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碟機

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配件

光碟機拼音Guāngqū,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也是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成為計算機的標準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簡介


光碟機
光碟機
光碟機是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當年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電腦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標準配置,但隨著U盤等移動存儲的發展,光碟機使用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DVD刻錄機等。另外還有最新的HD-DVD及藍光DVD,而HD-DVD還未普及就已經遭到淘汰了。

組成結構


一、光碟機的控制面板
光碟機
光碟機
相對於其它多媒體設備,光碟機具有較強的獨立控制功能。
1、耳機插孔
連接耳機或音箱,可輸出AudioCD音樂。
2、音量
調整輸出的CD音樂音量大小。
3、指示燈
顯示光碟機的運行狀態。
4、緊急出盒孔
用於斷電或其他非正常狀態下打開光碟托架。
5、打開/關閉/停止鍵
控制光碟進出盒和停止AudioCD播放。
6、播放/跳道鍵
用於直接使用面板控制播放AudioCD。中國台灣光碟機和韓國光碟機一般具備直接播放CD的控制功能,而不必佔用系統資源。日本產品在設計和生產上往往省去這個功能鍵,這也是它們區別中國台灣和韓國流行品牌光碟機沒有播放鍵,可要小心看看是不是REMARK產品哦!
二、光碟機的內部結構
以SonyCDU511光碟機為例簡述如下:
1、底部結構
用十字螺絲刀擰開光碟機底板的四個固定螺絲,壓下連在光碟機面板上的固定卡,將底板向上抬起,即可將其拆下,可以看到光碟機底部固定著機芯電路板,它包括了伺服系統和控制系統等主要的電路組成部分。
2、機芯結構
用細鐵絲插入面板的緊急出盒孔將光碟托架拉出,壓下上蓋板兩端的固定卡,卸開光碟機面板,然後再打開上蓋板,可以看到整個機芯結構。
(1)激光頭組件
包括光電管、聚焦透鏡等組成部分,配合運行齒輪機構和導軌等機械組成部分,在通電狀態下根據系統信號確定、讀取光碟數據並通過數據帶將數據傳輸到系統。
(2)主軸馬達
光碟運行的驅動力,在光碟讀取過程的高速運行中提供快速的數據定位功能。
(3)光碟托架
在開啟和關閉狀態下的光碟承載體。
(4)啟動機構
控制光碟托架的進出和主軸馬達的啟動,加電運行時啟動機構將使包括主軸馬達和激光的頭組件的伺服機構都處於半載入狀態中。其實光碟機的結構遠比現在介紹的要複雜,對於普通用戶,在正常情況下,特別是在產品的保修期內,建議不要輕易拆卸光碟機。

工作原理


在激光頭讀取數據的整個過程中,尋跡和聚焦直接影響到光碟機的糾錯能力以及穩定性。尋跡就是保持激光頭能夠始終正確地對準記錄數據的軌道。當激光束正好與軌道重合時,尋跡誤差信號就為0,否則尋跡信號就可能為正數或者負數,激光頭會根據尋跡信號對姿態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果光碟機的尋跡性能很差,在讀盤的時候就會出現讀取數據錯誤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讀音軌的時候出現的跳音現象。所謂聚焦,就是指激光頭能夠精確地將光束打到碟片上並受到最強的信號。當激光束從碟片上反射回來時會同時打到4個光電二極體上。它們將信號疊加並最終形成聚焦信號。只有當聚焦準確時,這個信號才為0,否則,它就會發出信號,矯正激光頭的位置。聚焦和尋道是激光頭工作時最重要的兩項性能,我們所說的讀盤好的光碟機都是在這兩方面性能優秀的產品。目前,市面上英拓等少數高檔光碟機產品開始使用步進馬達技術,通過螺旋螺桿傳動齒輪,使得1/3定址時間從原來85ms降低到75ms以內,相對於同類48速光碟機產品82ms的定址時間而言,性能上得到明顯改善。
而且光碟機的聚焦與尋道很大程度上與碟片本身不無關係。目前市場上不論是正版盤還是盜版盤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點偏移以及光介質密度分佈不均的情況。當光碟高速旋轉時,造成光碟強烈震動的情況,不但使得光碟機產生風噪,而且迫使激光頭以相應的頻率反覆聚焦和尋跡調整,嚴重影響光碟機的讀潘小過於使用壽命。在36X-44X的光碟機產品中,普遍採用了全鋼機芯技術,通過重物懸垂實現能量的轉移。但面對每分鐘上萬轉的高速產品,全鋼機芯技術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市場上已經推出了以ABS技術為核心的英拓等光碟機產品。ABS技術主要是通過在光碟托盤下配置一副鋼珠軸承,當光碟出現震動時,鋼珠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滾動到質量較輕的部分進行填補,以起到瞬間平衡的作用,從而改善光碟機性能。

