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34年,丁亥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此時是中國的戰國時期,以下是本年發生的大事。公元前334年,丁亥年,歷史紀年為:周顯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用相國惠施聯齊之策,與齊威王會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市南),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楚取江南十五邑,古余乾地為楚國。

中國大事記


田嬰相齊

齊威王二十三年(前三三四),齊威王任用田嬰為相。田嬰出身於齊國宗室貴族,最初任齊將,參與馬陵之戰。任相后,受封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中,后改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號為靖郭君或薛公。田嬰相齊時,採用欺詐手段,將上計大權奪到手中,營私舞弊,其私家富累萬金。他殘害百姓,傷害群臣,國人聯合起來驅逐他,曾迫使他一度逃亡於野,飢餓無食。

惠施相魏

魏惠王三十六年(前三三四),魏惠王任用惠施為相。惠施是宋人,相魏十三年,他根據當時諸侯勢力對比,提出“變服折節而朝齊”、“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主張,以使魏國擺脫受攻地位。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莊周與惠施友善,曾到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與他論學。

齊魏會徐州相王

齊威王二十三年、魏惠王三十六年(前三三四),魏國因在齊、秦等國連接進攻下遭到失敗,迫於當時形勢,採取與齊國會盟修好的策略,但並未由此忘記與齊的宿怨,時刻思報馬陵之仇。魏惠王任用惠施為相后,曾表示至死不忘與齊國的怨恨,並準備發全國之兵攻齊。惠施認為,在國家新敗、缺乏守戰之備之時,發兵攻齊並非良策。他建議魏惠王換下王的服飾,前去朝見齊君,尊齊君為王,以激怒楚王,挑動楚與齊交戰,楚若打敗齊,也就是替魏國報了仇。魏惠王採納其建議,派人通過齊相田嬰表示,魏願稱臣並朝見齊國。齊臣張丑認為,接受魏國稱臣、朝見,會引起秦、楚嫉妒,而楚王又好用兵,並且追求聲名,必將給齊國帶來禍患。田嬰不聽張丑勸說,答應了魏國的請求,魏惠王遂帶領韓國和其他小國國君,到齊的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君,尊為其王,遂稱齊威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齊、魏自居於諸侯之上的做法,引起別國不滿,導致了次年趙作魏、楚伐齊的戰爭。魏國早想借楚兵向齊報仇,此時乘機在楚、齊之間活動以,助成了楚軍敗齊的徐州之役。

大戊午諫趙肅侯

趙肅侯十六年(前三三四)春,趙肅侯前往大陵(今山西文水東北)遊覽。出鹿門時,大戊午攔住趙肅侯車馬,拉著韁繩,勸諫趙肅侯不要在春耕繁忙之時興師動眾四齣遊玩,春耕誤一日,秋天將少收百日之糧。趙肅侯接受了他的勸諫,下車謝罪,不再遊覽大陵。

外國大事記


1.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
公元前334年初春,亞歷山大大帝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史稱亞歷山大東征
亞洲
1、有關屈原史事:屈原6歲,居樂平里。
2、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名“菰城”(以澤多菰草而名)。
3、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曾對他說:“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史記·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討教救國治國之策。在此形勢下,孟子開始了他的道德設計。本文僅是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
歐洲
以父親被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口號,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出征小亞細亞,母親奧林匹亞則留在佩拉執政,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馬其頓,以約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