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區

浙江省湖州市轄區

南潯區隸屬於浙江省湖州市,屬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新興城市,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位於長三角滬蘇杭中心,南連省會杭州,北瀕太湖,東接蘇州、上海,西上直達南京

南潯2003年1月建立的湖州市市轄區,前身即東遷縣,始建於西晉。截至2013年,南潯區轄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國際旅遊度假區,區域面積702.17平方千米。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019年7月,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2019年10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入選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歷史沿革


據南潯區境內發現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
歷史上,南潯隸屬關係變化很大。相傳夏禹治水,划天下為九州,南潯轄域隸屬揚州。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
公元前333年,楚以此為春申君黃歇之封邑,始建菰城縣,南潯轄域隸屬菰城縣。
秦滅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會稽郡,下設烏程、由拳等縣,今區境屬烏程縣。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烏程縣東鄉置東遷縣,縣治在今舊館。南朝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東遷縣改名東安縣,次年仍複名東遷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東遷縣併入烏程縣。宋太平興國7年,分烏程縣東南15鄉置歸安縣。
民國元年(1912年),烏程、歸安合併為吳興縣,今南潯轄域隸屬吳興縣。
1949年5月2日,南潯解放,今南潯轄區隸屬吳興縣。
1981年1月,撤消吳興縣,改稱湖州市。
1983年7月,撤消嘉興地區,湖州市改為省轄市,建立城、郊兩區,南潯隸屬湖州市郊區。
1988年11月,撤消湖州市城、郊區建制,實行市管縣又直接領導原城、郊區所屬鄉鎮、街道的體制,南潯轄區各鎮直屬湖州市。
1993年9月,湖州市區下設城區、南潯區、菱湖區3個區工委。今轄區內南潯鎮、練市鎮、雙林鎮、善璉鎮、舊館鎮屬南潯區工委;菱湖鎮、和孚鎮、千金鎮、石淙鎮屬菱湖區工委。
2003年1月,根據國務院(國函(2003)2號)和省政府(浙政發(2003)2號)文件精神,湖州市撤消城區、南潯區、菱湖區三個區委、區管委會,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南潯區區委、區政府駐南潯鎮,轄南潯、雙林、練市、善璉、舊館、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個鎮,南潯古鎮管理委員會和南潯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南潯區位於杭州市東北部,地處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東南鄰桐鄉市,東北毗蘇州市吳江區,南連德清縣,西接湖州市吳興區,北瀕太湖。
以南潯城區為中心,震澤、七都、八都、青雲、桃源、烏鎮、織里、練市、舊館、雙林、橫街、馬腰、東遷、三長、花林、軋村、洪塘等到南潯僅有十五左右分鐘車程,使南潯成為江浙數鎮的核心。同時南潯處在滬、蘇、杭、嘉、湖的中心,南潯區已經成為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無錫、寧波等大中城市的後花園,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療養、觀光遊覽的最佳勝地。

地形地貌

南潯區
南潯區
南潯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平原,地勢較低,平均海拔在5米以下。境內河流縱橫,湖漾密布
,共有河道1035條,總長1674公里,總水域面積84.7平方公里,河網率為12%。地形平坦,僅有數座海拔百米以下的小山。長超山為全區最高峰(98.5米),近郊和孚漾、橫山漾邊各有一座小山,為龍王山、倪橫山;西部有市山、毛山,位於菱湖下昂;東部有一著名土丘,位於善璉,名為含山,含山為蠶花勝地,矗立在京杭大運河畔,為京杭大運河南潯段的標誌景觀。土壤主要為沖積土和水稻土。全區河網密布,屬典型的水網平原。蘇南運河(鎮江諫壁—常州—南潯),全長224千米,貫穿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常州、鎮江、無錫、蘇州等縣市,溝通了長江、太湖水系,與上海、浙江等周邊地區的省際河流相連。浙江段(南潯—杭州),全長120多千米,溝通了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分為東、中、西三條路線,一般以東線代表運河的位置,河道狹窄、彎曲,終年可通機動船舶。

氣候特徵

南潯區
南潯區
南潯區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潤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5~C~16~C之間,1月氣溫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濕度為78%左右,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左右,無霜期224—246天。年日照為45%,氣候溫和宜人。

自然資源


南潯區
南潯區
動植物資源豐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麥、小麥、豆類、油菜為主。桑品種資源豐富,有全國著名的桑樹良種——湖桑。目前栽培的優良桑品種有農桑12號,農桑“號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優良品種有南潯大頭菜等。豆類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區內動物種類繁多,以盛產淡水魚而聞名遐邇,主要經濟魚類除了號稱“四大家魚”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外,還有鯉魚、鯿魚、鱖魚、鱸魚、銀魚、鰻鱺等。近幾年河蟹、甲魚、黃鱔、河蝦等名特優新產品的人工養殖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無脊柱動物主要是家蠶。家畜中優良品種有湖羊、獺兔等。家禽主要有雞、鴨、鵝,優良品種有“溫氏雞”。

行政區劃


南潯區位於江浙兩省交界處,全區總面積716平方公里,轄一個省級開發區——南潯經濟開發區(國家級華僑投資區)、1個國際旅遊度假區(國家4A級古鎮景區),南潯鎮、菱湖鎮、雙林鎮、和孚鎮、練市鎮、五大中心鎮,善璉鎮、舊館鎮、千金鎮、石淙鎮四個特色鎮,250個行政村,47個居民區。常住人口5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63萬人,擁有良田27.72萬畝、桑地8.93萬畝。

