哈德澤爾騰(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恩斯特路斯卡(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6年1月,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和科學委員會在波恩公布德國精英大學候選名單中,柏林自由大學位列其中。2007年10月19日,德國首輪第二批“精英大學”評選最終揭曉,柏林自由大學正式成為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2012年,柏林自由大學繼續當選德國11所精英大學之一。2019年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30位,2014年在泰晤士報全球大學聲譽排行中位列51-60段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2015-2016年全球大學排行中位列72位(其中藝術和人文學科列全球第18,德國大學第一;社會科學學科列全球第41)。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
今天的柏林自由大學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大的綜合性公立大學,也是由德國政府評出的九所精英大學之一,是德國甚至歐洲最傑出的大學之一。在德國洪堡基金會的Humboldt Rankings上多次名列全國第一,藝術、人文和社科第一,生命科學也位居全德前列。其人文社科研究尤其實力雄厚,根據2016年最新Q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自由大學有六個學科位列德國大學首位,分別是考古學(世界第11位),政治學與國際研究(世界第18位),社會學(世界22位),人類學(世界29位),英語語言文學(進入前100);七個學科位列德國高校第二位:現代語言學(世界24位),歷史學(世界36位),動物醫學(世界44位),藥學(世界45位),語言學,地理學,媒體和傳播學(均進入前100)。2016年《泰晤士報》全球排名排在94位,文科在德國排名第一,在歐洲僅次於牛津和劍橋。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為學術自由而建,“真實、公平、自由”成為影響自由大學歷史的座右銘。
1900年的柏林大學
2006年1月,德國研究協會(DFG)和科學委員會在波恩公布德國精英大學候選名單中,柏林自由大學位列其中。2007年10月19日,德國第二輪“精英大學”評選最終揭曉,柏林自由大學正式成為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
在精英選拔中脫穎而出
躋身於世界頂級科研機構的柏林自由大學是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這九所大學在德國政府“精英計劃”評選中均通過三個資助標準的考核,並使學校的精英未來規劃獲得國家資助。至此,自由大學得以將自己在高校競技中定位為“擁有國際化網路的研究型大學”。大學的未來規劃包括三個戰略中心:精英群體發展,國際交流和研究生項目。在三個“重點領域”——地區研究,人文科學和生命科學方向,相關科研項目的發展和評估正在準備之中。大學辦公室在國外的設立成為了國際交流合作的切入點,分別在紐約、北京、莫斯科、布魯塞爾、開羅、新德里和聖保羅。受益於精英選拔結果,大學還有更多的研究生項目和跨專業的關聯研究項目獲得了資助,也就是所謂的精英群體。
為學術自由而建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於1963年到訪自由大學
始於國際化
柏林自由大學的成功創立與國際各方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國際化的衝擊也一直深深影響著科學研究的進程。為了保持學術性和思考力,自由大學積極維護著自己與德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組織機構和重要人士的溝通和交流。這一成功戰略成績斐然:自由大學有著與世界範圍內的160多個科研機構的友好合作關係,其中也包括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含香港)。自由大學自建校以來保持廣泛的對外交流合作關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和美國知名高校機構(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和西歐知名高校機構(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七十年代開始與東歐大學有了交流合作,到後來進一步和全球範圍多所高校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其中包括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約克大學和阿爾伯塔大學,韓國的高麗大學、延世大學和首爾大學,以及日本的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等。2008年自由大學新成立的國際合作中心(CIC)作為大學國際交流網路的一部分,旨在加強和拓展與合作夥伴在國際項目的合作以及學術交流。
對於國際學者,自由大學是一所 歷史悠久的德國研究機構;與慕尼黑大學一樣,自由大學是最受洪堡獎的學者們歡迎的大學。600多名外籍科學家在大學多個科研和教學領域貢獻著力量。目前,在160多個專業方向註冊在讀學生約28500人,其中17%來自國外。博士生約為4300人。
追求卓越,高效進取
柏林自由大學自1990年德國統一以來,特別是在2000以後,重新規劃了未來發展的藍圖。對畢業人數(包括博士畢業人數)和學術成果的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的整體研究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取得這一成績的前提是基礎改革,包括在行政體系中引入現代管理模式,進行院系重組和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等。在企業管理原則方面,自由大學曾獲得經濟預測機構Prognos AG的好評。2003年以來,大學陸續捆綁和整合了跨學科研究重點課題的科學生產力,形成科研集群。2007年 對於自由大學意義重大:大學在德國聯邦政府的“精英計劃”評選中勝出,並由政府為其未來發展戰略提供資助。
學科多樣化
自由大學的達勒姆人文中心(Dahlem Humanities Center)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研究寬度是德國獨一無二的。其區域研究涵蓋了北美、拉丁美洲、東歐、中東和東亞等地區以及歐洲各個國家。而OttoSuhr學院——歐洲著名政治科研機構之一——將政治管理研究作為重要課題之一。在自然科學領域,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被列為學科重點,如物理、數學以及德國最大的藥學培訓基地。自由大學和洪堡大學共同創辦的柏林大學夏瑞蒂醫學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是目前歐洲最大的醫學院之一。
