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林街道
重慶市渝北區轄街道
大竹林街道,隸屬於重慶市渝北區,地處渝北區西南部,嘉陵江東岸,東鄰人和街道,南接天宮殿街道、龍溪街道、石馬河街道,北連禮嘉街道,距重慶市政府駐地11千米,總面積20.1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6155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從龍馬鄉析置大石鄉;2007年4月18日,由大竹林鎮改為大竹林街道。截至2020年6月,大竹林街道下轄5個社區, 街道辦事處駐金開大道西段199號。
2011年,大竹林街道財政總收入41億元,比2010年增長24.8%;工業總產值為65.1億元,比2010年增長23.3%;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7%;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0.83億元,比2010年增長31.1%。
大竹林街道
2000年12月大竹林鎮划入北部新區,2002年2月由高新區管委會接管。2005年將沙堡村第5組、6組和任家梁子1個社區劃歸天宮殿街道管轄;區劃調整后,大竹林鎮轄大雲、石板灘、青堡、大路、五雲、石樑橋、黑溝、沙堡(除5組、6組外)8個行政村、鳳棲沱、水竹苑2個社區,面積20.125平方千米,鎮政府駐石樑橋。2007年撤銷大竹林鎮,設立大竹林街道,辦事處駐石欄橋。大竹林街道曾置龍馬鄉,1939年龍馬鄉分為石馬河鄉和大石鄉,故命名為大石,又因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以此得名為大竹林鄉。解放后仍置大竹林鄉。1944年10月至1950年1月為縣政府和江北縣人民政府駐地。1994年1月江北縣撤區並鄉建鎮時,更名為江北縣大竹林鎮。1995年江北縣撤縣建區,更名為渝北區,大竹林鎮也隨之更名為渝北區大竹林鎮。2000年12月,重慶市設立重慶北部新區,大竹林鎮行政區域由北部新區管轄,其黨務、行政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事務由渝北區委、區政府委託北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進行領導和管理。2002年1月,大竹林鎮由北部新區委託高新區代管。2007年4月18日,大竹林撤銷鎮建制,大竹林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從龍馬鄉析置大石鄉。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為江北縣政府駐地。
1958年,大石鄉改為大石公社。
1984年,大石公社改為大竹林鄉。
1994年1月,大竹林鄉改為大竹林鎮。
1995年,江北縣建區,更名渝北區大竹林鎮。
2007年4月18日,大竹林鎮改為大竹林街道。
大竹林街道地處渝北區西南部,嘉陵江東岸,東鄰人和街道,南接天宮殿街道、龍溪街道、石馬河街道,北連禮嘉街道。
1997年,大竹林街道下轄五雲、青堡、大雲、黑溝、沙堡、大路、石樑橋、石板灘8個行政村和街道2個社區。
2005年,將沙堡村第5組、6組和任家梁子1個社區劃歸天宮殿街道管轄。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下轄鳳棲沱、水竹苑、金竹苑、銀竹苑、康莊美地一社區5個社區;下設48個居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大竹林街道下轄5個社區:鳳棲沱社區、水竹苑社區、紫竹苑社區、汪家橋社區、星匯社區, 街道辦事處駐金開大道西段199號。
5個社區 | 鳳棲沱社區 |
水竹苑社區 | |
紫竹苑社區 | |
汪家橋社區 | |
星匯社區 |
2010年,大竹林街道人口有36925人。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總人口5.03萬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0.9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58萬人,佔51.27%;女性2.45萬人,佔48.73%;以漢族為主。2011年,大竹林街道人口出生率4.5‰,人口死亡率2.4‰,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02人。
2021年6月,重慶市渝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大竹林街道常住人口61555人。
2011年,大竹林街道財政總收入41億元,比2010年增長2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比2010年增長193%。
2011年,大竹林街道工業總產值為65.1億元,比2010年增長23.3%。2011年,大竹林街道有大中小企業52家,其中有規模以上企業25家,職工0.9萬人,實現工業利稅總額8.3億元,比2010年增長8.6%,其中銷售收入達億元的企業14家,10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初步形成了集高級住宅、光電、儀錶製造、信息、醫藥為一體的現代化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格力工業園、大雲工業園、山頂基地總部、總部基地拓展區等大型產業集群。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有商業網點1080個,職工5600人。2011年,大竹林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7%;有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0.8億元。
2011年,大竹林街道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0.83億元,比2010年增長31.1%;年末各類存款餘額為45億元,比2010年增長57.7%;各項貸款餘額33億元,比2010年增長70.8%。
大竹林街道因該地一自然村原名大竹林而得名。
大竹林街道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川江號子、開山號子、照母山孝義文化等,其中“川江號子”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川江女號子手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
大竹林街道有國道212(渝合高速)、319(渝萬高速)、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貫穿全境,有金開、金州、金通、金海、黃山、天山等大道等縱橫交錯。
