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南鎮

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轄鎮

甸南是劍川縣的南大門,設立於1963年,位於北緯26°31′,東徑99°55′,屬南溫帶溫涼氣候。甸南鎮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與本縣羊岑鄉毗鄰,北與縣城金華鎮相接,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977.5毫米,平均海拔2200米,下轄16個行政村,65個自然村、110個村民小組,其中有5個山區貧特困村。2020年總人口數為29796人。白族語言是該鎮各民族的地區共用語言,民族團結和睦,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甸南鎮
甸南鎮
甸南鎮位於劍川縣東部。面積288平方千米,人口33372人(2017)。轄天馬、發達、印合、桃源、獅河、回龍、海虹、永和、興水、朱柳、西中、龍門、白臘、玉華、上關甸、白山母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天馬,距縣城9千米。214國道、平甸公路、甸六公路過境。境內石寶山寶相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鎮境跨劍湖,被譽為滇西北高原上的明珠。

歷史沿革


1958年為甸南、西湖、玉華3個公社,1961年合為甸南公社,1984年置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282平方千米,人口3.5萬,其中白族佔96.2%,轄天馬、發達、而合、桃源、海虹、永和、回龍、獅河、興水、西中、朱柳、龍門、文華、向前、玉華、上關甸、白臘、白山丹18個行政村。1999年,甸南鄉改建甸南鎮。2005年,將甸南鎮向前、文華2個村委會劃歸金華鎮。

行政划區


[郵編]671301
[2007年代碼]532931103
序號 
1201天馬村
2202發達村
3203印合村
4204桃源村
5205獅河村
6206回龍村
7207海虹村
8208永和村
9209興水村
10210朱柳村
11211西中村
12212龍門村
13215白臘村
14216玉華村
15217上關甸村
16218白山母村
17218白山母村

經濟


甸南鎮
甸南鎮
實有耕地面積32857畝,糧食總產量1163萬公斤,農民人均佔有糧食353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669元比上年增218元,農村經濟總收入914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9%,本級財政收入316萬元同比增14%,工業總產值1.6億元同比增3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5萬元同比增20%。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包穀、大麥、蠶豆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種植為主,有“春百合、夏蘿蔔、秋蠶豆、冬洋芋”的四季蔬菜產業,林果業以蘋果、梨、酥李子、泡核桃、板栗、玉華花椒為主,農業灌溉以玉華水庫為主。劍川木雕和布扎最早起源於甸南獅河村和永和村,目前木雕產值已佔全鎮生產總值的37%。產品主要歸類為嵌石木雕傢具、園林古建裝飾、格子門窗、旅遊工藝品、木雕壽合、佛雕貢品及現代傢具八大類。300多個品種百花齊放,各具特色,倍受國內外用戶喜愛。

旅遊


甸南鎮
甸南鎮
甸南有著“雲南文明之源”的美稱,在整個雲南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極其顯耀的足跡,著名的“海門口遺址”,就在甸南鎮天馬村海尾河西岸,經雲南省考古部門的三次考古發掘而著稱於世。該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水濱“干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也甚為罕見,它的文化堆積清晰,延續時間較長,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從而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史前文化譜系的空白,出土的稻、粟、麥等多種農作物遺存,則從新認識中國古代稻麥複種技術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從發掘出土的銅器和鑄銅石范,證明該遺址為雲貴高原最早的青銅器時代遺址。

人口


2021年7月,劍川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人口數為297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