技術指標


光碟機
光碟機
(1)數據傳輸率(DataTransferRate),即大家常說的倍速,它是衡量光碟機性能的最基本指標。您知道什麼是單倍速光碟機嗎?單倍速光碟機就是指每秒可從光碟機存取150KB數據的光碟機。想來您是沒有用過的,因為它早已退休了。現在年青一代的24或32倍速光碟機每秒鐘能讀取3600KB和4800KB的數據,是不是很厲害啊。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平均尋道時間是指激光頭(光碟機中用於讀取數據的一個裝置)從原來位置移到新位置並開始讀取數據所花費的平均時間,顯然,平均尋道時間越短,光碟機的性能就越好。
(3)CPU佔用時間(CPU Loading),CPU佔用時間是指光碟機在維持一定的轉速和數據傳輸率時所佔用CPU的時間,它也是衡量光碟機性能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CPU佔用時間越少,其整體性能就越好。
(4)數據緩衝區(Buffer),數據緩衝區是光碟機內部的存儲區。它能減少讀盤次數,提高數據傳輸速度。現在大多數光碟機的緩衝區為256K,512K,2M的,像華碩的就是2M的;另外,帶刻錄功能的一般擁有2M的緩存。
介面類型
光存儲驅動器的介面是驅動器與系統主機的物連接接,它是從驅動器到計算機的數據傳輸途徑,不同的介面也決定著驅動器與系統間數據傳輸速度。目前連接光存儲產品與系統介面的類型。
ATA/ATAPI介面
ATA/ATAPI(ATAttachment/ATAttachmentPacketInterface,AT嵌入式介面/AT附加分組介面)是計算機內并行ATA介面的擴展。ATA也被稱為IDE介面,ATAPI是CD/DVD和其它驅動器的工業標準的ATA介面。ATAPI是一個軟體介面,它將SCSI/ASPI命令調整到ATA介面上,這使得光碟機製造商能比較容易的將其高端的CD/DVD驅動器產品調整到ATA介面上。ATA/ATAPI介面的驅動器也習慣上叫增強IDE(EIDE)介面驅動器,它是在IDE介面上的擴展。IDE介面是光存儲產品最具性價比的產品,也是市場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光儲介面,絕大多數的光碟機都是通過ATA/ATAPI介面連接在主機上的。
USB介面
USB的全稱是UniversalSerialBus,最多可連接127台外設,由於USB支持熱插拔,即插即用的優點,所以USB介面已經成為掃描儀的標準介面。USB有兩個規範,即USB1.1和USB2.0。USB1.1是目前較為普遍的USB規範,其高速方式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低速方式的傳輸速率為1.5Mbps。注意:這裡的b是Bit的意思,1MB/s(兆位元組/秒)=8MBPS(兆位/秒),12Mbps=1.5MB/s。目前,家用低端掃描儀主要為USB介面類型。USB2.0規範是由USB1.1規範演變而來的。它的傳輸速率達到了480Mbps,折算為MB為60MB/s,足以滿足大多數外設的速率要求。USB2.0中的“增強主機控制器介面”(EHCI)定義了一個與USB1.1相兼容的架構。它可以用USB2.0的驅動程序驅動USB1.1設備。也就是說,所有支持USB1.1的設備都可以直接在USB2.0的介面上使用而不必擔心兼容性問題,而且像USB線、插頭等等附件也都可以直接使用。現在主機均帶有USB介面,因此USB光儲應用極其方便,作為外置式光儲設備的介面,應用相當靈活,而且不必再為介面增加額外的設備,減少投入。
IEEE1394介面
