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庄村

浙江省天台縣雷峰鄉下轄村

從天台縣城出發向西南行約三十公里,便到千年古村——范庄村。范庄村由涼坑、后塘兩個自然村組成,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范庄村共有218戶,51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00人,80歲以上老人16人。

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四季風光不同;環境優雅,空氣清新。

這裡有熱情好客的村民。這裡的村民會以自制的農家美食:打切面、做饅頭、做麥餅、包扁食、磨豆腐等來招待客人,還有當地的特產玉米、番薯、洋芋、芋頭、花生、竹筍、板栗、楊梅等土特產讓您品嘗。

歷史沿革


范庄村是范氏家族的發源地。據范氏宗譜記載,范氏祖先“諱宏、字開緒、號潛庵,世居順陽,少英穎,資性殊常,人長讀書”。“會隋大業間,帝荒淫,怠於政治,順陽左右兵刃繹搔,公慨然嘆曰;時勢不可為矣”。於是為避隋時亂世,約在公元七世紀上半葉,舉家由河南順陽(今淅川縣境內)坎坷千里,隱跡天台涼坑(即今范庄村)。一代傳一代,從事農桑勞作。在漫長的歲月里,砌牆博坎,把村莊周圍的大小山坡建成一片片梯田。廣置家業,發族散居在嶴頭(即橋棚)、下徐、上塘、孟塘、黃家塘、桐橋、歧石山、前洋、潘嶴及臨海縣的前塘、東嶴、白岩下、山頭王、安頭、雙港等地,至今已有五十五世。

南黃古道


范庄村位於海撥400多米高的山坡上。地勢獨特,形似畚箕,東高西低,東靠小山,站在山頂上,可以眺望四周,群山起伏,富有特色,東邊離“南黃古道”十多公里,東南是千米高山大木杓,南面不到三公里就是”樂安古道”,西南面是地垮天台、臨海、仙居三縣、高聳入雲的大雷山,西面眺望九遮山,北面與紅柿之鄉西山頭村隔山相望,村前不到二公里、便是雷峰漂流聖地。
離村一公里的山上有一座水庫,村民用水來自這個水庫。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周邊十多個村莊。早晨可以迎接初升的太陽,傍晚又可送別西沉的夕陽,絕妙風景,盡收眼底。好似一幅美麗的畫卷。
過去,村民進村,要翻過四十多米高的小山嶺才能進村。村民稱這條嶺為”肚飢嶺”。意思是勞動回來,肚子餓了進村,還要翻過這條嶺。村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從1968年開始,到1970年完工,經過兩年努力,在這裡鑿了一個山洞,闊四米,高3.5米。從此村民再也不用翻山越嶺進村,一到洞口就可看到村莊美景,這是台州第一個岩洞。

文化建設


早在200多年前,村民乾格公捐資150元銀圓,創辦平橋集成學校,發展教育事業,成為當地有名的辦學鄉賢。解放前後,這個村裡有一所村辦學校。村裡的青少年,可以邊勞動邊上學。范氏的耕讀文化在這裡得到延續。全村先後有小學教師13人,中學教師1人,大學畢業生30人,如今還有在校就讀碩士研究生2人,大學生6人。從政人員15人,在部隊任幹部4人。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經商、辦企業。其中務工200人、經商10人、辦企業4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老人留在家裡務農種田。
解放前,這裡村民有舞獅練武傳統。有一位村民是台州百位健康老人之一,一位村民被評為縣級“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古村人民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良好的家風族訓,形成了勤勞進取的民風。

村鎮建設


自從政府實施康莊工程以後,徹底改變了這裡交通閉塞落後面貌。公路穿村而過直通村部。村部前有一個操場,可以停放10多輛汽車。
操場邊有一口池塘,塘邊種滿花木。這裡村民按照政府“揚生態之長,做山水文章,興綠色產業”的總體思路,十分注重生態環保建設,積極推行“統一收拾、集中分撿、生態處理”的垃圾生態處理模式,養成了村潔、戶潔的良好衛生習貫,全面改造了露天糞坑,建起生態公廁。給人一種潔凈家園的感覺。
村莊四周,梯田成片、古樹、杜娟滿山,毛竹、楊梅成林,有幾株楊梅樹樹齡已近百年,十分壯觀。村裡空氣格外清新。這裡的風光,一年四季都很美,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景色,好一派田園風光,是人們旅遊、休閑、觀光、攝影創作的好地方。很多攝影家都曾來這裡創作,有作品在香港展出並獲獎,還有作品入編中國攝影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