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軍
八字軍
八字軍是南宋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年(1127—1133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由河北招撫司都統制王彥率領的一支部隊,因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而得名。
八字軍最初是太行山區的義軍,后編入官軍序列,於河南、川陝等地抗擊金軍,戰功卓著。
南宋初河北、河東地區人民組織的抗金義軍。建炎元年(1127年)﹐王彥率抗金部隊入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或作"誓竭心力﹐不負趙王")八字而得名。其後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十九寨義軍相繼加入﹐人數發展至十餘萬﹐多次擊敗金兵。其中一萬多人後由王彥率領南下﹐受宗澤等人節制﹐抗擊金兵﹐屢建戰功。
北宋滅亡后,在金軍佔領地區,義軍紛起抗擊金兵。建炎元年九月,王彥率岳飛等十一將7000人北渡黃河,收復新鄉(今屬河南)后,遭數萬金軍圍攻,因寡不敵眾,率部眾突圍至共城(今河南輝縣),聯合太行山區兩河(即河東、河北,今山西與河北中、南部一帶)義軍,堅持抗金。所有將士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決心,故稱“八字軍”。未幾,兩河忠義民兵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亦率所部19寨10餘萬人來附,屢挫金軍鋒銳,聲勢大振。二年,王彥欲率八字軍北取太原,因宋廷向金乞和,不準出兵,王彥及八字軍精銳萬餘人被召之護衛東京(今河南開封)。三年,八字軍配合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與金軍轉戰川陝,屢獲勝捷(參見川陝之戰)。紹興元年(1131年),在平討南宋叛軍及偽齊軍作戰中(參見宋攻李成之戰),八字軍破桑仲、敗李忠、擒郭振,收復秦州(治上邦,今甘肅天水)等地。三年二月,金軍攻饒鳳關(今陝西石泉西),王彥率八字軍配合吳玠扼守要隘。金軍人披重甲,強行登山,八字軍居高臨下,憑藉險要地勢,頑強守衛6晝夜,重創金軍(參見饒鳳關之戰)。旋乘金軍北撤,收復金州(治西城,今陝西安康)。八字軍起於義軍,後轉隸為官軍,多次擊敗金軍,是南宋初期功績卓著的一支抗金義軍。
起先由王彥統率八字軍,在1137年被劉錡接管。
南宋將領王彥,“八字軍”首領。字子才,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建炎元年(1127年)為張所部都統制,率7000兵渡河抗金,入太行山創建八字軍,發展至10多萬人,屢創金兵。后在川陝地區與金兵及偽齊軍作戰。紹興七年(1137年)解兵權出知邵州。
劉錡,接管八字軍紹興六年(1136年),權提舉宿衛親軍。帝駐平江,解潛、王彥兩軍交斗,俱罷,命劉錡兼將之。劉錡因請以前護副軍及馬軍,通為前、后、左、右、中軍與游奕,凡六軍,每軍千人,為十二將。前護副軍,即王彥“八字軍”。於是劉錡始能成軍,扈從赴金陵。紹興七年(1137年),帥合肥;紹興八年(1138年),戍京口。紹興九年(1139年),擢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