IEEE1394介面是蘋果公司開發的串列標準,中文譯名為火線介面(firewire)。同USB一樣,IEEE1394也支持外設熱插拔,可為外設提供電源,省去了外設自帶的電源,能連接多個不同設備,支持同步數據傳輸。IEEE1394分為兩種傳輸方式: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Backplane模式最小的速率也比USB1.1最高速率高,分別為12.5Mbps/s、25Mbps/s、50Mbps/s,可以用於多數的高帶寬應用。Cable模式是速度非常快的模式,分為100Mbps/s、200Mbps/s和400Mbps/s幾種,在200Mbps/s下可以傳輸不經壓縮的高質量數據電影。1394b是1394技術的升級版本,是僅有的專門針對多媒體--視頻、音頻、控制及計算機而設計的家庭網路標準。它通過低成本、安全的CAT5(五類)實現了高性能家庭網路。1394a自1995年就開始提供產品,1394b是1394a技術的向下兼容性擴展。1394b能提供800Mbps/s或更高的傳輸速度,雖然市面上還沒有1394b介面的光儲產品出現,但相信在不久之後也必然會出現在用戶眼前。相比於USB介面,早期在USB1.1時代,1394a介面在速度上佔據了很大的優勢,在USB2.0推出后,1394a介面在速度上的優勢不再那麼明顯。同時現在絕對多數主流的計算機並沒有配置1394介面,要使用必須要購買相關的介面卡,增加額外的開支。目前單純1394介面的外置式光儲基本很少,大多都是同時帶有1394和USB介面的多介面產品,使用更為靈活方便。
SCSI介面
SCSI-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種較為特殊的介面匯流排,具備與多種類型的外設進行通信。SCSI採用ASPI(高級SCSI編程介面)的標準軟體介面使驅動器和計算機內部安裝的SCSI適配器進行通信。SCSI介面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介面具有應用範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佔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SCSI介面為光存儲產品提供了強大、靈活的連接方式,還提供了很高的性能,可以有7個或更多的驅動器連接在一個SCSI適配器上,其缺點就在於昂貴的價格。SCSI介面的光碟機需要配合價格不菲的SCSI卡一起使用,而且SCSI介面的光碟機在安裝、設置時比較麻煩,所以SCSI介面的光碟機遠不如IDE介面光碟機使用廣泛。SCSI介面的光存儲產品更多的是應用於有特殊需求的專業領域,家用產品幾乎沒有採用此類介面的。
并行埠
使用并行埠,用戶無需打開機箱來安裝,只需用連接線連接在PC的并行埠上,再在系統內載入必要的驅動程序就可以正常使用。并行埠的光儲產品數據傳輸率很低,採用雙向模式可以達到100KB/s到530KB/s的數據傳輸率,而EPP模式則可以達到1200KB/s的傳輸速度,是標準速率的12倍。但相對於內置式的ATA/ATAPI介面,這樣的數據傳輸速度根本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對於較為新型的外置式的USB或IEEE1394介面,并行埠在速度和兼容性方面都要落後很多。并行介面的存儲設備已已基本被市場淘汰,產品已銷聲匿跡了。最早期的光儲產品還採用過一些專用介面,如索尼、美上美、松下等光碟機廠商,都開發了本公司專用和光碟機介面。此類介面之間互不兼容,如SONY的是34芯介面,而松下的則是40芯的介面。因此,這類專用介面需要額外的硬體支持,例如隨機附帶的驅動卡。另外,一些音效卡如Sound Blaster、Pro Audio Spectrum等,也在卡上集成這類專用的光碟機介面。由於兼容性差,目前此類光碟機已極其罕見了。

