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

四川劍閣縣江口鎮

江口鎮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位於劍閣縣東部,聞溪河與嘉陵江交匯處,介於北緯32°03′至32°05′,東經105°68′至105°70′之間,東與昭化區丁家鄉隔江相望,南連柏埡鄉、木馬鎮,西接聞溪鄉,北鄰高觀鄉,總面積68.85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10個行政村,2014年共有3839戶,總人口14691人。江口鎮是一個有史籍記載長達2000餘年歷史的文化古鎮。三國至元代1000多年間,嘉陵江左岸一直是郡縣治所,是嘉陵江流域周邊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江口鄉,1951年置第七區,1957年後稱江口區(1992年撤銷), 1985年改建江口鎮。江口鎮位於嘉陵江亭子口水電站庫區,淹沒區涉及7個村,有江口、太平廟兩個集貿中心。省道205線、縣道青江路、柏江路、廣永路、鄉道劍江路、張江路等在貫穿境內並在鎮區交匯,有江口漁政碼頭,規劃有龍江快速通道、江口旅遊碼頭。江口鎮是劍閣縣重點規劃建設的縣域“一城八鎮”之一,新集鎮總體規劃人口1萬人,是原江口區及沿嘉陵江東岸的陳江鄉、丁家鄉、黃龍鄉的經濟、文化中心。

建置沿革


民國及以前

江口鎮是一個有史記載長達2000餘年的文化古鎮。其地古時先後屬當德縣、漢德縣、白水縣、永歸縣、劍門縣、普安縣劍州轄域。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改葭萌縣為漢壽縣,治所在江口場嘉陵江對岸,今屬昭化區丁家鄉,此後一直延續到元代。
已被淹沒的江口鎮老場鎮
已被淹沒的江口鎮老場鎮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為晉壽縣。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仍置,后改為晉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葭萌縣,取漢代葭萌縣古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廢葭萌縣併入昭化縣,后不復置。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劍州知州李璧在江口設立社學。
明、清時,其地屬劍州,為廣安保、團、區領地。
清宣統二年(1910年),劍州實行“地方自治”,設1城、2鎮、4鄉、13保,廣安保屬安仁鄉(治劍門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撤劍州改設劍閣縣,廣安保改為劍閣縣屬地。
民國三年(1914年),廢城、鎮、鄉,改保為團,廣安保改為廣安團,區域仍舊。
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團為區,廣安團改稱廣安區,區設辦事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佔領江口,設江口鄉蘇維埃,屬普安縣木馬區蘇維埃。是年秋,國民黨劍閣縣政府將泰和區、廣安區、隆禮上區合併為第五區,治江口場。區下划設聯保,以序號定名,聯保下設保、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江口鄉。
民國三十四年,劍閣縣定鄉鎮編製,除普安鎮為甲等鎮以外,包括江口鄉在內的其餘25鄉為乙等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全縣劃為3個指導區,江口鄉屬第三區。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復設江口鄉。
1951年3月,劍閣縣4個區改為8個區,設第七區,區署駐江口鄉。1952年改為第九區。1953年1月,區署改稱區公所。1955年12月撤銷。1957年7月恢復設置,以治地命名,改稱江口區。
1958年,江口鄉改為江口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
1984年,撤銷江口公社,恢復為江口鄉。
1985年10月,江口鄉改建為江口鎮。
1989年,江口區幅員面積288.5平方公里,轄江口鎮和木馬、柏埡、高觀、張王4鄉,共50村,311組。
1992年,撤銷江口區,江口區公所改為江口督導室,至2006年6月撤銷。此後,江口鎮直屬劍閣縣管轄。
2011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江口鎮政府駐地由聞江社區遷移至清明村二組、三組、四組與長江村三組交匯處的清明嘴。

