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池
唐代皇家池苑
太液池,為唐代皇家池苑,是蓬萊池的考古發掘。蓬萊池,又名太液池,位於唐長安城大明宮的北部(今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鄉孫家灣村南)。
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其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東池平面略呈圓形,面積約3.3萬平方米。池水當時應有2~3米深。
遺址現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鄉孫家灣村南,地處龍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可以從本文中的第二幅插圖看出蓬萊池在大明宮的具體位置。
太液池
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黃土與淤泥混合夯築起來的,考古者稱之為“淤泥夯”,夯築面積不等,大小應是根據岸邊建築的需要確定的,在池西邊表現出寬達100餘米的遺跡。在太液池岸邊發現了大量柱洞,都是沿著池岸密集分佈的,判斷是騎岸跨水的水榭建築。《新》和《舊》中都有太液池岸周邊有廊廡400間的記載,這次考古發掘印證此記載並非虛言。對太液池南部等地進行的發掘表明,處於低勢的太液池與南岸的高地宮殿區在建築布局上是有過渡的,過渡自然且講究。從南至北的斜坡地勢上建有大量廊廡及由其組成的院落。這些院落和組廊布局非常均衡規整。從已發掘的部分廊廡木樁洞遺跡看,廊屋有多排柱洞,形成多個建築單元空間。此地呈露的土牆、廊道、水渠、水井、假山石等遺跡說明,這一坡地也被皇家以多種園林建築手段點綴修飾。
太液池遺址發現出土的遺物豐富精美、數量眾多,有磚瓦石構件、陶瓷器、銅鐵器飾、骨器、玻璃串珠、貝雕殘片、封泥殘塊,以及“”和“”等。其中磚瓦等建築材料為數眾多,有蓮花瓦當、蓮花紋方磚等,部分筒瓦是“青輥瓦”,少數為。有些磚瓦上還模印有工匠、、窯名、等,如“匠楊氏”、“昭七年”、“左策戊寅”、“天下太平”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營造宮室,規模宏偉壯麗。這些宮室營建活動中也有園林建設如“引渭水為池,築為蓬、瀛”。漢代,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園林形式--苑,其中分佈著宮室建築。苑中養百獸,供帝王射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有宮、有觀,成為以建築組群為主體的建築宮苑。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苑,地跨五縣,周圍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宮二十,觀三十五。”建章宮是其中最大宮城,“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後世宮苑中池山之築的範例。
太液池本漢代宮中池名,唐代長宏大明宮中亦有太液池。
從底層堆積來看,太液池遺址西岸中部、北部的發掘表明,近岸處在耕土下層就見到晚唐時期文化層,而在離岸較遠處的發掘區西部晚唐文化層卻處於現地表下1.5m左右,這說明晚唐時期西岸地勢或活動面是起伏不平的,總體來看是東高西低,近岸出略高。基本形態如下圖所見。
太液池
太液池日落景色
太液池日落景色
大明宮除了遵循我國古代必循的中軸線對稱布局設計的思想以外(從南到北依次排有丹鳳門、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內朝的紫宸殿等建築,軸線東西兩側各配有左、右金吾丈院,中書省、門下省等)。我們通過對含元殿的坐落在三重台基之上,唐人李華在《含元殿賦》“太階積而三重,因薄厚而順高”。由於沿襲了高台建築的傳統,台基高與地面平均15m,高大巍峨,氣象森嚴,主殿堂巍然聳立於三層台基之上,與傳統的宮殿相比,顯得更加氣勢恢宏。這種高的氣勢則體現了 帝王的唯我獨尊的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聯合考古隊《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發掘簡報》 考古 2003年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聯合考古隊《西安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的考古新發現》考古 2005年 第12期
《唐大明宮設計思想淺談》文博 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