中心城區

中心城區南潯鎮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潯區東部,東北部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毗鄰,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屬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南潯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文明鎮,浙江省百強鎮,全國工業千強鎮之一。南潯鎮作為南潯區的城關鎮,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於滬、寧、蘇、杭經濟圈中心,是浙江湖州接軌上海的東大門。南潯鎮是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南潯鎮名勝古迹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
以南潯城區為中心,江蘇的震澤、七都、桃源、八都、青雲、銅鑼、廟港、橫扇,浙江的烏鎮、織里、練市、舊館、雙林、橫街、馬腰、東遷、三長、花林、洪塘、軋村、漾西、莫蓉、重兆、鎮西、晟舍、善璉、石淙、含山等到南潯僅有十五分鐘左右車程,使南潯成為江浙數鎮的核心。同時南潯處在滬、蘇、杭、嘉、湖的中心,南潯區已經成為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無錫、寧波等大中城市的後花園,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療養、觀光遊覽的最佳勝地。
全鎮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南潯鎮轄32個村委會,7個社區,總人口13.74萬。南潯鎮是全國文明鎮、國家級衛生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魅力名鎮、中國十佳古鎮、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千強鎮、浙江省百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科普示範鎮、浙江省生態鎮和浙江省首批體育強鎮。

經濟開發區

省級經濟開發區——浙江南潯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8月,首期核准啟動面積8.5平方公里,1999年被國務院僑辦確定為國家級華僑投資區,2006年被評選為"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2009年底,為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規劃面積約26.04平方公里的開發區二期(湖州市臨滬工業區)核准啟動。建區20年來,開發區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的發展思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一個以發展工業、引進外資、出口創匯為主導的外向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形成。開發區下屬行政村20個,管轄面積近50平方公里,人口近10萬。當前,開發區正以開闊的眼界、開明的思路、開放的胸襟,以優越的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產業基礎、一流的投資平台和低廉的投資成本,不斷創造著燦爛的未來和蓬勃的吸引力,已成為浙北地區發展最快、活力最強、潛力最大、最受讚賞的開發區之一,是投資者最理想的選擇熱土。世界500強、世界第三大電梯製造商芬蘭通力集團、全球管狀電機行業排名第一的法國尚飛集團等世界強勢企業相繼落戶南潯。

練市鎮

練市鎮位於南潯區東南隅,為省級中心鎮。東鄰桐鄉市烏鎮鎮,南依石門鎮,西連雙林、善璉兩鎮,北接古鎮南潯。曾先後經過三次行政區域調整,區域範圍擴展至四鄉一鎮(原練市鎮、練市鄉、荃仁鄉、洪塘鄉、花林鄉)。全鎮區域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2個居民社區。總人口85428人,耕地87245畝,另有外來人口2.5萬人。

雙林鎮

雙林鎮是位於南潯區中部,歷史悠久,江南水鄉著名古鎮之一。據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遺址發掘考證,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唐時已成村落,名東林;南宋時,北方商賈隨宋室南遷集居於此,故又稱商林。明永樂三年(1405)與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併,更名為雙林鎮,一直沿用至今。雙林鎮33個村委會,5個社區,人口7.5萬人。

菱湖鎮

菱湖鎮位於南潯區西南,為省級中心鎮。菱湖鎮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來種菱的大湖。每年秋季“叢叢菱葉隨波起,朵朵菱花背日開”,盛產菱,因名“菱湖”。鎮內湖盪遍布,栽桑養魚,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魚基地之一,為中國魚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保存最好的“桑基魚塘”模式養殖基地。菱湖轄28個村委會,5個社區,人口8.4萬人。

和孚鎮

和孚鎮位於湖州南郊,南潯區西北部,面積95平方公里,人口約5.7萬。和孚鎮東鄰龍頭山,南瀕和孚漾,西依龍溪港,湖山相映,具有江南水鄉平原地區難得的自然環境優勢,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之美譽。

善璉鎮

善璉鎮地處南潯區東南部,距湖州35公里、杭州50公里,東與練市、雙林兩鎮毗鄰,南與德清縣新市鎮和桐鄉市河山鎮接壤,西與菱湖、石淙、千金三鎮相連,北與雙林鎮莫蓉交界。素有“湖筆之邦”、“蠶花聖地”之美譽。善璉鎮轄15個村委會,2個社區,人口3.05萬人。

舊館鎮

舊館鎮位於南潯區中北部,原為東遷縣政府所在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全鎮轄區面積31.35平方公里,下轄13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9萬人,外來務工人員8000多人。

千金鎮

千金鎮位於南潯區西南,與德清縣新市、鍾管兩鎮交界,南接申嘉湖杭高速公路7公里,西接杭寧高速公路15公里,北接申蘇浙皖高速公路15公里,再加上太嘉湖航道貫穿全鎮,菱新公路貫穿全境,與杭州城區僅40餘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全鎮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千金轄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2.35萬人。

石淙鎮

石淙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屬南潯區中部重鎮,東與雙林鎮莫蓉、善璉鎮交界,南連千金鎮,西與菱湖鎮新溪相連,北接和孚鎮重兆。區域面積為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有菱莫公路穿越鎮區,東接湖鹽省道,西連杭寧高速公路,鎮域河網縱橫,水陸兩運便利。石淙轄7個村委會,1個社區,總人口16400人。

