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夜蛾,昆蟲名,為鱗翅目,夜蛾科。分佈在中國的河南、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區。危害毛竹、淡竹、剛竹、紅竹、桂竹、哺雞竹、石竹、慈竹、苦竹、紫竹、油竹等竹類及禾本科、莎草科雜草。以幼蟲蛀食竹筍,受害筍形成蟲退筍,不能成竹。少數成竹者也斷頭折梢,蟲孔累累,心腐質脆,影響觀賞和竹材質量。
成蟲
竹筍夜蛾為害狀
雌成蟲體長17~21mm,翅展38~43mm;雄成蟲體長14~19mm,翅展32~40mm。頭部及胸部黃褐色,頸板、翅基片黑棕色;腹部淡褐灰色。前翅淡褐色,基部有一大
褐斑,亞端區前緣有一
漏斗形大褐斑,基線褐色,從褐斑中穿過,內線雙線褐色,波浪形,
環紋及腎紋黃白色,腎紋外緣白色,中線褐色,粗,鋸齒形,後端與外線相接,外線黃白色,鋸齒形,齒尖為褐色和白點,腎紋與外線之間有明顯褐斑,亞端線黃白色,在2、5脈處內凸,在5脈處內、外側均有黑尖紋,端線為一列黑棕色長點,亞端線與端線間的後半帶棕色;后翅褐色,基部微黃。足深灰色。
卵
近球形,長約0.8毫米,淡黃白色。
幼蟲
竹筍夜蛾
體長30~45毫米,頭部橙紅色。體紫褐色、背線細,白色,亞背線較寬,白色,但在腹部第二節前半段短缺。
蛹
長15~26毫米,赤褐色,臀棘4根。
竹筍夜蛾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
禾本科雜草枯葉的邊緣卷皺中越冬;翌年2月底開始孵化,此時竹筍尚未出土幼蟲即鑽入禾本科、莎草科雜草心葉中危害,引致枯心、白穗徵狀。幼蟲在草心中蛻皮2~3次,不再生長,至4月上、中旬竹筍出土,幼蟲即由雜草轉而蛀入筍中危害,先由
筍尖小葉中蛀人,取食后再蛻一次皮,爬出
小葉,轉入咬破
筍籜蛀入筍內危害,如遇小竹筍籜較薄,可直接蛀人筍內。幼蟲在筍內蛀食18~25天老熟,筍小時可轉筍危害;至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爬出筍,鑽人疏鬆的土層中結薄繭化蛹,
蛹期20~30天;成蟲 6月上、中旬羽化,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當天或隔天交尾產卵,每雌產卵在380餘粒;卵產於禾本科雜草下部枯葉邊緣、葉卷內,即以卵越冬。故竹林雜草有無和多寡直接影響此蟲的發生。
受害筍清晨尖端無露珠,無光澤,俗稱“
退筍”,可及早挖除,消滅筍內幼蟲。
翻耕除草,消滅草上越冬的蟲卵,是防治此蟲的關鍵。
在3月中、下旬出筍前對竹林下和周邊的雜草上噴灑20%
殺滅菊酯乳油l 000~2 000倍液等農藥,7~10天噴1次,共需噴2~3次,以消滅草上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