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玉樹圖
丹崖玉樹圖
《丹崖玉樹圖》是元代黃公望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山巒重疊,群山積翠,雲煙縹緲,山腰殿閣隱現,山下平溪長松,小橋橫卧,一人策杖尋幽,一派深遠優美的意境。該圖作於紙本上,充分發揮了筆墨融合的韻味,筆法疏鬆蒼秀,點染隨意,設色淡雅,瀟灑自如。
丹崖玉樹圖
此畫無款印。幅上元張翥題詩中說:“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指出此圖為子久之作。另有元無名氏、王國器、陸行直,明徐霖六家題記。鈐聞龍、張見陽等鑒藏印七方。
黃公望一生常來往於富春江和虞山一帶,江南山水成了他繪畫的主要題材。他的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兼及荊浩、關仝,並受到趙孟煩的影響,可謂融會貫通而自成一體。他的畫多用淺絳少見青綠,表現出一份特別的淡然與天真。《丹崖玉樹圖》便是黃公望淺絳山水的代表作品,也是黃公望的晚年之作。
整幅畫面,設色淡雅,蒼然渾秀,體現了畫家寄情於景、寄樂於畫的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那份獨有的筆墨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丹崖玉樹圖》局部
《丹崖玉樹圖》構圖甚繁,疏密相間,用筆卻甚簡。畫面下方留有大部分空白,山石少皴或不皴,與全皴的亂石形成對比,愈顯畫面之空靈而充實。設色淺絳,淡冶秀雅,筆法松秀。在筆法上,變宋人的繁緝填密為簡括松秀,減弱水墨刻畫,改以勾皺為主,略加渲染,生動地表現出了江南山巒質地鬆軟、平淡秀逸的特點。在山水畫作品中,分佈於山石之間的亭台樓閣交代的非常清晰,雖小但傳神,點景物的作用不單單是為了豐富畫面,而更多的則是充分的刻畫自然形象,使經營位置更加巧妙,景物之間聯繫更加緊密,人與自然情景交融更加和諧。在山石的描繪上,黃公望同樣是對景造意,嚴謹的遵照自然造化。樹木的描繪同樣來源於大自然。表現出江南清麗明潔的山色。
山石用繁密的皴,採用長披麻皴,不用渲染和沒骨,由於僅僅用一片淺絳色遠遠不能遮掩其鱗狀交錯的山坡土石之紋,反而使層層疊疊的意趣更為明顯。畫松多用勾葉,造成一種線條之間的交叉,所以在此畫中呈現出線條縱橫的集束之美。樹根房頂均施淡赭色。筆法蒼秀,設色淡雅。山坡和山坳間的雜樹草木,均以濃墨橫點而成,與山巒的大片空白對比呼應。總體來說,畫中形象皆用濃墨濕筆寫出,採用近實遠虛,近濃遠淡,近大遠小,觀者倘身臨其境,似乎有一種高聳難測之感。
該畫曾經明董其昌等收藏。 1959年,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在籌劃一項書畫展時,無意間發現了黃公望的一幅畫,經專家鑒定,這幅畫是黃公望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丹崖玉樹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為了保管好《丹崖玉樹圖》,對外文委決定,將這幅畫交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2017年9月—12月,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武英殿設“趙孟頫書畫特展”,《丹崖玉樹圖》在其中“第三單元:松雪遺韻——趙孟頫的藝術影響”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