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川江號子的結果 展開

川江號子

傳統民歌音樂

川江號子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四川東部和重慶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要介紹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於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大寧河等流域。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經險要的三峽出渝,船工們舉步維艱。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川江號子包括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上水號子又包括撐篙號子、扳橈號子、豎桅號子、起帆號子、拉縴號子等,下水號子又包括拖扛號子、開船號子、平水號子、二流櫓號子、快二流櫓號子、幺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闖灘號子、下灘號子等,因此形成數十種類別和數以千計曲目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

歷史淵源


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
巴蜀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領唱號子的船工)。
川江號子起源於船工們的工作和生活,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
新中國成立后,川江航運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曾經在險灘與急流抗爭的縴夫和川江號子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回憶。

藝術特色


號子計有四平腔數板、懶大橈數板、起複橈數板、快二流數板、落泊腔數板等不同的腔型類別。這些腔調中,號子頭的領唱部分,節奏在規範中又有變化,小腔花音使用較多,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具有雄壯激越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給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據載,川江號子有26種詞牌,百多首唱詞,極為豐富多彩:多種“數板”的唱詞,往往是由號子頭(領唱號子的船工)即興編唱,號子頭根據其嗓音,分為洪亮粗獷渾厚的“大筒筒”、高亢清脆的“邊音”等不同流派。根據船所行水勢的緩急,號子頭所唱號子的名稱和腔調皆有所不同,時而舒緩悠揚,時而緊促高昂,時而雄壯渾厚,大氣磅礴,震撼人心。千百年來,這些號子流傳下來,形成一種歷史悠遠的傳統,所以川江號子又有“長江文化的活化石”之稱。

代表作品


川江號子內容豐富多彩,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懶龍號子》、《立桅號子》《逆水數板號子》等。
《懶龍號子》
一領眾合,用於拉船上灘之時。這時,領喊者在船上撐篙喊唱,拉縴者在岸上齊聲同和。領唱聲亦即指揮令,以便眾人齊心協力拉船上灘。其唱詞隨拉縴情況而變,曲亦隨詞而變,音樂宛轉悠揚而富於感情力量。
《出斑鳩》
一領眾合,用於所拉之船即將上完灘前的衝刺,直至船進入平水區,並靠岸休息之時。領者有腔無詞,節奏短、快而有力。其與和者之間的對應幾乎為“喊”與“吼”。氣氛和情緒均達到頂點,可謂之驚心動魄,蕩氣迴腸。
《逆水數板號子》
一領眾合,用於船在主流中逆行時,統一縴夫的步伐與用力。大多是在拉“三腳纖”時。其喊號形式為大小號子輪流領喊,眾人應尾聲回答。其唱詞一般都用戲曲中的原詞。領喊人音詞清脆吭長,眾人回應聲比較沉悶。
《立桅號子》
一人或兩人領喊,眾人隨聲回應。用於開船前把桅杆立起來,以便掛帆拉縴。號子無唱詞或少唱詞,多為見啥喊啥。其特臭為唱詞慢吟,節奏悠緩,充分展現了休整后縴夫的飽滿精神。

歷史價值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如"川江兩岸有名堂"。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於唱詞中,過去的老艄翁、號子頭因長年行船於長江中,不管水漲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經流速,牢記於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因此,過去民生輪船公司、強華輪船公司、招商局等,把一些年富力強、非常熟悉川江水性的艄翁、號子頭請到公司培訓一下輪船知識后,便送到船上擔任水手、引水,然後提升到領江、船長要職。
“巴蜀民間藝術大師”陳邦貴13歲開始當船工,並師從久負盛名的彭紹清學習川江號子,他的演唱被同行譽為“川江號子正宗味”。在他看來,川江號子既是技術又是藝術,“那時的船全靠人拉,駕長如同汽車的方向盤,負責船隻行走的方向;號子就像汽車的油門,控制船隻的行駛速度。”因此,號子能夠通過其節奏調節船工的用力,從而能夠使船隻順利前行。同時,唱號子講究嗓門亮、調子好、優美動聽,因此,“也是一門藝術”。
長年從事川江號子研究、正在編撰《重慶市民歌集成》的77歲的彭孝綱老先生認為,川江號子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風趣的轉換,既能讓當時的船工們解除愁悶、抒發情緒、調節身心,同時,因為船工大多是戲劇曲藝愛好者,川江號子也吸收了這些戲曲的一些元素,從而成為四川民歌的一個縮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川江號子是音樂化了的號令、是美化了的號令。”
學者連波在其著作《國樂飄香》中寫道:川江船工號子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情感世界,川江船工號子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意義


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川渝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四川、自古有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近幾年來,在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都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而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船運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詩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題材。學術界普遍認為川江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傳承歷史悠久、品類曲目豐富、曲調高亢激越、一領眾和和徒歌等特徵。它的存在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粗獷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徵。同時,在音樂形式和內容上,其發展也較為完善,具有文化歷史價值。
但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於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傳承人物


曹光裕,男,漢族,2018年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申報。

保護措施


1987年,曹光裕先後參加過中央電視台、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國香港亞洲電視台、日本松山電影株式會社、荷蘭電視台對川江號子的保護拍攝活動。
2007年8月12日,曹光裕在重慶教師進修學院對中小學音樂教師300人進行培訓。
2009年,曹光裕創辦重慶川江號子傳習所並擔任所長,先後收徒數十位。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四川省藝術研究院、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市文化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獲得“川江號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6年9月,曹光裕演唱的川江號子獲中國象山全國漁歌邀請賽一等獎。
2010年,曹光裕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並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
重要活動
2007年10月,川江號子參加重慶廣島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紀念大會的演出。
2008年8月,曹光裕應奧組委邀請參加“奧運城市廣場文化活動”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