旅遊度假區

為進一步理順古鎮管理體制,結合南潯古鎮保護利用和旅遊發展的現實需要,2011年6月30日,經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南潯國際旅遊度假區(南潯古鎮管理委員會),作為區政府派出機構,機構規格為正科級。經區政府授權或有關政府部門委託,依法做好度假區的保護、利用、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直接管轄區範圍內共涉及五個社區,分別是百間樓社區、夏家橋社區、適園社區和泰安路社區、增山社區部分,其中古鎮區2平方公里,區域人口約1萬餘人。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區總戶數為14.42萬戶,戶籍人口為49.1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7人,其中農業人口36.69萬人。全區人口出生率7.44‰,死亡率8.63‰,自然增長率-1.18‰。
2016年末全區總戶數14.22萬戶,戶籍人口48.8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0人,其中鄉村人口29.86萬人;人口出生率7.9‰,死亡率8.6‰,自然增長率-0.7‰。

政治


南潯區委領導
職務姓名
書記楊衛東
副書記溫建飛、王劍峰
常委方科、徐娟、楊長海、黃衛軍、范海鳴、陳純志、丁罡、肖體紅
參考資料
南潯區人大常委會領導
職務姓名
主任梅愛祥
副主任金荷新、李雪華、陸龍根、陳勤泳、徐天林、吳敘良
參考資料
南潯區政府領導
職務姓名
區長溫建飛
常務副區長方科
副區長秦勝、單永傑、吳冠宇、費學梅、沈振宇、馬新萍、凱沙爾江、吳林元、劉勇
參考資料
南潯區政協領導
職務姓名
主席孫根祥
副主席徐國華、潘宇文、鄭勇、王湘起、孫水根
參考資料

經濟


概況

南潯區
南潯區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5.98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
產投資105.19億元,同比增長1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3億元,同比增長17.4%;財政總收入24.02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2億元,同比增長2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1元,同比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15471元,同比增長15.8%。
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01億元,增長7.3%;財政總收入63.7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93億元,分別增長5.2%和7.9%;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5%,其中工業性投入增長29.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7414元、34489元,增長8.9%和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6%;進出口總額增長4.4%。

第一產業

南潯文園
南潯文園
2012年,全區農業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省、市"一號"文件精神和區委"三個年"活動,積極落實各項政策措施,以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兩區"建設為抓手;以主體培育為目標,深化畜禽、水產、果蔬三大產業和省級生態循環示範區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繼續保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取得了農村各項社
會事業發展的新成就。
據統計,2012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2.78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種植業產值12.43億元,同比增長2.4%;林業產值0.05億元,同比增長1.4%;牧業產值14.81億元(包括蠶桑),同比下降0.9%;漁業產值12.51億元,同比增長10.1%。2012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6元。
南潯區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浙江省林業產業百億強縣和浙江省農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第二產業

2012年,全區工業經濟緊緊圍繞“奮戰五年、再造南潯”的總目標,全力實施工業強區發展戰略,以“平台建設突破年、項目建設加速年、服務能力提升年”活動為抓手,積極應對宏觀政策從緊、國際經濟波動、要素制約突出等諸多不利因素,攻堅克難,加快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工業經濟各項指標保持穩定增長。
據統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08.14億元,增長6.0%;實現銷售收入600.18億元,利稅41.82億元,利潤26.7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01億元,同比增長16.1%,完成工業性投入72.84億元,同比增長13.4%。

第三產業

2012年全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83.35億元,同比增長6.2%,服務業佔GDP比重為29.3%,比2011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服務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26億元,同比增長17.1%,其中市服務業“雙百”計劃項目共完成年度投資11.69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12.6%。其中商貿業實現增加值27.35億元,增長15.0%,佔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32.8%。

文化


名鎮

南潯區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幫”之稱。南潯物產豐富,有全國著名的菱湖淡水魚生產基地,有名甲天下的輯里湖絲;技藝精湛被譽為文房四寶的善璉湖筆;“朝如輕絲、薄似蟬羽”工藝之花的雙林菱娟等傳統名特產品,享譽海內外。古鎮南潯名園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張石銘舊宅、張靜江故居和雙林三橋、含山筆塔與蠶花聖地、狄港漁庄等構成了江南旅遊勝地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南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獨特的水鄉古鎮風貌、別具一格的江南園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南潯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和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南潯歷來名人輩出,早在宋、明、清三代就有進士41名,有著“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稱。近代湧現了中國最大的絲商群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現當代,名人有國民黨元老、西湖博覽會創始人張靜江,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劉承干,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張石銘,近現代體育第一人徐一冰,著名報告文學家徐遲,著名書法家沈尹默、費新等。

