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剛級戰列艦的結果 展開

金剛級戰列艦

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金剛級戰列艦(英文:Kongo class Battleship ,日文:こんごうがたせんかん ),是20世紀10年代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該級艦滿載排水量35560噸,艦載動力136000馬力,最大航速30節,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艦載武器有8門356毫米主炮、14門152毫米副炮、8門127毫米高射炮和100挺25毫米高射機關炮。該級艦後來經過兩次大規模改裝改進,提升作戰性能。

該級首艦金剛號戰列艦在英國1911年1月17日正式動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該級艦共建造4艘: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按照日本海軍命名慣例,命名源自山名。該級艦全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戰沉。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日本海軍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獲勝,隨之日本把美 國作為假想敵。其間,英國海軍建造了巨炮戰列艦“無畏”號,開始了戰列艦的新時代。隨之,各海軍大國紛紛仿建“無畏”號戰列艦。無畏級戰列艦的出現,使日本覺得也有必要建造無畏級戰列艦。20世紀初,日本海軍開始組建“八八艦隊”,向內閣提交了擴充海軍軍備的提案。1911年3月,內閣通過了海軍的提案,決定撥款建造戰列艦4艘(分別名為“金剛”、“比睿”、“榛名”、“霧島”)。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歷年的各項造艦預算項目以及節餘經費合併為“軍備充實費”、“軍艦製造費”,每年撥款,為期6年。
由於當時日本的造船廠沒有建造大型戰列艦的經驗,為了引進建造技術,決定首艦“金剛”號交由英國建造,日本與英國的巴羅造船廠簽定了建造“金剛”號的合同,並派專家去船廠學習技術。

研製歷程

日本金剛級戰列艦3D模擬圖
日本金剛級戰列艦3D模擬圖
金剛級戰列艦首艦金剛號1911年1月17日在英國正式 動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1913年11月5日,由日本人負責駕駛“金剛”號戰列艦返回日本。
金剛號戰列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最後一艘從國外訂購的主力艦。日本成為繼英國、德國之後裝備戰列巡洋艦的國家。繼金剛號之後,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根據維克斯公司提供的圖紙在日本本土自行建造,其中榛名號、霧島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川崎造船廠和三菱造船廠動工。因為臨近艦橋的1號煙囪產生排煙影響艦橋的問題,三艘艦將1號煙囪后移並加高,這是與在英國建造的金剛號外觀上的不同之處。三艦於1915年4月前全部建成。日本海軍對於戰列巡洋艦的戰術運用與英國海軍有不同之處,主要擔任艦隊主力的前鋒魚雷戰隊領艦,必要時編入戰列艦隊協同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日是同盟關係,英國海軍看中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強大的火力曾試圖租借向日本海軍租借金剛級用來對付德國海軍遭到日本的拒絕。

