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應時的結果 展開
-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廣東香山縣教諭
陳應時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陳應時(1933- 2020年6月12日),男。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樂律學學會顧問。1959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專業,196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理論專業,后留校任教。1989年1月應邀任英國女皇大學訪問學者,1990年1月應聘任英國劍橋大學基茲學院訪問教授,1994年9月,應邀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國立音樂大學、大阪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武藏野音樂大學、日本音樂學會和東洋音樂學聯席例會巡迴講學。
1959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專業,196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理論專業,后留校任教。
1979年陳應時開始關注《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皓首窮經四十載。其間發表敦煌古譜研究論文50多篇,專著一部,成果斐然,享譽海內外。中國古代音樂史被認為是“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如同“天書”,極其晦澀,難以被破譯。上海音樂學院素有古譜研究的傳統,陳應時是開拓者之一。在海內外研究古譜的專家、學者中,陳應時獨樹一幟,首創“掣拍說”理論,並對樂譜定弦、節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難問題做出了合乎邏輯的解譯,因此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首次理論評論獎一等獎和第26屆小泉文夫音樂獎。
20世紀以來,國際敦煌譜研究成就的最高話語權一度為日本學者壟斷,陳應時憑藉一次次突破,終於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學者的後來居上。他不僅潛心研究,還與海外學者頻繁互動,將海外研究成果翻譯成中文。
1987年起,陳應時在世界各地巡迴講學,並把流散在海外的敦煌文獻原件找來細細研究。
1989年1月應邀任英國女皇大學訪問學者。
1989年,他發起成立了中國古樂團,舉辦《唐朝傳存的音樂》音樂會,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國學者解譯的敦煌曲譜及其他唐傳古譜。
1990年1月應聘任英國劍橋大學基茲學院訪問教授。
1994年9月,應邀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國立音樂大學、大阪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武藏野音樂大學、日本音樂學會和東洋音樂學聯席例會巡迴講學。
2018年5月,上音敦煌古樂作品大型舞台創作項目“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包括13首陳應時教授研究成果中的解譯精品。
2019年1月,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把陳應時譯譜,作曲家朱曉谷、李墨編配的敦煌古樂《品弄》《水鼓子》等作品帶到了維也納。音樂會上,演奏者們使用敦煌仿製樂器,穿上有敦煌元素的服飾,配合流動的多媒體畫面,彷彿從壁畫中走來,帶領觀眾觸摸歷史。神秘的敦煌古樂在舞台上復活,傳遞來自東方的古老問候。
2020年6月12日8:45中國音樂史學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應時去世,享年87歲。
2、在敦煌樂譜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掣拍說”,為此譜節拍節奏的解譯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案。
3、否定了近世學者認為古代聲名中的“閏”為“清羽”或bsi的說法,論證其本義是“變宮”或“閏宮”的簡稱。重新解釋了我國古代的“八十四調”理論,並考證了唐宋燕樂二十八調為何止七宮的原由。
所帶研究生的主要成果:
1、琴曲《碣石調·幽蘭》譜版本研究(戴微)
2、從樂律銘文看曾侯乙編鐘的構成(李淑芬)
3、繁盛時期青銅樂鐘的編列研究(陳荃有)
4、敦煌樂譜論著書錄解題(續)(倪文娟)
6、交響樂名作鑒賞(胡企平 主編)
7、姜白石俗字譜歌曲研究(趙玉卿)
8、《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研究(吳志武)
9、《魏氏樂譜》解析(漆明鏡)
開設研究生課程名稱:
1、中國音古代樂史
2、中國傳統音樂基本理論
3、古譜研究
《敦煌樂譜解譯辨證》、《中國古代音樂史》、《樂律學》、博士研究生論文指導。
中國古代音樂史、樂律學。在研課題:敦煌樂譜的解譯和論證。獲獎情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科技成果獎、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學生論文比賽指導教師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藝術學二等獎、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文化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20年6月12日八點四十五分,中國音樂史學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應時於去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