讀盤速度


讀盤速度CD-ROM速度的提升發展非常快,去年24X產品還是主流,如今48X光碟機也已經逐步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光碟機的速度都是標稱的最快速度,這個數值是指光碟機在讀取碟片最外圈時的最快速度,而讀內圈時的速度要低於標稱值,大約在24X的水平。現在很多光碟機產品在遇到偏心盤、低反射盤時採用階梯性自動減速的方式,也就是說,從48X到32X再到24X/16X,這種被動減速方式嚴重影響主軸馬達的使用壽命。值得慶幸的是,筆者最近倒是在英拓光碟機上找到了“一指降速”的功能設置。按住前控制面板上Eject鍵2秒鐘,光碟機就會直接地從最高速自動減速到16X,避免了機芯器件不必要的磨損,延長了光碟機的使用壽命。同樣,再次按下Eject鍵2秒鐘,光碟機將恢復度盤速度,提升到48X。此外,緩衝區大小,定址能力同樣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筆者認為,以目前的軟體應用水平而言,對光碟機速度的要求並不是很苛刻,48X光碟機產品在一段時間內完全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因為目前還沒有哪個軟體要求安裝時使用32X以上的光碟機產品。此外,CD-ROM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使用率遠遠低於硬碟,總沒有誰會將WIN98安裝在光碟上運行吧。

容錯能力


相對於讀盤速度而言,光碟機的容錯性顯得更加重要。或者說,穩定的讀盤性能是追求讀盤速度的前提。由於光碟是移動存儲設備,並且碟片的表面沒有任何保護,因此難免會出現划傷或沾染上雜物質情況,這些小毛病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光碟機的讀盤能力,廠商獻計獻策,其中,“人工智慧糾錯(AIEC)”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AIEC通過對上萬張光碟的採樣測試,“記錄”下適合他們的讀盤策略,並保存在光碟機BIOS晶元中。以方便光碟機針對偏心盤、低反射盤、划傷盤進行自動的讀盤策略的選擇。由於光碟的特徵千差萬別,所以目前市面上以英拓為首的少數光碟機產品還專門採用了可擦寫BIOS技術,使得DIYer可以通過在現方式對BIOS進行實時的修改,所以說FlashBIOS技術的採用,對於光碟機整體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保養維護


大家知道,激光頭是最怕灰塵的,很多光碟機長期使用后,識盤率下降就是因為塵土過多,所以平時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電腦周圍吸煙。而且不用光碟機時,盡量不要把光碟留在驅動器內,因為光碟機要保持“一定的隨機訪問速度”,所以碟片在其內會保持一定的轉速,這樣就加快了電機老化(特別是塑料機芯的光碟機更易損壞)。另外在關機時,如果劣質光碟留在離激光頭很近的地方,那當電機轉起來后很容易划傷光頭。
散熱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電腦的通風條件及環境溫度的高低,機箱的擺放一定要保證光碟機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則光碟機高速運行時,其中的光碟將不可能保持平衡,將會對激光頭產生致命的碰撞而損壞,同時對光碟的損壞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碟機運行時要注意聽一下發出的聲音,如果有光碟碰撞的噪音請立即調整光碟,光碟機或機箱位置。