行政區劃


沿革變遷

劍閣縣2001年“強村並組”以前,江口鎮有1個社區、11個行政村,共76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2001年強村並組”以後,截至2008年,江口鎮轄11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2個居民小組。
2013年,江口鎮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78個村(居)民小組。
2014年,新設木林壩社區,至此江口鎮共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
2017年,撤銷罐林村,設立罐林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江口鎮轄10個行政村、3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聞江社區白雲東路1號。
社區:聞江社區、木林壩社區、罐林社區;
行政村:新禾村、清明村、長江村、新莊村、七林村、高堂村、春雷村、百包村、陵峰村、金鐘村。

地理環境


位置區域

江口鎮位於四川省北部,劍閣縣東部,地處縣城下寺鎮東南,老縣城普安鎮以東,介於北緯32°03′至32°05′,東經105°68′至105°70′之間,東與昭化區丁家鄉隔江相望,南連柏埡鄉、木馬鎮,西接聞溪鄉,北鄰高觀鄉,幅員面積68.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江口鎮屬於低山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一般西北東南走向,海拔一般為660—850米,境內最高峰為西北邊緣的太平廟,主峰海拔為926米。地勢低起伏較大,最低點馬達灣嘉陵江河床海拔414米,江口場海拔445米。

氣候

江口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年平均溫度16.3℃,無霜期29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

水文

嘉陵江自昭化區進入境內,由北向南沿東部邊緣再流入昭化區,境內流長8公里,聞溪河自西向東橫穿而達江口注入嘉陵江境內流長8.5公里,江河所經之處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30—40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1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江口鎮總人口14369人,其中男7542人,女6827人;家庭戶3656戶,家庭戶總人口14291人,其中男7495人,女6796人;0-14歲3681人,其中男1968人,女1713人;15-64歲9859人,其中男5172人,女4687人;65歲及以上829人,其中男402人,女427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910人。
截至2008年,江口鎮共有3660戶,總人口為13851人,其中農業人口13052人。
截至2013年,江口鎮共有5321戶,總人口15090人。
根據2014年江口鎮發布的資料,江口鎮共有3839戶,總人口14691人。

民族

江口鎮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少量雜居少數民族,大部分為通過婚嫁途徑而來的少數民族女性。

交通


江口鎮有高江、柏江、劍江三條柏油路分別與國道108線劍蒼線、縣城貫通。南北有張江公路(張王—江口),江口至元壩陳江鄉的虎青路。全鎮11個村由標準的油路和泥淬路相連總長達200餘公里。
南經柏江路19公里至劍蒼路,西至108國道39公里,北經高江路達綿廣高速48公里,一條順江公路下通合林上達昭化古城,雖年久失修,尚可通車,只有東面距212國道僅19公里,因嘉陵江阻塞不得過而望江興嘆,故江口的交通斷了東面。
江口嘉陵江大橋:江口上距廣元約90公里,下離蒼溪約90公里,正好處於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的中間地段,在這約180公里的河段中沒有一座跨江大橋,只虎跳有一輪渡,一遇洪水大風就得停渡,故不適應經濟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出行的需要。
截至2013年8月底,完成覆蓋全鎮11個村共70.9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柏江公路復建攤鋪路面5.7公里,新建村道四級公路4條共31.7公里,新集鎮過境幹道2.6公里,新建組道路四級公路32條共29.6公里。投資458萬元新建庫周交通機耕道6條11.72公里,修建標美泥碎路24.7公里,2012年底率先在全縣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
2016年8月,江口鎮旅遊環線道路建設開工。自高觀鄉茶坪村至江口鎮太平廟至春雷村委會6.1公里;江口鎮茶山口至陵豐村委會6.1公里;江口鎮百包村楊家山路口至聞溪鄉新關村3.2公里;共計15.4公里道路拓寬建設加寬1米,計劃總投資585.2萬元。
省道S205線,是2014年新增的廣元至廣安的省道,途經江口鎮,北接廣元、昭化區昭化鎮、朝陽鄉、紅岩鎮廣元港所在地),南連劍閣縣柏埡鄉、鶴齡鎮、蒼溪縣東青鎮、陵江鎮雲峰鎮等。
龍江快速通道(規劃中),即下普快速通道至江口鎮快速通道,起於下普快速通道劍雄水庫雄(龍王潭)大壩下游約160m處,經鄭家山、雲豐村,在何家灣附近與G108線平交、共線,之後經趙家坎上、莊子岩、大柏樹灣、魏家溝、泥土地、松樹坡、黃平、坎上、母家岩、張家坡、清明,路線止於江口鎮。總長約26.864km,其中賴巴石連接線3.98公里,高觀鄉連接線4公里。採用二級公路標準,路基寬12米,瀝青混凝土路面。該公路定位為江口鎮水上旅遊快速通道,概算投資87058萬元,平均每公里造價2902萬元。