學習、工作和創業
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的15學院和中心研究所提供涵蓋各領域的160多個專業。學生信息中心每年處 理超過16萬次諮詢,幫助學生解答從入學到日常學習等各方面的問題。交換生項目從建校開始就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批交換生於1949年被 派往美國斯坦福大學。不久前自由大學加入了歐洲Tempus和Erasmus交換項目,與50多所高校簽訂了直 接交換協議。年輕科學家可以通過參加達雷姆研究院的科研項目而獲得資助。自由大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許多知名人士曾在這裡學習和研究。
圖書館
世界性與開放性
柏林自由大學的研究人員定期向公眾開放其研究機構、實驗室以及圖書館,比如在“科學長夜”或“開放日”活動中。學校合作中心 而經常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包括“兒童大學”項目和被稱為“NatLab”和“PhysLab”等在專業實 驗室進行的暑期學校項目。此外,大學還經常面向公眾舉行主題豐富多樣的講座。政治家、外國嘉賓、各國大使和經濟 領域的代表經 常出現在自由大學的各項活動當中。國內外眾多傑出人士曾獲得自由大學頒發的名譽博士證書: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Orhan Pamuk和Günter Grass,以及文學批評家Marcel Reich-Ranicki和作家Salman Rushdie。
校園建築
柏林自由大學主校區位於柏林西南方的綠化區達雷姆。早在1911年,德國威廉皇家學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前身)成立,並在柏林達雷姆建立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成立后,使用了前威廉皇家學會部分建築,並建造新的校園建築。主校園由建築設計師於1948年仿照美式大學校園設計建造而成,這在二戰後的德國是一種新的嘗試。
哈恩·邁特納樓
圖書館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的圖書館總館藏量超過800萬件,其中600多萬冊分佈在42個院系圖書館,200多萬冊藏於大學圖書館,這是一個公共圖書館,圖書和期刊均可出借,大約有30萬冊藏書以開架的形式陳列。2007年的藏書統計數據請點擊這裡。各院系專業圖書館請點擊這裡。圖書館還擁有數字圖書館和數字資源中心。
語言學圖書館位於人文和社會科學教學樓群中央。圖書館由頂級的建築設計師諾曼·福斯特設計建造,自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一直廣受關注並好評如潮。語言學圖書館為自由大學師生提供了最好的工作學習環境。圖書館被劃分為12個分區,共擁有75萬冊書籍,並採用 了最新的配套技術。
生物、化學與醫藥學院 - Department of Biology, Chemistry, and Pharmacy
教育學與心理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地球科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歷史與文化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哲學與文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Humanities
物理學院 - Department of Physics
政治學與社會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法學院 - Department of Law
動物醫學院 -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經濟學學院 -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柏林夏瑞蒂醫學院(柏林自由大學與柏林洪堡大學合作學院)- Charité - Berlin School of Medicine (a joint institution of the Freie Universitaet Berlin and the Humboldt-Universitaet zu Berlin)
東歐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East European Studies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肯尼迪北美研究中心John F. Kennedy Institute for North American Studies
柏林自由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包括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猶太研究學、戲劇學,媒體研究等,其中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系是柏大最大的院系,女性研究一直是該校的傳統強項。柏林自由大學還擁有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眾多的“小專業”。學校還成立了多個有關世界衝突的區域性研究所,如北美肯尼迪研究所、拉美研究所、東歐研究所以及東亞和歐洲國別中心研究所。
自然科學研究重點在於跨數學、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生物和地理學研究。研究領域從日常文化到酵素的微生物分析和量子理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面向國際,進行跨學科合作。
諾貝爾獎獲得者:
Ernst Ruska, (教授,物理學獎 1986);
Reinhard Selten, (教授,經濟學獎 1994);
Gerhard Ertl,(教授,化學獎 2007);
Ulrich Cubasch,(教授,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的氣候評估報告,和平獎 2007);
Herta Müller, (教授,文學獎 2009)。
萊布尼茨獎(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Preis)獲得者:
Wofram Saenger,生物化學(1988);
Volker Erdmann, 生物化學 (1988);
Randolf Menzel,神經生物學 (1991);
Irmela Hijiya-Kirschnereit, 日語研究 (1992);
Jürgen Kocka, 歷史學 (1992);
Johann Mulzer, 有機化學 (1994);
Peter Schaeffer, 猶太研究 (1994);
Emo Welzl, 計算機科學 (1995);
Onno Oncken, 地質學 (1998);
