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巽之
原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教師
王巽之(1899年1月一1972年11月),浙江杭州市人。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別號遜之。1921年開始向杭州絲竹樂能手蔣蔭椿學習古箏,由於他勤奮好學,謙虛刻苦,又是蔣蔭椿一生中唯一的古箏學生,所以便毫無保留地傳授,使王巽之不論在古箏獨奏或在江南絲竹、弦索十三套等合奏中都相當突出,成為杭州國樂界的姣姣者。 1925年,王巽之活躍於上海國樂界,組織宵兆國樂團、光華國樂會等,1956年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古箏專業開辦后,王巽之即被聘為專職教師。從此,他潛心從事古箏教學工作。
王巽,浙江。浙江杭州市。王昌,王昌,號遜。清秀,擅畫。幼喪,恆產,依靠庭賣畫。王巽,幼隨習墨。王巽讀塾浙鹺務讀,畢業甲業校讀二。杭州藝術院雕塑系選科習半。
,推薦介紹,王巽嚴州官產務桐廬,杭州奧僑務,蕪湖監督署、丹徒縣政府()。 ,始杭州庭。,黨財政,官逐步升庫署副署職務。,慶黨。,財政派浙江麗蘇浙皖區煙類專賣局局,兼浙江紗布辦。、專賣局束,“私運’案閑居浙江永嘉。抗戰勝利后王巽之回上海,先後進長江企業公司和國華銀行任職。
杭州,南沿區浙江省境,座客化城,秀麗培育化。王巽化藝術較造詣,,王巽萌化藝術喜興趣。
少兒時,王巽之便隨父學習書畫,少年時又尋師訪友學習民間樂器的演奏。1925年前,他是杭州國樂研究社的會員,該會會員除王巽之外,尚有吳毅丞、朱又雪、王雲九等二十餘位。他們都是當時江南民樂界的高手,擅長演奏《弦索十三大套>)及民間流傳的絲竹樂。他們之中還有從事鹽業買賣的蔣蔭椿先生,他擅長演奏杭箏(十五弦絲弦箏)。練樂時,王巽之經常被蔣先生那清脆流利的箏聲吸引,從此,蔣萌椿先生成為王巽之今後從事古箏藝術的啟蒙者和導師。
1923年起,因工作關係,王巽之轉輾於上海與杭州之間。在上海期間,他也經常出入音樂場合,促進與組織上海,杭州國樂界的交流。1925年,他受程午加之邀加入程先生創辦的上海儲蓄會儉德國樂團,長期任該團的國樂指導,同時將《高山流水》 、 《燈月交輝》、《小霓裳》等三首杭州名曲介紹紿上海國樂界使之成為上海國樂界的保留曲目。其中《高山流水》一曲於1928年又經程午加先生傳紿了北京箏家魏子猷先生,程先生又從魏先生處學得了《漁舟唱晚》。又據程午加回憶:1925年夏天,寧波同鄉會開會,王巽之在台上彈箏。同年,王巽之邀請杭州吳毅丞、朱又雪、王雲九等絲竹名流來上海儉德國樂團演奏,由吳毅丞琵琶領奏,朱、王用二胡、揚琴和奏。又有照片記載:1935年上海各絲竹團體為慶賀兄弟團體“清平集’復會,組織了一次音樂集會,各團體及民間器樂演奏家紛紛獻藝助興,其中有王巽之的洞簫獨奏《官苑思春》。由於他在絲竹界頗負盛名,於1927年6月至7月,被南京戲劇音樂學校聘請幫助籌備國樂部的工作。
1937年,王巽之因赴香港、重慶等地就職,離開了上海—段時間,在重慶等地仍積極從事業餘音樂活動。1942年至1943年間,他多次去重慶嘉陵賓館參加國賓的招待演出。1945年回上海后,王巽之又與程午加、鄭石生、吳成梁等人以銀行職員為主體組建了華光國樂會,展開經常性的練樂及演出活動,其間曾去佛音電台廣播演奏《滿庭芳》、《小霓裳》 、《高山流水》、《鷓鴣飛》、《擊鼓催花》等曲。
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后改名為上海音樂學院)成立民族音樂系,王巽之被聘為古箏及三弦專業教師。在建立學院的古箏教程的同時,他在他的學生們的協同下,對浙江箏派曲譜和演奏技法開始了較系統地整理、充實與發展工作。
1956年,他整理,編寫出《孟姜女》 、《蒙古舞曲》、《三十三板》、《擊鼓催花》、《康勝》、《燈月交輝》等箏曲初級教材。
1958年,在王巽之先生的構想及指導下,21弦S型箏在上海民族樂器廠試製成功,業配置上由他的學生魏宏寧及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廠戴闖設計的尼龍絲鋼弦(在琴鋼絲外裹纏生絲及尼龍絲)系列箏弦。樂器及箏弦的革新成功,擴大了古箏的音量、音域,豐富了古箏的音色變化,為浙江箏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1958年至1961年,《月兒高》、《海青拿鶴》、《霸王卸甲》、《普庵咒》、《潯陽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箏曲相繼被整理出來。《將軍令》曲譜予以重新訂譜。這批曲譜在演奏技法上除繼承傳統的浙江箏曲技法外,還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同時對其它箏藝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學習和發展。如,搖指技法的運用,由單一的長音擴展到整個樂句、乃至整個樂段的旋律;快速四點及夾彈的點子更為稠密,力度變化更加豐富;新派生出來的掃搖和左右手點子等技法,使音調更為熱烈,氣勢更為恢宏;左手從簡單的和音提弦,發展到演奏複雜的節奏型及復調旋律。左手的揉、按、滑、吟等技法也比過去更豐富多彩了。
這批重新被整理,訂譜后的浙江箏曲譜,在音樂的力度、速度、音色的變化與對比上,與原來的曲譜相比較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創造,為浙江箏派的創立與形成打下了基礎。
1961年,王巽之又帶領他的學生孫文妍、項斯華、范上娥等,以他為主,編寫出了上海音樂學院第一部古箏系列教程,分列七個單元,包括基礎練習(182條),練習樂曲(17l首),樂曲(45首),共276頁。
1961年10月,王巽之赴西安參加全國藝術院校的古箏教材會,他向大會提供了上音的古箏教程,演奏了《月兒高》等浙江箏派的代表曲,在陝西省電台錄了音。他的介紹與演奏引起了與會者對浙江箏派的興趣和關注。
60年代,王巽之先生培養的學生相繼畢業,上海音樂學院湧現出了一批在演奏或教學上頗有影響的古箏專業人才。如王昌元、項斯華、張燕燕、范上娥等,隨著她們在音樂舞台上的崛起和介紹,使浙江箏派在全國廣為傳播。
由於王巽之先生的執著追求及一代人的努力,浙江箏派已成為我國各大箏藝流派的後起之秀,王巽之先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之訣在於:他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對待藝術刻以求新,善於吸收諸家的長處和優點;學術探索上大膽放手,鼓勵青年學生勇於創新。他在藝術上的革新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