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紋

起源於唐宋五代時期的紋飾

雲龍紋是龍紋的一種,因其構圖上以龍和雲組成紋飾,龍為主紋,云為輔紋,龍或做駕雲疾馳狀,或在雲間蟠舞。

名字由來


龍為主紋,云為輔紋,龍或作駕雲疾馳狀,或在雲間舞動。始見於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瓶上的雲龍紋、宋定窯印花盤上在祥雲間蟠曲舞動的龍紋等。元、明、清瓷器上雲龍紋更為多見,典型作品有江西高安博物館藏元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江蘇金壇出土的元青花雙龍行雲紋罐、北京故宮博物館藏元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杯、明洪武釉里紅雲龍紋雙環耳瓶、明宣德青花雲龍紋天球瓶、清雍正琺琅彩雲龍紋碗等。
雲龍紋始於唐宋五代時期。雲龍紋作為瓷器上的一種紋飾不僅貫穿整個明代,而且一直延續到清代,堪稱為一種定型的紋飾。在構圖上以龍紋為主,雲紋為輔。龍一般做駕霧騰雲狀,或在雲間起舞。
元代的龍紋注重表現龍體的協調與美觀,頭部趨於扁長,雙眉如火焰狀,雙目雖小但有神采,龍角狀如鹿角伸向腦後,須、發、肘毛揮灑飄揚,肘毛狀如火焰,背鰭整齊密布,龍頸細長而彎曲,龍爪三、四、不等。龍鱗呈魚鱗狀或網格狀。尾呈蛇尾或火焰尾。整體雖有兇猛之勢,更有清新飄逸的神韻。其雲的畫法較明代有很大的差別,折帶雲勾邊填色不留白,雲的形態似蝌蚪,也稱蝌蚪雲。