經濟


綜述

2007年,江口鎮糧食人均純收入達1544元,鄉鎮企業總收入實現50萬元。截至2009年底,江口鎮人均純收入達3127.6元,存款餘額7530萬元。

第一產業

江口鎮
江口鎮
江口鎮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烤煙等。2007年,江口鎮糧食總產達到9152噸,人均佔有糧食655公斤,油料總產814噸,生豬出欄15732頭。截至2013年,糧食總產超過1萬噸,人均佔有糧食725公斤。油料總產814噸,生豬出欄3萬頭。
種植業
江口鎮1993年開始嘗試種植烤煙,1993年僅發展60畝,產煙0.6萬公斤,產值3.8萬元。2007年,江口鎮種植烤煙3000畝,年售烤煙7500擔,實現產值5625000元,種煙農戶戶均6720元,創稅100萬元以上。2007年,江口鎮種植油菜7400畝,產量814噸,優質水果2400畝,收入50萬元。
2010年,江口鎮烤煙產量24.8萬公斤,產值349萬元,產量和產值居全市第六名。2012年,培育種煙50畝以上大戶5戶,20畝以上8戶,30畝以上的4戶,穩固鐵桿煙農300戶左右。2012年全鎮實現大田移栽2001畝,收購入庫27.85萬公斤,產值600萬元,財政稅收132萬元,畝產2999元,均價21.55元,位居全縣第九,畝均比去年增收783元。
養殖業
江口鎮清明村養豬場
江口鎮清明村養豬場
2007年,江口鎮養生豬100頭以上大戶16戶,大戶出肥能力達到1萬頭以上;母豬大戶20戶,母豬存欄達到2000頭以上;出欄生豬2.67萬頭以上(豬肉產量160.6萬公斤);小家禽出欄30.2萬羽,禽蛋7.1萬公斤;肉羊1.5萬隻。畜牧業總產值204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0.1%。
江口鎮常年生豬存欄1.7萬頭,出欄3萬頭左右,人均出欄2.6頭,人均增收近800元。全鎮先後建設了3個畜牧小區(清明5組、七林1、3、5組,春雷1組)建圈近1.5萬平方米。生豬年出欄50——200頭及以上的大戶86戶,500頭及以上的大戶8戶,1000頭及以上的大戶6戶。

第二產業

2012年,江口鎮鄉鎮企業總收入實現4700萬元。江口鎮現有企業16個,從業人員120人,5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有5個,50萬以下的工業企業7個,全年創稅35萬元為全鎮人均增加收入250元,解決剩餘勞動力200人。江口白酒遠近聞名,有中小型酒廠5家,年出酒量250噸以上,創稅達十萬元。
江口釀酒分公司隸屬於劍閣縣釀酒有限公司,創建於1965年,現有員工22人,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及設備50餘萬元,是劍江牌江口白酒品牌創始廠,年生產劍江牌江口白酒120噸,產品有60°、57°、52°散裝紅高粱酒,2200ml大瓶紅高粱酒,取江口著名“面口子”山泉,以東北優質紅高粱為主要原料在保留傳統釀酒工藝的基礎上發酵精釀而成。口感醇和,長綿回甜於一體。曾於1989年榮獲廣元市優質產品稱號,自1999年企業連續每年創稅利3萬餘元,被評為先進集體。
江口預製板廠位於江口場西南方,與柏江路相鄰,交通方便,年產預製板1萬張,銷售範圍輻射相鄰鄉鎮,所生產的產品質量過硬並開展配套服務。江口頁岩磚廠兩家,投資規模500萬元,年產紅磚2000萬塊,年創利稅70萬元,產品遠銷毗鄰五個鄉鎮。