潯商

四象八牛七十二條金黃狗
清末民初整個南潯區絲商雲集,菱湖、南潯、雙林都是中國的四大絲市之一,商賈雲集,出現了一大批潯商,尤以南潯鎮之四象八牛為典型。
南潯鎮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為代表的南潯富商,清光緒年間,出現在湖州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劉大均《吳興農村經濟》:“南潯以絲商起家者,其家財之大小,一隨資本之多寡及經手人關係之親疏以為斷。所謂‘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資本雄厚,或自為絲通事,或有近親為絲通事者。財產達百萬以上者稱之曰‘象’。五十萬以上不過百萬者,稱之曰‘牛’,其在二十萬以上不達五十萬者則譬之曰‘狗’。所謂‘象’、‘牛’、‘狗’,皆以其身軀之大小,象徵絲商財產之巨細也。”。南潯“四象八牛”之說,屬於民間說法,根本無正規的統計和詳細記載,七十二墩狗僅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說,反映南潯自南宋淳年(1252)建鎮,潯溪、南林、設鎮官、南潯,耕桑以富,行商坐賈薈萃,為江南雄鎮。
南潯“四象八牛”,都以湖絲髮家---《元和郡縣誌》記載:“湖州外開貢絲布”。早在唐開元年間,湖絲已成為貢品,形成產業——《宋史·食貨志》中稱:“繭箔山立,續車之聲連屋相聞。”。南宋湖絲已出口國外,《嘉泰吳興志》載:“湖絲遍天下”之說了。輯里湖絲更馳名於國內外,因為輯里湖絲質地潔白細勻,富有拉力,優於其他湖絲,如《南林報國寺記》中所載:“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南潯古稱南林)。當時的湖絲生產和質地就數南潯了,清道光年間的詩人董蠡舟在《蠶桑樂府》中贊道:“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天時地利以營絲而富,光緒間成豪紳大戶“四象八牛”。
劉鏞為“四象”之首,據傳劉鏞的財富達二干多萬兩銀子之多,被譽為四象中“劉家的銀子”之美稱。30年代南潯民謠云:“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當劉鏞發跡后,深感列祖以來,都缺少文化,雖有財,但無祿,不上門第,故亟力教子讀書,應試科舉,使他的四個兒子都能進入仕途,劉鏞也因兒子的及第,恩封為通奉大夫,達到了榮宗耀祖的目的。劉鏞還把女兒嫁給一品大學士徐甫的兒子為妻,另-個女兒嫁給蔣錫紳之子清學部總務司郎蔣汝藻為妻,使劉氏更加光耀了門第,在南潯成了一戶有錢有勢的大戶。
張頌賢(1817-1892),據傳他的財富僅次於劉家,佔四象之第二位。字竹齋,祖籍徽州休寧,其父張維岳在南潯開一小醬鹽店為生。張維岳有兩個兒子,張頌賢為老二。張頌賢善經營,遂從事絲業后,全力經營輯里絲出口業務,並開設了“張恆和絲行”,營絲髮家后,又著眼於鹽務,為鹽業界巨頭,據張謇《烏程張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販充斥,引滯課絀,鹽法太壞。巡撫召商集議,頌賢連約諸商,收餘姚岱山之私,輕課減價,以陰敵緣江並海之私。於是商利益滋,官課以充,而家亦日益豐大。”張頌賢有二個兒子,長子張寶慶,字質甫;次子張寶善,字定甫。
張鈞衡,字石銘,系張寶慶的獨生子,張頌賢的長孫。張鈞衡光緒二十年(1894)中舉人,承襲祖業后,經商有方,產業盛豐。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麗的園林“適園”內,為母建佛堂,供玉佛,讓母焚香拜佛,還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權書《金剛經》。張靜江,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號飲光,另號卧禪,系張頌賢次子張寶善之子。張靜江早年參加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為革命捐款效勞,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自同盟會成立后,始有向外籌資文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多者張靜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張靜江,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張頌賢的兩孫被譽為四象中“張家的才子”。
四象中還有龐雲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紹興,父為師爺,龐雲曾也為絲業行學徒出身,故通曉蠶絲經營之道,發家后,開設了“龐怡泰行”,在經營中,結識了杭州胡慶余堂國藥店老闆,人稱“紅頂商人”的胡雪岩,在合夥做蠶絲生意的同時,還與胡雪岩同做軍火生意,為左宗堂向洋商購買軍火。龐雲曾有官場朋友的幫忙,后又通過李鴻章,使兒子龐元濟在光緒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賞舉人,特賞龐雲曾一品封典,候補四品京堂,恩贈榮祿大夫,光祿大夫之稱,故被譽為四象中“龐家的面子”之美稱。龐雲曾還仿胡雪岩的胡慶余堂,在南潯開設了規模較大的“龐滋德”國藥店,並建有葯棧和製藥工場,龐雲曾有三個兒子,長於龐景麟,早夭。次子龐元濟,三子龐元澄。龐元濟,字萊臣,別號虛齋,光緒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職。元濟,鎮人都稱他龐萊臣,他善於繪畫和古畫鑒賞,為國內外有名的古畫鑒賞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國古代書畫只要蓋有龐虛齋的鑒定印章,就可認定是真品,連外國收藏家,也願以重價購買。龐元澄,原字清臣,后改青城,號淵如。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於教育和創辦醫院,並提倡西醫。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馬相伯為抗議帝國主義勢力干涉我國教育,創辦復旦公學(1917年改復旦大學),青城列名復且公學募捐公啟。元澄也是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會員,是同盟會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顧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號春池,是南潯的四象之一,國學生,因排行第六,創業后,被稱為顧六公公。顧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屬清貧,棄學從商,起初擺個布攤。后至南潯鄰鎮江蘇震澤開小布店為生,兼營蠶絲后發家,與洋人往來后,遂成為上海早期的絲通事,經理洋務。並開設顧豐盛絲號,屬南潯絲商中發跡最早的一家。顧福昌經營蠶絲致富后,又經營了當時-上海灘上唯一的外洋輪船碼頭--金利源碼頭,並成了怡和洋行買辦和怡和打包公司經理,還大做房地產生意,被譽為四象中“顧家的房子”之美稱。顧福昌有三個兒子,長子顧壽松,字容齋;次子顧壽藏,字子嘉;三子顧壽明,字頌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書畫收藏家。顧氏三兄弟繼承父業,經營蠶絲,以顧壽減最有聲望,曾任上海絲業公所董事長,有名的愛國教育家顧干翰先生就是顧福昌的曾孫。
邢庚星,是南潯八牛之首,開設邢正茂絲經行,后易名為恆順絲經行。並開設典當,為南潯開設當鋪最多的一家。
周昌大,一名味詩,字樂耆。祖籍浙匯餘姚,乾隆中遷潯,開設申泰絲號和申昌絲號,鎮人都以周申泰稱呼他家,南潯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開設啟昌絲經行。南潯八牛之一。
陳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絲事通,外設裕昌紀經行,南潯八個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棄學就商於上海,成為絲事通,營絲髮家。他的大兒子金壽亦,號稱“小金山”,南潯八牛之一。
張佩紳,開設源泰絲行,曾在上海商業銀行總行任營業部主任。南潯八牛之一。
梅鴻吉,字月槎。開設恆裕絲經行,其子梅展中,開設南潯最早的用機器生產的絲廠,南潯八牛之一。
邵易森,開設森大絲經行,在上海設有邵月記絲號,出品青獅牌絲經。鎮人稱他為邵森大,南潯八牛之一。
南潯鎮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潯的四鄉。在鎮上的有:邱茂泰、邱蓋茂、邱義昌、邱德升、沈塗記、沈永昌、沈永豐、沈天長、李恆德、李萬順、李德茂、吳晉昌、吳其昌、吳永記、朱寵茂、朱廣隆、庄恆慶、邢豐記、卜同昌、韓怡昌、桂致和、潘泳記、潘大順、張豐泰、張恆豐、徐世興、徐惠和、許仁昌、謝森元、劉通德、龐同順、丁昌記等,都數是開設絲經行致富的。四鄉有北小圩張家、橋下張家、吳樓張家、斜橋(土斗)金家、五家亭盛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溫家、子嘶灣陳家、藏谷橋王家等。