入役改裝

金剛號戰列艦
金剛號戰列艦
1913年“金剛”號編入第1戰隊,“比睿”、“榛名”、“霧 島”編入第2戰隊。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金剛級開始改進彈藥庫的防護措施,在前桅增加用於觀測、指揮的桅樓設施。在前煙囪增加了一個煙囪帽以克服桅樓與前煙囪距離過近導致排煙倒灌的問題。
金剛級戰列艦比睿號
金剛級戰列艦比睿號
金剛級第一次現代化大改裝從1923年開始,至1931年全部結束。首要目的是改善防禦能力,增強水平防護,在主炮炮塔、彈藥庫、機艙上面增鋪裝甲板;為了解決水下防禦能力不足的問題,新增艦體防雷縱壁、舷側防雷凸出部。改裝鍋爐,由於鍋爐數目減少撤除了三座煙囪中臨近艦橋的一個煙囪,前桅桅樓增設艦橋設施;利用3、4號主炮塔之間的空 間搭載水上飛機
由於改裝之後防禦能力增強,重量、排水量和阻力大幅增加,最高航速降低至26節,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從1931年起正式改為戰列艦。其中比睿號因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終止第一次改裝(因其改裝進度最晚),拆去一座主炮塔、部分動力設備,拆除艦體舷側裝甲帶,改裝成訓練艦,后增加觀禮設施,在1930年代曾多次擔任日本天皇檢閱海軍的“御召艦”。
金剛級戰列艦油畫
金剛級戰列艦油畫
第二次大改裝工程1933年8月開始,至1936年全部結束。更換了新型蒸汽輪機,艦艉加長7.4米,這對增加浮力,減少航行時的阻力有明顯效果;徹底改建前桅樓形成日本海軍戰 列艦所特有的塔式艦橋,高大而結構複雜的艦橋是全艦的指揮中樞,其它上層建築作了若干改進,並擴建後部艦橋;主炮最大仰角提高到43度,同時增強防空火力。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即將期滿,日本退出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談判,比睿號開始復原,進行了一次性改裝,至1940年初完工,其塔式艦橋結構、外觀與另三艘艦不同。
經過多次改裝后,金剛級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高速戰列艦。但是其致命的缺點——水平防禦和垂直防禦能力不強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金剛級戰列艦首艦金剛號
金剛級戰列艦首艦金剛號
金剛號具備英國式風格的長艏樓船型和高大的三 腳桅。動力系統採用油煤混燒鍋爐、蒸汽輪機。配備八門由日本委託維克斯公司研製的14英寸口徑主炮(研製期間對外稱12英寸炮),雙聯裝主炮塔全部沿艦體中心線向艏、艉方向各布置兩座,主炮炮塔布局與英國海軍的虎號戰列巡洋艦的設計類似,1、2號主炮塔成背負式位於艦橋之前,3號主炮塔位於鍋爐艙與主機艙之間,4號主炮塔位於主機艙之後的艦艉。防禦裝甲水平與同期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相當。金剛號的艦艏既非垂直型艦艏也不同於飛剪型艦艏,船頭向前彎曲,在水線以上垂直,水線以下向後彎曲過渡到船底,形成日本軍艦獨特的“雙曲線型艦艏”。

動力系統

金剛級戰列艦金剛號
金剛級戰列艦金剛號
金剛級戰列艦的動力系統,採用油/煤混燒鍋爐、蒸汽 輪機。防禦裝甲水平與同期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相當。自1923年開始金剛級陸續在前桅設立用於觀測、指揮的桅樓設施,在1號煙囪安裝了防止排煙倒灌艦橋的防護罩,提高了主炮仰角。金剛級艦的第二次大改裝工程1933年8月開始,至1936年全部結束。該級艦更換了新型蒸汽輪機,輸出功率大幅度增加,最高航速提高到30節,增加燃料裝載量,提高續航距離。

武器系統

金剛級戰列艦榛名號艦安裝主炮
金剛級戰列艦榛名號艦安裝主炮
金剛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最先裝備356毫米(14英寸)大口 徑主炮的主力艦,艦上配備八門由日本委託維克斯公司研製的14英寸口徑主炮(研製期間對外稱12英寸炮),該炮後來被日本引進在國內製造。
金剛級擁有八門主炮分別裝在四個雙聯裝炮塔中,四門向前,四門向後。採取一般所謂前二后二的配置。前兩個炮塔裝在艦橋的前方,而後面的兩個炮塔則分開的比較遠的裝在後部艦橋后,所以後來加裝水上飛機彈射器時就將飛行甲板布置在後面兩個炮塔之間,這是金剛級的一大特色。