第三產業

2007年,江口鎮財政總收入184萬元。稅改前人均負擔139元,稅改後人均負擔78元,人平減負61元,減幅44%。截至2008年,江口鎮從事商業、建築、修造、修理加工、釀造等企業300餘家行商攤點100餘家,年產值及營業額上億元,創稅近100萬元。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加之江口鎮位於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淹沒區,原集鎮將被淹沒,集鎮實施異地重建和整體搬遷。新集鎮已納入劍閣縣“一城八鎮”規劃,屬劍閣縣重點建設的“八鎮”之一,集鎮總體規劃人口1萬人。
江口鎮集鎮規劃示意圖
江口鎮集鎮規劃示意圖
江口鎮新集鎮位於長江村三組﹑清明村二組﹑三組﹑四組,地名清明嘴,蒲家坪。按移民搬遷規劃2010年6月應啟動場平建設,由於江口集鎮原規劃街道長3.6公里,布局規劃不合理,根據《劍閣縣江口集鎮發展總體規劃》調整布局,作《劍閣縣江口集鎮搬遷詳細搬遷規劃》規劃為兩台建設,街道長度2.2公里。計劃搬遷建設時間推延至2011年。2012年2月16日,江口新集鎮場平工程開工,是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整體搬遷最大的集鎮,佔地335.7畝,基礎設施人口規模4447人。
2013年4月底前,江口鎮已完成所有淹沒區的拆遷戶全部搬進新居。新集鎮街道全長3000米,定位為生態旅遊集鎮。地貌形態總體為多級台地,沿山體走向東西延伸,多級台階,為狹長帶狀。集鎮主要由道路、場平、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構成,布局為上下兩個平台,內設8條道路連接。截至2013年5月,農村移民總共227戶,已完成協議簽訂227戶,入住227戶。集鎮489戶,已經完成協議簽訂489戶,集鎮住房完成一樓建設的470餘戶。
新集鎮移動通訊、程式控制電話、光纖網路電視全覆蓋,鎮內學校、醫院、自來水站、汽車客運站、商貿流通市場等城市功能齊全。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劍閣縣支行江口營業所、劍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江口信用社兩家金融網點。江口大橋於2010年11月20日開工,投資2620萬元,橋長490米,橋寬9.5米,已竣工通車。黃家溝中橋投資80萬元,橋長15米,橋寬5.5米,已竣工通車。黃家溝大橋計劃投資3900萬元,正在建設之中。
• 江口鎮街道一覽:
街道:白雲東路、白雲西路、嘉陵路、高江路、濱江東路、濱江中路、濱江西路、龍門東路、龍門中路、龍門西路、太平街、百城街、幸福街、感恩街、白鶴街;
橋樑:江口聞溪河大橋、江口嘉陵江大橋、黃家溝中橋、黃家溝大橋。

教育

據雍正《劍州志》載,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劍州知州李璧建社學4所,3所在州城,1所就在江口場。后荒廢。截至2015年,江口鎮內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二千餘人,教職員工近百人。3所學校分別是劍閣縣江口小學校、劍閣縣江口初級中學校和江口鎮卉畫幼兒園。其中,劍閣縣江口初級中學校創建於1988年,座落在鳳翅山腳、聞溪河畔,是一所充滿活力的農村單設初中。學校佔地30餘畝,綠化硬化面積達80%以上,環境優美、風景宜人,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有學生700餘人,專任教師30人,其中高級教師3人、一級教師12人,市縣骨幹教師5人,大學本科27人,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建校以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直位於全縣前列,連續多年獲劍閣縣教育教學目標考核先進單位,並先後獲得市級衛生單位、縣文明單位、縣校風示範學校、縣實驗合格學校、四五普法先進單位、縣園林單位等多種榮譽稱號。
2015年5月,四川省扶貧開發協會捐資30萬元設立“劍閣縣江口教育扶貧專項基金”,專項獎勵在江口中小學任教的師德優良、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和在江口中小學就讀的貧困三好學生。基金實施時間為10年。每年使用3萬元,獎勵8名優秀教師,每人3000元;獎勵12名貧困優秀學生,每人500元。從2015年起每年教師節由江口鎮黨委、政府進行表彰。該項資金由劍閣縣教育局、江口鎮黨委、政府、劍閣縣老區促進會江口分會監管實施,縣教育基金會代管資金。資金本金和利息專戶儲存、專款專用,不得挪用、改變用途和使用方式。資金代管單位每兩年向省扶貧開發協會和五個資金監管單位寫出專題財務報告。