名優特產

南潯盛產河鮮,經當地人巧手烹飪,色香味俱全。此外,南潯周生記餛飩、諸老大粽子、姑嫂餅、丁蓮芳千張包、臭豆腐、定勝糕,熏豆茶、百年老店“野荸薺”的橘紅糕、糯米棉糖、火腿炒螺絲、清蒸白水魚……各種地道的水鄉小吃和小菜讓人讚不絕口。南潯還盛產竹筍,當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講究,花樣繁多。野荸薺的糕點也是非常有名的。桔紅糕、定勝糕與南潯香大頭菜一起,被人們譽為南潯”三寶“。
桔紅糕
“野荸薺”桔紅糕是南潯傳統特產,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野荸薺”桔紅糕,軟而不粘,色澤桃紅,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菱湖雪餃
菱湖雪餃是南潯區菱湖鎮的特產,據傳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在外的菱湖人回鄉探親,總不忘記買上幾盒家鄉的特產帶回去,吃著就像在故鄉一樣親切。菱湖雪餃是傳統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餃”,口感鬆脆,甜度適中,不沾牙,風味獨特,是江南傳統名糕點之一。“雪餃”是個形象化的名稱,所謂的“雪”,是一種炒熟了的秈米(一定要用秈米)磨成粉,再加入綿白糖,其色如雪而味甜。
餃坯是把麵粉用豬油擦成酥,天冷時豬油極易凝固,要與麵粉擦勻(這個全靠手臂上的功夫,而這個也是工藝的關鍵);捏成坯,裹入細沙(豆沙去皮)做成“餃”,再用豬油氽熟,撈起來后趁熱拌上“雪”,就成了“雪餃”。當然,製作雪餃的工藝說說容易做做難,以個頭飽滿不退皮,上口酥鬆易化不粘牙者為佳。食用雪餃的旺季在春節前後。在此期間,菱湖人外出探親訪友,多饋贈雪餃。菱湖當地的雪餃才為正宗,只此一地有此一物。
配料:精製麵粉、熟豬油、白沙糖、米粉、豆沙、食用油、玫瑰醬、桂花
製作方法
1.精粉、熟豬油加水和成水油麵團,做皮面用,稱外皮。
2.將精粉加熟豬油和成油酥面,將油酥麵包入皮面中,稱內皮。壓平后捲成長條,分切成塊。
3.熟麵粉和熟豬油混合成團,製成餃餡。
4.將分成塊的油酥麵糰逐個壓平,包入餃餡,餡為玫瑰豆沙餡放鹽,然後包成餃子形。
5.鍋中倒入食油,至八九成熱,將包好的餃子入鍋油炸,呈金黃色時撈起。
6.將撈起的餃子放在糖粉和桂花的容器內攪勻,滾上糖粉,就製成了雪餃。
特點
糖霜雪白,酥鬆甜香。菱湖雪餃,香香甜甜,越吃越好吃。
熏豆茶
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區的傳統土特產品,農家待客素有自製和飲用此茶的習俗。歷史源遠流長,為太湖傳統風味之一絕。我市許多地區還保持著這一待客習俗。許多農家還用鍋粢茶、熏豆茶和綠茶作為招待“毛腳女婿”首次登門的禮儀。換句話說,也就是“毛腳女婿”喝了甜蜜的鍋粢茶、鹹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綠茶這三杯茶,就算過了丈母家的“第一關”。湖州東郊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愛將熏豆茶作為正月招待親友及婚禮宴席的首選飲品。
其實,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綠的茶葉,更多的是稱之為“茶里果”的佐料,其種類繁多,一飯有以下幾種:第一種叫熏豆,又名熏青豆。採摘嫩綠的優良品種的黃豆,本地人叫“毛豆”,經剝、煮、淘、烘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乾燥器中貯藏備用。它具有馨香撲鼻、鹹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點;第二種是芝麻,一般選用顆粒飽滿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種,民間叫“卜子”,其學名為“紫蘇”。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蘇以野生為上。只可惜野生者漸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紫蘇經炒制以後,不但芳香濃烈,還具有理氣開竅、消食和胃的藥理作用;第四種為橙皮,是一種產於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也可用蜜餞中的“九制陳皮”代之,但更多的卻由民間自製。他們用桔子皮經煮、刮、切、腌、曬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氣健胃之功效;第五種,名為丁香蘿蔔乾,即胡蘿蔔乾。胡蘿蔔洗凈切絲後有兩種製法:一以適量的鹽生腌后曬乾即成;另一種煮熟后腌制,晾乾。後者更適宜牙齒不便的老年人食用。
以上五種,是熏豆茶中必備的“茶里果”。一般在沖泡前應以適量的比例調合,裝入儲存罐中;備用。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還根據各自的喜好和條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筍乾、香豆腐乾、咸桂花、腌薑片等多種佐料。但其中有個原則務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膩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湯的渾濁。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應根據客人的愛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還可酌加食鹽和味精。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畢以後,再放上幾片嫩綠的茶葉,以沸水沖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點的熏豆茶就可品嘗了。