性能數據


金剛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基本數據(首艦金剛號竣工時1918年)
艦長214.6米
艦寬28.04米
吃水8.38米
排水量標準27500噸
動力裝置36x 亞羅式煤油混燒鍋爐、2x 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總功率640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27.5節
續航力8000海里/14節
編製艦員1200人
武器裝備
4x 雙聯裝 毘式356毫米/45倍徑主炮
16x 單裝 毘式152毫米/50倍徑副炮
12x 單裝 76毫米高射炮
8x 530毫米魚雷發射管
艦載機
裝甲厚度側舷裝甲203毫米、甲板57毫米、炮座229毫米、炮塔前部254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基本數據(首艦金剛號二次改裝后1936年)
艦長222米
艦寬31.02米
吃水9.6米
排水量標準32200噸,滿載36314噸
動力8x ロ號艦本式鍋爐、4x 艦本式蒸汽渦輪機;總功率1360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30.3節
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
編製艦員1300人
武器裝備
4x 雙聯裝 毘式35.6厘米/45倍徑主炮
14x 單裝 毘式 15.2厘米/50倍徑副炮
4x 雙聯裝 八九式 12.7厘米/40倍徑高射炮
10x 雙聯裝 25毫米/60倍徑機炮
艦載機3x 零式水上偵察機
裝甲厚度側舷裝甲203毫米、甲板102毫米、炮座343毫米、炮塔前部254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該級各艦


金剛級戰列艦各艦概況:
艦名英文艦名建造時間服役時間最終結局
金剛KONGO1911.1.171913.12.11944.11.21被美海軍潛艇“海獅”號擊沉。
比睿HIEI1911.11.71915.12.131942.11.12在薩沃島北方處被美艦擊沉。
榛名HARUNA1912.3.161915.12.131945.7.28被盟軍飛機擊沉。
霧島KIRISHIMA1912.3.171915.12.131942.11.14被美軍擊傷,天亮后自沉 。

服役動態


實戰經歷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從艦齡、裝備等方面看,金剛級 戰列艦是日本海軍中最老式的主力艦,歸功於兩次大動斧鑿的大改裝,金剛級航速較高,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多被編入機動艦隊,掩護航空母艦。其它日本海軍戰列艦不是作為非到最後決戰不得動用的王牌就是因為航速的限制或者過於老舊而很少出戰,已有近30年艦齡的金剛級戰列艦在日本所有戰列艦中出動率是最高的,參加了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大多數大規模海戰。
1941年11月比睿、霧島作為支持警戒部隊編入航空母艦機動部隊,於12月7日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金剛、榛名被派往東南亞支持入侵艦隊作戰。1942年3月4艘金剛級護衛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參加了掃蕩印度洋海域英國海軍的作戰。1942年6月,榛名、霧島與金剛、比睿分別編入機動部隊與掩護部隊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海戰以日軍的慘敗而告終,霧島被美機投下的近失彈炸成輕傷。
榛名號戰列艦
榛名號戰列艦
中途島海戰之後,1942年8月美軍在南太平洋瓜達爾卡納爾島登 陸,攻佔了日本工兵修建的飛機場。雙方為爭奪該島在索羅門群島周圍海域展開了一系列海空戰,4艘金剛級戰列艦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支持部隊參加作戰行動。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美軍控制的飛機場給日本海軍造成嚴重威脅,10月13日夜間日本海軍出動金剛、榛名炮擊了該島機場,由於炮擊行動計劃嚴密,達成作戰突然性,致使美軍損失巨大,將近40多架飛機毀於炮火,地勤人員死傷無數。11月13日日本海軍出動比睿、霧島準備再次炮擊該島機場,遭到美國海軍攔截。比睿號戰列艦遭到美軍空襲,舵機被炸壞失去控制能力,被迫自沉。這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戰列艦。15日凌晨霧島號戰列艦返回企圖炮擊機場,遭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重創沉沒。