形態


洪武雲龍紋首先是整體氣勢較元代龍紋兇猛;其二是刻點精細;其三是多五爪龍;其四是背鰭多處理成一高一矮的參差狀;其五是線條不及元代簡練,肘毛則狀如飄帶,且多為三根;其六是雲紋呈風帶如意,或是禮花型,而元代盛行的蝌蚪形已不見。
永樂雲龍紋具有須角向後飛傾,雙目圓睜,鬚髮豎立,嘴巴較長,張口吐舌,鱗片飽滿的特點,兇猛矯健之勢較洪武強烈。其次筆法較洪武嫻熟奔放。其三是龍爪較肥,有三爪亦有五爪。背鰭沒有洪武的參差狀,也不似元代龍紋的整齊密布。
宣德官窯雲龍紋在繼承永樂雲龍體渾圓、雄健有力特點的同時,亦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首先是龍嘴上翹,龍鬚上翻,龍體變粗;其次是肘毛的處理較前朝細膩,既不是洪武時的飄帶狀,也不是永樂時的火焰狀,而是最求藝術真實的毛髮狀;其三是鱗片更加飽滿,刻劃細膩;其四輔助紋飾的雲紋一般為十字雲(壬字雲)、人字雲。
雲龍紋為成化朝常見紋飾,與前朝相比,差異並不十分明顯。如果說到差異的話,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是在繪製工藝上刻劃並用;其次是龍嘴上翹,龍目平視狀如眼鏡;其三是龍爪勁健,有骨少肉,狀如圓輪;其四是輔助紋飾多為“人”字雲紋。
弘治朝雲龍紋的時代特徵突出,一般來講弘治朝的雲龍紋從繪製工藝上有兩大類:一是繼承前朝舊制,以青花彩繪而成;二是繼承成化朝刻劃與填彩的新工藝並有所創新,為填五彩而成。從雲龍紋的風格上看亦有兩大類:一是細膩纖巧;二是活潑簡練。弘治雲紋多人字雲和壬字雲。
正德瓷器在明代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器型轉變了成化、弘治以來纖細的風格,而雲龍紋則正好相反,一改明代粗壯的畫法,形成細長體態,一如元代的雲龍紋。龍爪趾距加大,龍鼻雖長不上翻。在表現形式上以五彩和素三彩居多。
嘉靖朝的雲龍紋飾龍身更趨細長,龍首上鄂伸出的更為誇張,特別是頂端的鼻尖有如豬鼻,龍嘴及肘部多肉刺,少鬚髮。肘毛亦發生極大的變化,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飄動的毛髮狀;二是肘部突出鱗甲狀物並生出飄帶狀肘毛。龍爪狀如剷頭,嘉靖雲龍紋較多的是閉嘴龍。
隆慶一朝僅六年時光,官窯遺存器物不多,但紋飾繪畫的精美,在明后嘉、隆、萬三朝中成就最為突出,有鶴立雞群之勢。特別是在雲龍紋的表現形式上有所突破,一改過去紋飾上以雲龍為主的形式,而以雲龍紋作為輔助紋飾,使構圖更具有靈活性。
萬曆一朝雖48年,但在瓷器生產上並無大的成就。就雲龍紋來講,基本沿襲前朝舊制,其特徵大體是龍首前伸上翹,龍睛為典型的比目狀,畫法上是工細和簡約共有。背鰭的處理為每組背鰭為三矮一高,肘毛處理也十分别致,花瓣狀均為萬曆朝獨有,也有較為傳統的火焰狀。萬曆的雲龍紋大多數是如意狀,並且較粗糙,很少有隆慶雲的飄帶,云為十字、人字雲,勾邊留白。
崇禎雲龍上鄂揚起更為突出,肘毛一卷二飄。
清順治的雲龍紋形狀肅穆,體型高大。在畫法上採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頓、捺、皴、點的技法描繪出雲龍浮現、反轉騰側地氣勢。順治雲龍的龍鱗一般多用斑片的方式加以表現,這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順治朵雲紋飾多在雲朵外緣加勾輪廓線,形成一圈露白的畫法,即勾廓露白的手法,在其他紋飾中也有這種表現手法。火焰的畫法也較為特殊,其形狀如同二至三個連接在一起的“山”字狀。如意鼻子,龍爪似人手。順治另一類雲龍紋類似於傳統中國畫的大寫意法,只注意整體的神似,而不追求局部的形似。雲的另一個特徵是畫法有如國畫中的渲染。
康熙朝的雲龍紋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總體說是高壯雄渾與瘦小乾癟的龍紋並存,對比十分強烈。龍身常扭曲為“弓”字形,其腹部有明顯下墜感,加強了雲龍的動感,給人一種叱吒風雲的威武氣魄。在龍鱗的描摹上,採用勾描的方法以加強立體感。康熙官窯雲龍紋的另一特徵是龍嘴為“地包天”,即下頜明顯長於上頜。康熙朝官窯雲龍紋的雲朵,基本上以壬字云為主,但較明代有很大區別。明代壬字雲,纖細飄逸,而康熙壬字雲則粗壯結實。康熙民窯雲龍紋分精細與粗糙兩類,其共同特點是狀貌有餘而兇猛不足,雖刻意描繪了雲龍的形態與利爪,但除了給人以動感較為強烈和軀體壯大之外,明代勇猛雄健的風貌卻淡然無存。康熙民窯雲龍紋的雲朵一般採用勾廓露白的畫法。
雍正雲龍紋在繼承康熙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雍正雲龍紋無論是三爪還是五爪,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較康熙龍紋更加威武雄壯,活潑生動。特別是龍角突出,增添了龍的威嚴之氣。雍正雲龍的另一特點是一反順治、康熙兩朝以火焰紋為輔助紋飾的特點,在圖案中增加了大量的如意狀捲雲紋。且火焰紋也不同於順治、康熙的“山”字形,為多伸展的連接火焰狀。雍正民窯雲龍紋中的精品基本上類同於康熙晚期,描摹細膩,帶有康熙時的渲染成分,特別是分水特徵。但火焰紋和如意狀捲雲紋則具有明顯的雍正特徵。
乾隆朝官窯雲龍紋與其說沿襲了雍正雲龍紋的風格,倒不如說是繼承了康熙雲龍紋的傳統更為合適,但輔紋多為長腳如意狀雲,承襲前朝的壬字雲誇張變形,加大了扭曲的力度,而龍的背鰭為順向似鋸齒。
嘉慶官窯雲龍紋繼承了康雍乾三代雲龍紋的傳統,如順治火焰紋中間一焰伸展,康熙雲龍“弓”字造型和雍正火焰及捲雲紋。但也有自己的創新,首先是突出龍爪轉折部位的描寫。一般來講,順治龍紋在這一部位多處理成鬚髮狀,康熙、雍正的龍紋多處理成鬚髮狀或背鰭狀,乾隆多處理成順向的鋸齒狀,而嘉慶處理為“個”字形。其次是雲紋的處理,雍正捲雲紋為如意狀,乾隆捲雲為長角如意狀,而嘉慶捲雲雖與二朝有相似之處,但區別也十分明顯,一是勾邊留白,二是層次較多,雲角較短。
道光官窯雲龍紋顯著特徵是龍頭多披頭散髮,且有形無神,形象呆板,顯然受當時畫家改良畫風的影響。朵雲的畫法繼承了順治時期朵雲的畫法,採用了勾廓露白的技法,但順治的多為如意狀,而道光的朵雲多為放射形的火焰狀。火焰紋的畫法也較前代有所區別,道光火焰紋卻採用了上下相接的“山”字形。道光雲龍紋的另一特點是龍爪誇張變形。
咸豐一朝器物不多,而官窯中的雲龍紋器物更是少見。
同治民窯較精緻瓷器上的雲龍紋與同期官窯器紋飾差別不大。同治民窯雲龍紋的最大特色是作為輔助的雲紋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前期不曾有過的捲雲紋,勾邊留白雲朵如片片葉子搭配在一起。龍頭的畫法也有了變化,與其說是龍首倒不如說是獅子頭更為合適。龍鱗的刻劃也趨於簡單。
光緒官窯器雲龍紋基本上繼承了康雍乾時的傳統技法。光緒民窯器雲龍紋明顯粗糙不精,龍眼無神,龍爪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