香大頭菜
南潯香大頭菜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而成,加工的好壞取決於選料和腌制過程。製作方法要經過整理、曬乾、切片、鹽腌、裝甏等環節。主要風味特點是色澤黃嫩、口味鮮美、鹹淡適宜、回味香甜,略帶清香,菜頭脆嫩,纖維細膩,每個菜頭展成扇面形。佐膳皆宜,是加工蔬菜之上品。
風枵
南潯人稱鑊糍(即糯米鍋巴)為風枵。風枵加白糖沖開水叫風枵湯(農村叫待帝茶)。春節期間用風枵湯待客,在農村一帶盛行。
臭豆腐乾
民間諺云:“臭南潯,辣烏鎮”,因烏鎮人愛吃辣,南潯人卻愛吃“臭味”。
一般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臭豆腐乾用油煎,拌上甜蔥醬、蔥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種是臭豆腐乾放入蔥、醬、薑末等佐料,隔水清燉,即成清燉臭豆腐乾、臭豆腐乾雖有臭氣,但吃起來香,其味甚佳。用南潯人的話來說,這是“純正的南潯風味”。
雙交面
在絲行埭靠近三清橋一帶,多年來頗負盛名一種交頭面,交頭有滷汁、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面)為上品。鎮上狀元樓、五福樓等麵店都有出售。
繡花錦菜
南潯繡花錦菜外形與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莖稍細,菜葉的邊緣有細細的鋸齒形,葉面上的脈胳富有一種曲線美。此菜炒熟以後,依舊碧綠。品嘗此菜,不僅菜汁中有一種清香,而且還有一種比普通蔬菜糯軟得多的愜意。奇怪的是此菜只長在南潯方圓十里之內,十里之外這種菜就變種,有形而無香。
雙林姑嫂餅
雙林姑嫂餅,南潯雙林傳統名點。扁圓形,厚薄均勻,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有麻油香味,酥鬆爽口,由於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咸甜可口。雙林姑嫂餅用料講究,先用上白麵粉用文火成嫩黃色,再將炒熟脫殼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後放上熬好的豬板油、少量精食鹽,放進適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麵糰用印模壓制而成。
定勝糕
定勝糕色呈淡紅,鬆軟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將米粉放入定勝糕模型內,摁實,面上用刀刮平,上籠用旺火蒸20分鐘,至糕面結攏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練市醬羊肉
又稱紅燒醬羊肉。取成年湖羊(雄性為上品),活殺剝皮后,切成大塊入鍋加之黃酒、醬油、食糖、紅棗、姜等佐料烹之。其特點是精而不油、酥而不膩、香而不膻,色澤紅亮,鮮美無窮。秋冬的練市,紅燒醬羊肉香飄滿街,是農家、賓館、酒店餐桌之佳肴。
金元時期的名醫李東垣指出:“羊肉甘熱,能補血之虛。”明代名醫李時珍也說:“羊肉補中益氣,性甘,大熱。”現代研究證明,羊肉確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食用羊肉所產熱量大大超過牛肉,所以從古至今一直把羊肉作為補陽禦寒的最佳食品。
諸老大粽子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紹興人諸光潮來湖州,初在震遠茶食店當學徒,繼而裹粽賣粽,因粽子鮮美而聞名湖城,人稱“諸老大”(意即第一),後於1910年自開諸老大粽子店。諸老大粽子選料講究,配方嚴格,燒煮有方,因此,具備色、香、味、形的特色。甜粽黑白分明,細沙夾玫瑰香;肉粽肉色鮮嫩,油光發亮,其外形為長條四角形,清麗修長。諸老大粽子使用祖傳配方,大伏天存放一星期不變質,冬天放半個月不走味,因而成了美食奇品。諸老大粽子開發出數十個新品種,如蛋黃粽、香菇粽等,最有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鮮肉咸粽。據科學測定,諸老大粽子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十七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歷來為湖州的傳統美食,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1989年,諸老大粽子參加商業部組織的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展評,獲“金鼎獎”和“部優產品”稱號。1998年,諸老大食品總廠,新增經銷點三百個,每天有四千隻粽子發往上海,此外還遠銷日本。2000年以來,諸老大粽子暢銷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生意越來越紅火。