Regine Hengge-Aronis, 微觀生物學 (1998);
Joachim Küpper, 羅馬語言文學 (2001);
Rupert Klein, 數學 (2003);
Gerhard Huisken (2003, 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學院名譽教授/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
Gabriele Brandstetter, 戲劇研究 (2004); Gyburg Radke, 傳統語言學 (2006)。
狄拉克獎獲得者:
張首晟(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
政治界:
Ernst Benda (1968-1969,德國聯邦內政部長,1971-1983,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院長)
Walter Momper(1989—1990,德國聯邦參議院議長,1990—1991,柏林市長)
Günter Rexrodt (1993-1998,德國聯邦經濟部長)
Klaus Hänsch(1994-1997,歐洲議會主席)
Roman Herzog(1994—1999,德國聯邦總統)
Jutta Limbach(1994–2002,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院長 )
Klaus Wowereit (1995年-2011,柏林市長)
Andrea Fischer(1998-2001,德國聯邦衛生部長)
Herta Däubler-Gmelin (1998-2002 德國聯邦司法部長)
Otto Georg Schily(1998-2005,德國聯邦內政部長)
Hans Eichel(1999—2005,德國聯邦財政部長)
Renate Künast (2001-2005,德國聯邦食品與農業部長,2005-2013,德國聯邦議院綠黨議會黨團主席)
Hans-Jürgen Papier(2002–2010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院長)
Vassilios Skouris(2003-2015,歐洲法院院長,1889/1996,希臘內政部長)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第130位
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第130位
2020THE世界大學排名第117位
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22位
2020年11月3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世界大學聲譽排名,該校排名第81-90位。
2020年12月,THE發布2020年全球大學就業力排名: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排名第93位。
2021年,2022QS世界大學排名公布,學校排名第127名。
2016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考古學排名第11名。
2021年1月,位居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國際化大學排行榜第56名。
據洪堡基金會報道,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及海德堡大學是對外國學者最富吸引力的三所德國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自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密切的國際聯繫。這種國際往來在柏林牆倒塌之前的較封閉的日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今這一傳統仍然在繼續。每年約有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到此講學。同時,柏林自由大學還與北京大學等近150所世界各地的大學簽訂了協議,進行教師和學生的互換交流。為推廣中國文化與語言,柏林自由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作開辦了德國第一所孔子學院,並將於2006年考試招生。
校長迪特·藍森先生表示,他希望通過建設孔子學院,使柏林自由大學成為德國研究東亞問題的中心,希望教育德國的青年一代,與中國各階層人士進行廣泛的交流,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在中國的合作夥伴:
北京大學(1981)、南京大學(1999)、復旦大學(2001)、中山大學(2004)、香港中文大學(2005)、蘭州大學(2005)、上海交通大學(2008)、南京農業大學(2008)、同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暨南大學、國家留學基金委(CSC)、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
學生人數:≈33000
授予學位:學士、碩士和博士
職工人數: ≈4.200 (不包括Charité醫學院)
教授 459
科研助理 2200
專業設置:約160個
博士生項目: 16個
聯合研究中心: 29個
國家財政撥款: 298.000.000歐元
其他資金: 124.000.000歐元
(2015年,數據不包含醫學專業)
柏林
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韋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衝,北部距離波羅的海、南部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公里。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佔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一、申請條件:
1、學生必須是通過全國普通高考,進入中國正規大學完成一學年以上的在校生、畢業生;年齡18—30歲;
2、通過全國統一普通高考,進入中國普通大學三年制大專畢業生(需先申請大學預科);
3、具備800學時德語(達到中級二水平) 證明;(申請繪畫、聲樂、樂器專業的,具備600學時德語即可)
二、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
1、小學畢業證書,初中畢業證書,高中畢業證書,高中三年各學期成績單,
高考成績單;
2、大學在校證明,大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大學各學期成績單;
3、德語學時證明;
(以上1-3項均需提交中英文[或德文]公證件四套)
4、中英/德文個人簡歷四份;
5、身份證150%的複印件2份;
6、護照複印件或身份證100%的複印件1張;
7、護照照片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