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果山姜

脆果山姜

脆果山姜為直立草本,高1.5—2.5米,產於金平、河口、西疇、麻栗坡、馬關。

概述:


所屬卷:Alpinia Roxb.
所屬科:Zingiberaceae
中文名:脆果山姜
其它中文名:白豆蔻、豆蔻(海南)。
文獻來源:Alpinia globosa Horan.(1862);C.H.Wright(1903);Gagnep.in Lecomte(1908);T.L.Wu&al.(1978);中國植物志(1981);新華本草綱要(1988).
Amomum globosum Lour.(1790);S.Nakao(1976);Languas globosa(Lour.)Burkill(1930).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高1.5—2.5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45—100厘米,寬10—1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兩面無毛;葉柄長5—13厘米,無毛;葉舌淺2裂,長1—2厘米,淡綠色,厚革質,基部兩側具淡紫紅色帶,無毛。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寬14厘米;花序軸密被淡褐色柔毛;分枝被淡褐色柔毛,枝頂具4—8朵花;小苞片長圓形,長約1厘米;花梗短,長約3毫米,綠色,密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管狀,長約9毫米,先端具3鈍齒,上部紫紅色,下部淡黃色,無毛;花冠管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裂片披針形,近等長,淡黃色,先端紫紅色,內卷,側裂片長約1.4厘米,寬5毫米,先端鈍,背裂片較寬,先端具紫紅色短尖頭;側生退化雄蕊羊角狀,紫紅色;唇瓣近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1.6厘米,先端淺2裂,淡黃色,中央兩側具紫紅色脈紋;花藥長約6毫米,花絲長約1.5厘米,淡黃色;子房綠色,密被淡褐色柔毛。蒴果球形,直徑7—10毫米,紅色;果皮薄而脆。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佈及生境


產金平、河口、西疇、麻栗坡、馬關;生於海拔1300—1800米的林下蔭濕處。越南有分佈。

用途及功能


果實芳香健胃,海南民間作白豆蔻用。

歷史文化


脆果山姜(白豆蔻)始載於宋《開寶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經冬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以後,如《圖經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均有收錄,但所附的圖多不是砂仁屬(Amomum)、而是花序頂生的山姜屬(Alpinia)植物,或如《植物名實圖考》(豆蔻)為草果葯(Hedychium spicatum Ham. ex Smith)。又據蘇頌說:"今廣州、宣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均說明古時豆蔻有二類,一為進口者,即白豆蔻,另一為國產者,即今之草豆蔻。上述本草的植物描述多依據後者。

醫藥價值


山姜屬(Alpinia)植物脆果山姜A. Globosa Horan(海南島、雲南)的果實在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有以土豆蔻、土香蔻等名稱作白豆蔻入葯。果實圓球形,直徑1~1.5cm,表面土黃色至淡棕色,頂端常帶有圓柱形的花被殘餘,基部有果柄脫落的痕迹,少數帶有圓柱狀果柄;果皮光滑,易破碎。
採集收藏:多於7~8月間果實即將黃熟但未開裂時採集果穗,去凈殘留的花被和果柄后曬乾;或再用硫黃熏制漂白,使果皮呈黃白色。
性狀鑒別:脆果山姜果實類球形,直徑1.2~1.7cm;表面乳白色至淡黃色,具淺縱槽紋3條及不顯著的鈍稜線3條,縱槽紋間有縱的隆起線(維管束)5條,頂端有凸起的柱基,中央呈空洞狀,基部有稍凸起的圓形果柄痕,柱基及果柄痕的周圍均有棕色絨毛。果皮木質而脆,易裂開,內表面色淡有光澤,可見凹入的維管束紋理。果實3室,中軸胎座,每室有種子7~10粒,縱向排列於中軸胎座上。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稍隆起,直徑3~4mm,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種皮灰棕色,表面有細緻的波紋;種臍呈圓形的凹點,位於腹面的一端。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化學成分:白豆蔻的種子含揮髮油、少量皂甙、色素和澱粉等。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肺;脾;胃經。
功效:有理氣寬中、開胃消食、化濕止嘔的功能。用於胃痛、腹脹、脘悶噫氣、吐逆反胃、消化不良等症。
用法用量:
用量2~5g。
附方參考:
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將生薑搗碎取汁,前三葯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薑汁服。(《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薑。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