各艦結局

金剛號戰列艦兩視線圖
金剛號戰列艦兩視線圖
金剛號艦
1941年編入第3戰隊,1942年10月11日與“榛名”號戰列艦炮擊瓜島機場,共發射炮彈435發,將機場美軍98架飛機中炸毀50架,1944年參加了雷特泰灣大海戰,加入了栗田艦隊。10月栗田艦隊慘遭失敗,11月16日艦隊撤回本土。11月21日在台灣海峽美國海軍“海獅”號潛水艇發現了“金剛”號,在距2700米向“金剛”號發射6枚魚雷,,“金剛”號戰列艦艦首及其中部各中一枚魚雷,艙室進水並引起彈藥庫大爆炸,艦體開始下沉,不久即翻船沉沒,地點是基隆以北70海里處。由於風大浪急,救助工作無法進行,結果只有237人僥倖生還,其餘約有1250人葬身魚腹。
金剛級戰列艦比睿號
金剛級戰列艦比睿號
比睿號艦
1942年參加了瓜島海戰,11月12日,日軍為壓制美軍的岸基航空兵,保障增援編隊安全抵達瓜島,計劃先出動炮擊編隊炮擊亨德森機場。決定由“比睿”號、“霧島”號戰列艦為主的炮擊艦隊。23時40分,日本艦隊首先發現美軍巡洋艦隊列,50分“比睿”號首先開火,擊沉了美輕巡洋艦CL-51 Atlanta(亞特蘭大)號,隨後又擊沉“庫欣”號、“拉菲”號驅逐艦,重創重巡洋艦CA-38 San Francisco(舊金山)、CA-33 Portland(波特蘭)、輕巡洋艦CL-52 Juneau(朱諾號)(事後沉沒)、“斯特雷特”號、“奧邦農”號驅逐艦。由於是近戰,旗艦“比睿”號戰列艦在戰鬥中成為美軍集中打擊的重點目標,中彈五十餘發,基本失去了戰鬥力。天亮后該艦遭到從美國亨德森機場起飛的轟炸機多次攻擊,在薩沃島北方4.6海里處沉沒,188名艦員喪生。
榛名號戰列艦
榛名號戰列艦
榛名號艦
1942年參加了瓜島海戰;1944年參加了雷特泰灣大海戰,加入了栗田艦隊。10月栗田艦隊慘遭失敗,於11月返回本土,因缺少油料而鮮有出戰。1945年7月28日榛名號艦在吳縣軍港遭到美軍飛機輪番攻擊,嚴重受創。後於1946年2月,在盟軍司令部的命令下解體,“榛名”號被大卸八塊,肢解成一堆廢鋼爛鐵,於7月4日解體。
霧島號艦
金剛級戰列艦霧島號
金剛級戰列艦霧島號
1942年參加了瓜島海戰,11月12日加入以“比睿”號戰列艦炮擊 編隊。深夜,與美國巡洋艦編隊近距離激戰,擊沉1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擊傷3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14日,“霧島”又遭到美軍戰列艦編隊的夾擊,被擊中九發406毫米炮彈和四十多發127毫米炮彈,艦艙多處起火,舵機失靈。天亮后霧島號艦擔心像“比睿”號遭到美軍飛機的攻擊,由艦長下令打開海底閥自沉,212人死亡。

總體評價


金剛級戰列艦金剛號
金剛級戰列艦金剛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日本被外國孤立,獲得戰艦 科技信息很少,金剛級戰列艦雖然經過多次的改進,但總體看都不符合當時的戰鬥水平:第一,主炮口徑偏小,威力不足,在瓜達卡納爾島海戰中美國的“南達科他”號(BB-57 South Dakota)戰列艦被“霧島”號戰列艦發射主炮命中九十多發,“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隻是受點損傷,修復后還參加了以後的戰鬥。第二,防禦能力差,“金剛”號艦被潛水艇只用一條魚雷就送入海底;“霧島”號在瓜達卡納爾島海戰短短七分鐘里就被“華盛頓”號(BB-56 Washington)戰列艦擊中九發406毫米炮彈和四十多發127毫米炮彈,船艙多處起火,舵機失靈,很快喪失了戰鬥力。不過,從日本人對金剛級戰列艦的使用來看,該級各艦在參加的各次戰鬥中都能發揮淋漓盡致:如偷襲珍珠港、南征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炮擊瓜島、大戰雷特泰灣等。
作為一型戰列艦,二戰中金剛級僅有可圈可點的戰果是炮擊瓜島的戰鬥中擊毀的50架美軍飛機。另外,在萊特灣海戰中,至少有1艘美軍護航航母遭到日本艦炮的直接命中,但是並不能確認是哪一艘日本軍艦的戰果。日本海軍辛辛苦苦製造出來的多艘戰列艦二戰中累加起來的戰果,甚至連日本赤城號航空母艦一艘航母的戰果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