方言

南潯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
屬於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

古鎮風情

南潯是浙江北部的一個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東部,毗鄰江蘇,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這裡文化古迹眾多,一入南潯,就會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文化底蘊和靈氣,這裡有著獨具江南風情的明清古建築群,自然風光和諧統一,下面帶你探訪一下南潯古鎮,讓你感受不一樣的古色古香。
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讓你真正體驗原生居住人們的生活狀態。古鎮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為江南水鄉眾多城鎮的典範和代表。——煙雨客

風土人情

中國的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
趨於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誌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傑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成為當今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餘、五穀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
木雕種類紛繁複雜,歸納起來有四大種類:東陽木雕、東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廣東金漆木雕。這四大流派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各自獨特的工藝風格,享譽全國,東陽木雕誕生於宋代的浙江東陽,擅長雕刻,圖案優美、結構精巧。清代乾隆年間,被稱之“雕花之鄉”的東陽地區,有幾萬名工藝師被召進京城,修繕宮殿;樂清黃楊木雕從清代中期起就成為中國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以雕小型黃楊木陳設品而聞名中外;明初有長樂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樹根進行雕刻,是福建龍眼木雕特有的傳統工藝,被世人所重視;廣東金漆木雕起源於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貼金,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交通


南潯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滬蘇湖、南潯—桐鄉—海寧兩條城際輕軌和一條滬蘇湖城際高鐵,東上直達上海,北上接蘇州,南至杭州,西上可達南京、北京。展望2020年,初定目標是上海地鐵連入南潯,預計滬蘇湖城際輕軌2015年開工建設。未來南潯—桐鄉—海寧輕軌有望接入杭州。

社會


文化發展

2012年,南潯區建成首個鄉鎮圖書分館——善璉鎮圖書分館,新建文化活動場地30個,新建、提升和完善農家書屋100個、圖書流通點30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區圖書館共接待讀者132000人次,圖書借閱138423冊次。大劇院共舉辦各類大型演出、會議15場。

教育

2012年,全區教育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區"奮戰五年,再造南潯"總目標,以"教育現代化建設"為主題,按照"強基礎、精管理、優隊伍、提質量、創特色、促和諧"的工作基調,大力推進"硬體建設攻堅年、教育管理加強年、教育質量提升年、隊伍建設優化年"四個年活動,全區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84所,其中市轄普高4所;區轄初中21所(含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25所(含4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幼兒園25所;農村成人學校9所。區轄學校(園)教職工3959人。區轄學校在校學生總數有54788人,其中,小學29404人,初中12234人。
2012年度,全區教育經費總收入48749萬元,相比上年46672萬元,增長4.45%。其中:2012年全區預算內教育經費39936萬元,比上年增長9.05%;高於地方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0.53個百分點;全區人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為813.36元,相比上年745.91元,增長9.04%。全區初級中學生均教育經費支出13277.39元,其中生均公用支出3266元。預算內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為11436元,比上年增長20.83%,全區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支出11322.3元,其中生均公用支出3670.2元。預算內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為9742.11元,比上年增長13.49%。南潯區現為省第三批教育強區,省首批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工程示範區。全區9個鎮均為省教育強鎮、市示範性教育強鎮、市學前教育先進鎮,創建率達到100%,率先在全市實現"滿堂紅"。主要教育指標居全市前列,全區小學、初中入學率均達到100%,小學、初中鞏固率均達到100%,小學畢業升初中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高中段比率達到99.3%。"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8.5%。

體育

2012年,南潯區全年新創建省級中心村全民健身廣場1個、市級中心村全民健身廣場8個、市級中心村休閑公園9個,新增籃球場54個、健身路徑38條、乒乓桌37副、門球場4個。此外,南潯區全民健身中心的主體工程已結頂,計劃於2013年底交付使用。

衛生

2012年,全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人數達34.75萬人,參合率達98.24%,總籌資16677.07萬元,其中農民出資5080.55萬元,鎮財政補助2041.95萬元,區財政補助3196.44萬元。有189.24萬人次的參合農民享受"三條保障線"報銷,累計報銷金額達16103.55萬元,人數受益率為72.57%。其中門診1855441人次,報銷4206.42萬元;大病36667人次,報銷11897.13萬元。穩步實施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2012年全區新農合住院政策內補償比例達71.48%,與2011年對比增長10.6%。門診均次費用有了明顯的下降,比上年度減少14.51元,減少率為19.32%。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鎮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470元,農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310元。全區有低保對象3682戶7049人,其中,城鎮低保對象691戶1178人,農村低保對象2968戶5685人。全年發放低保金2258萬元。

城鄉建設

2019年12月19日,南潯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區校合作

2019年8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與湖州市南潯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將對接南潯區經濟社會發展,支持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社會進步、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南潯區將在學校辦學空間拓展、辦學資金投入、人才激勵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學校建設高水平水利水電大學。
2020年6月4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與湖州市南潯區人民政府在南潯區行政會議中心簽署共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新校區協議。

旅遊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為湖州首個國家5A級景區,南潯頔塘故道、南潯鎮歷史文化街區為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位於江浙交界,北靠太湖,在明清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名鎮和旅遊地。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
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讓你真正體驗原生居住人們的生活狀態。古鎮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為江南水鄉眾多城鎮的典範和代表。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