醫療衛生

江口鎮中心衛生院
江口鎮中心衛生院
江口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站11所。江口鎮中心衛生院老院區佔地面積3780平方米,有業務用房1750平方米,一級甲等醫院。有職工36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助理執業醫師7人,執業護士6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6人。主要設備為:X光機、B超、血球計數儀、尿十項儀、生化分析儀心電圖機等。醫院一門診開設有15個科室及住院部、二門診部等20多個科室,編製床位20張,實際開放床位20張,年門診人次5000次。

歷史文化


江口是一個有史記載長達2000餘年的文化古鎮,它在公元前201年的漢朝就是葭萌縣的治所,相繼在東晉的安帝,南北朝的宋、齊、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晉安縣的治所,南宋設葭萌縣至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隸屬昭化,江口緊依嘉陵江自秦漢至20世紀50年代的兩千多年間,都是嘉陵江流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由於它在嘉陵江流域設置縣最早,故它在整個嘉陵江流域的場鎮中除保寧(閬中)順慶(南充)外,它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東自馬道院大溝邊,西至新禾村一組大溝邊,有學校、廟宇、會館、寨子門、烽火台、兵器庫、店鋪民居等,由於嘉陵江通航早,流域長,將中原、黃河的先進文化帶進了江口,帶進了西蜀,從上世紀的90年代至本世紀2003年在本地及嘉陵江故河道中出土的秦磚及船骸,王莽時期的錢幣,20世紀70年代炸掉的烽火台等就足以證明江口的歷史歲月。嘉陵江是一條內陸通江通海的水上絲綢之路,也是唯一一條避開難於上青天的旱蜀道,自陽平關至重慶的水上蜀道。公元756年唐玄宗安史之亂幸蜀就是從陽平關棄車馬乘船至江口經木馬、劍閣、梓橦、綿陽至天回鎮,再經劍門走旱蜀道返回長安,並在劍門時留下墨寶。
江口也是兵家的戰略要地,在明禎十年(1044年)十月左右,農民軍首領李自成、混天星、過天星兵分三路寇四川,因官兵塞石牛道不得過,問道江口襲陷劍州其間對江口場鎮進行了報復性的燒殺,將長約4公里長的街道幾乎燒毀殆盡,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強渡嘉陵江這裡也是強渡渡口之一,解放后江口擔負著全縣乃至梓潼、江油的的公糧收儲調運任務,保障了川北行署、沿江市縣和重慶市的糧食供應。為了按時如期調運,把江口作為川北物資集散地和重要轉運港口,川北行署特在江口段設立船業工會,保障了運輸的暢通。
2013年3月初至4月中旬,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在劍閣縣顏家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商周遺存,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石器、獸骨。填補了廣元地區商周時期的考古歷史空白,此次考古發現很可能是一把解開川西平原地區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一系列謎題的重要鑰匙。

風景名勝


江口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省級經保護的紅色文化一·九兵變遺址,有1800餘年歷史的宗教活動場所馬道院,有極待保護的人文文化300餘年的冉家老院子,有和睦宗教文化的範本建於唐朝的潤溪寺遺址,有千年漢柏,八百年余年的紫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