大竹林街道
據不完全統計,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服務大廳涉及24項服務內容,已辦結843件、即辦件694件、承諾件40件、辦理中336件,接待諮詢922人次。注重創新服務方式,著力打造共同參與的服務格局。強化體制優勢,不斷探索公益性組織建設。指導社區成立了家政服務公司和便民服務站,已有良好的口碑。公益性組織的建立,不僅為轄區重點困難人群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也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了更為廣泛、更為優質、更為便利的社會服務。通過就業援助活動,逐一落實每一戶、每一位應該享受扶持政策的困難人員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險補貼,對已靈活就業的“4050”人員,幫助其參加社會保險,並落實社會保險補貼。
大竹林街道大竹林街道緊鄰市區,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約20公里、龍頭寺火車站9公里、重慶寸灘集裝箱碼頭12公里;國道212(渝合高速)、319(渝萬高速)、輕軌6號線貫穿全境,金開、金州、金通、金海、黃山、天山大道等城市交通網路日臻完善。
按照北部新區總體規劃,未來的大竹林將成為集高級住宅、光電、信息、醫藥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基地、都市發達經濟圈的核心增長極和具有竹林文化特色的都市風貌展示區。
大竹林街道以夯實社會公共服務基礎為著力點,採取“三個注重”切實助推和諧大竹林建設。對街道辦公大樓周邊進行苗木補栽,徹底清除土壤中的雜物,對直接影響到花草樹木正常成長的土壤進行改良;對轄區內所有綠化植物進行葉面清洗、春季灌溉、綠化帶保潔等精細化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了轄區內的綠化景觀。注重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著力打造功能完備的一流社會服務平台。統一規劃,規範建設,有力地推進園林綠化春季管護工作街道督促外包養護公司先後對恆山東路、水竹苑周邊等小葉榕進行修枝造型,使其生長呈長方形;對金通大道、金竹苑、銀竹苑進行綠籬修剪,適當控制高度,並疏剪病蟲枝、乾枯枝,任枝條生長,使其達到枝葉相接緊密成片提高阻隔效果;對金開大道、天山大道進行徹底、全面地清除乾草、雜草,保持綠化帶整潔美觀。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有幼兒園(所)4所,在園幼兒687人,專任教師39人;有小學1所,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在校小學生1795人,專任教師99人,小學適齡兒童學率100%;在校初中生761人,專任教師7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2048人,專任教師39人。大竹林街道主要學校有竹林實驗學校和康莊美地學校。2011年,竹林實驗學校有小學生1259人,專任教師6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初中生761人,專任教師7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康莊美地學校學生人數536人,教師人數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11年,大竹林街道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109萬元,比2010年增長5%;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6%,比2010年增長2%。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有各類科技人才393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132人,經營管理人才345人,技能人才2265人,農村實用人才197人。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有民間文藝團體20個,會員1800人,編輯出版了《重慶照母山傳奇》《竹林印象》《山水情·竹林風》《春華秋實》和《大竹林人》等叢書,拍攝了風光片《一彎江水流過的地方》;挖掘、整理26段川江號子唱詞和演唱程序;有劇院1座,座位206個;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社區文化服務站4個,建築面積共計2600平方米;有街道和社區圖書室5個,藏書1.3萬冊。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有體育場地1處;100%的城市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0%。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有中央電視台、重慶有線電視台、各省市衛視等60餘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末,大竹林街道二級醫院1所和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病床9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5人。2011年,大竹林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1197人次,住院手術374台次,出院病人2825人次。大竹林街道重點醫院有北部新區第二人民醫院1家。2011年,大竹林街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4212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為零。
2011年,大竹林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0.5萬戶,人數1.1萬人,支出223.6萬元,比2010年增長4.5%,月人均218元,比2010年增長13.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6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1萬元,比2010年增長30.9%;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老年人蔘保率100%,退休人員社會化移交管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