南潯百間樓

百間樓位南潯古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

菱湖安瀾橋

安瀾橋,位於菱湖鎮北柵,是鎮區重要建築物之一。該橋為三洞環形石橋。長58.5公尺,寬4.55公尺,上下踏步各33級。該橋未建前,湖西墩與菱湖鎮來往交通,靠南、北兩渡船解決,由於湖面較寬,有時風浪很大,來往人員時受風波之險。清康熙三十年(1696),當時百姓要求建橋的呼聲很高,但因資金難籌,願望未能實現。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鎮祗園寺有位叫松岩的僧人,自願任勞募化建橋,接著就開始動工建橋。康熙四十六年(1707)松岩去世,其徒弟繼承師志,繼續邊募化邊建橋,由於連年飢荒,籌募甚為困難,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橋已初步建成,長虹初展,百姓稱便,取名“安瀾”。從此,湖西墩因橋之利,市集逐漸興旺。隔了七十年,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里人協力捐資下,改建成環形石橋。民國8年至10年(1919~1921),共化3年時間進行重修,由鄭姓石鋪承包,化白銀二萬四千兩,建成氣勢雄偉的三拱環石橋。

和孚荻港古鎮

荻港古鎮東靠杭湖錫運河,位於和孚鎮狄港村,現存的外巷走廊沿運河而建,全長380餘米,沿河條石駁岸、梯形河埠十分完整。岸邊廊屋蜿蜒,店鋪相間,河中船舶穿梭,浪濤拍岸,景觀頗為奇特。鎮內古民居數量眾多,規模較大。言傳鎮內建有三十六座堂,惜大多殘損,但三瑞堂、墨耕堂等結構基本完整。這些堂屋從名稱和結構都體現著“耕讀傳家”的儒家風範。

善璉含山風景區

含山風景旅遊區位於善璉鎮南,京杭運河(含山塘)傍山而過。含山又名涵山、寒山,為水鄉平疇之中卓絕高丘。原山上有唐代始建的凈慈院,院內有專祀蠶神馬關娘的蠶花殿。山頂有含山塔,始建於北宋元祐(1086~1093),因含山東三庄也是湖筆發源地的一部分,而塔高聳挺拔,又稱筆塔。1993~1998年先後在風景區內重建了蠶花殿、凈慈寺,新建蠶絲博物館、聖地閣、含山傳奇遊樂宮、水上看台等,又修復舊景仙人潭,並改善了基礎設施。

雙林三橋景區

在雙林古鎮區中,以“三橋”為代表的橋文化景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品位。據《東西林匯考》記載,歷史上曾有橋125座,其中始建於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13座,清代35座。雖經滄桑變遷,大部分已廢圯湮沒,但至今仍不失為“江南古橋留存集中區”(《中華文物古迹旅遊*古代橋樑》之語),僅鎮區尚有21座之多。其中鎮北的萬元、化成、萬魁三橋始建於明代以前,均為市級文保單位。橋長50米左右,且空間水平相距不到360米,為江南僅有。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

沈家本:1840—1913,清末官吏、法學家。浙江湖州(南潯竹墩)人。歷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沈家本精於經學和文字學,繼承了我國學術傳統中寶貴的考據方法和求實精神。
張靜江:1877-1950,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國民黨政治中央會議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長。
張乃燕:1894-1958,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國民政府駐比利時全權大使。
章榮初:1901-1972,致力於家鄉建設。1946年10月成立了菱湖建設協會,先後投資400萬元,建成了化學廠、繅絲廠、青樹中小學、菱湖醫院、青樹電氣公司、青樹實驗農場等。到1949年初,他的資產達1000萬元以上,成為解放初留在國內的浙江省資產最多的民族資本家。解放后,他積極參加了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得到了陳雲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毛主席的“墨寶”,同時擔任了上海市棉紡業分會董事,上海市政協委員。
周柏年:1880-1933,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國民黨監察委員。
周佩箋:1884-1952,曾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土地廳廳長,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行長,浙江造幣廠廠長,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代理總經理。
金紹城:1878-1926,曾任內務部事,眾議院議員,國務院秘書,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
徐一冰:1881-1922,著名體育教育家,中國第一所體操學校校長。
徐自華:1873-1935,光復會、同盟會會員,潯溪女校校長,上海竟雄女校校長。
梁希:1883-1958,著名林學家。長期從事松樹采脂、樟腦製造、桐油抽提、木材乾餾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創立了中國林產製造化學的學科。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遲:1914-1996,現代散文學家、詩人、翻譯,1978年發表在《人民文學》第1期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學界和讀者常常提及和談論。徐遲晚年在自傳體長篇小說《江南小鎮》里,一口氣用66個“水晶晶”抒寫他的故鄉南潯,可想他對故鄉是多麼眷戀和熱愛。
張新華:1916-1941,烈士,曾任中共太浦工委青年部長,宜興閘口區委書記。
徐舜壽:1919-1968,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第一代噴氣機設計師。

國家領導

朱麗蘭:國務院科技部部長,十五屆中共中央委員
桂世鏞: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十五屆中共中央委員。
蔣心雄: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十三、十四屆中共中央委員。
蔣冠庄:國家人事部副部長,十四屆中紀委委員。
仇保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12月,入選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第五批)。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排名44。
2020年7月,在“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中排名第51位。
2020年11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名單”。
2020年12月26日,南潯區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