發展歷史


第一代光碟機:標準型
光碟機實拍圖
光碟機實拍圖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碟機叫做標準型,是因為第一代光碟機制定了很多光碟機的標準,並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張光碟的容量為640Mb(筆者這裡稱的光碟制傳統的CD-ROM),光碟機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這一標準也奠定了幾倍速光碟機這一光碟機獨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碟機的傳輸速度為150KB/S*40=6000KB/S。筆者手頭正好有那時的一些歷史資料,讓我們再重溫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軟體廠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PCWorking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規格,帶動了光碟出版品的流行。一張光碟的容量是640MB,光碟機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被國際電子工業聯合會定為單倍速光碟機),平均搜尋時間為1秒。隨著市場的不斷需求,硬體技術的不斷增進。1993年,第二代MPC規格問世,光碟機的速度已變成了雙倍速,傳輸率達到了300KB/S,平均搜尋時間為400ms。
400ms的平均尋道時間,300KB/S的傳輸率,640MB的容量,對於目前動輒配一個7200轉、2MBcache,30GB容量的朋友來說可能覺得第一代光碟機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碟機出現的時候還是大家用軟盤作為主要移動拷貝媒介,經常用10多張盤拷貝一個軟體或遊戲,然後用2、30分鐘將它裝入機器內,如果其中一張盤有質量問題或拷錯了,整個工夫就白費了。那時候硬碟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碟要1700、1800才能買到。筆者還清晰地記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買的光碟機時,當時的感覺就是無限的遊戲和軟體,並且裝起來快捷又方便。當然,不久筆者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光碟機,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塊。
第一代光碟機的特點是光碟機剛剛出現,制定了光碟機的很多技術標準,作為軟碟機與硬碟交換數據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極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時候國內品牌非常少,比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碟機:提速型
筆者劃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碟機從4速發展到24速(32速)這一時間段。因為之後從32速再往高速光碟機發展過程中雖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術發展目標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划入下一代。
光碟機發展了一段時間,由於其相對於軟盤極大的優越性逐漸普及起來,成為裝機時的標準配置。上百MB的軟體、遊戲也漸漸多了起來。裝軟體還稍微好一點,裝一遍就完了,玩遊戲時經常要從光碟調用數據,此時光碟機讀取速度太慢也逐漸突顯出來,有時候一個遊戲走到下一關讀一下數據要讀2、3分鐘,特別是玩仙劍這樣的RPG遊戲,經常要在各關之間穿梭,玩一個小時要有20分鐘用來讀盤,這誰受得了,怎麼辦?提速。
此時提速也成為各家廠商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速度從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時光碟機的支持格式也有發展,1995年夏,MultimdeiaPCWorkingGroup公布第三代規格標準。兼容光碟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這個時間筆者的朋友換了一個ACER16速的光碟機,使用起來確實感覺快了,還記得筆者那時候打仙劍都喜歡去他那,看著載入數據條"唰"一下的過去了,心情也愉快起來。但速度快了也並不都好,由於光碟轉速太快,噪音變大,發熱量變大。當然產品的問題還是要技術的發展來解決,光碟機也進入了第三代--發展型。
第二代光碟機的特點是光碟機逐漸普及起來,但速度慢的弱點也突出起來,提高速度成為各家製造廠商技術競爭的首要目標。光碟機支持的格式也漸漸多了起來。
市場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及台灣品牌,像Toshiba、NEC、Acer等,出現了一些國產品牌,但還沒什麼氣候。
第三代光碟機:發展型
光碟機速度再往上提高,傳輸速度慢的問題已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速度提高后所帶來的問題卻漸漸顯現出來。高速度的旋轉會產生震動、噪音和熱能,震動也會使激光頭難以定位,尋道時間加長,並容易與激光頭髮生碰撞,刮花激光頭;產生的熱能會影響光碟上的化學介質,影響激光頭的準確定位,延長尋道時間;引起的噪音會使人精神上產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勞。
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內廠商發展起來,以其完善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市場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點是速度已不是各廠商發展技術的主要目標,大家紛紛推出新技術,使光碟機讀盤更穩定,發熱量更低,工作起來更安靜,壽命更長。國內廠商發展起來,成為市場主流。
市場上洋品牌及台灣品牌份額有一定減少,許多國內品牌崛起,像奧美嘉\源興、大白鯊、美達等等。
第四代光碟機:完美型
又經過幾年的發展,光碟機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各家廠商的產品雖然可能採用的技術略有不同,但產品品質卻都臻於完善,甚至說完美,表現在糾錯率更強,傳輸速度更快,工作起來更穩定、更安靜、發熱量更低。
保養維護大家知道,激光頭是最怕灰塵的,很多光碟機長期使用后,識盤率下降就是因為塵土過多,所以平時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電腦周圍吸煙。而且不用光碟機時,盡量不要把光碟留在驅動器內,因為光碟機要保持“一定的隨機訪問速度”,所以碟片在其內會保持一定的轉速,這樣就加快了電機老化(特別是塑料機芯的光碟機更易損壞)。另外在關機時,如果劣質光碟留在離激光頭很近的地方,那當電機轉起來后很容易划傷激光頭。散熱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電腦的通風條件及環境溫度的高低,機箱的擺放一定要保證光碟機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則光碟機高速運行時,其中的光碟將不可能保持平衡,將會對激光頭產生致命的碰撞而損壞,同時對光碟的損壞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碟機運行時要注意聽一下發出的聲音,如果有光碟碰撞的噪音請立即調整光碟,光碟機或機箱位置。
光碟機最常見的故障多半是由於操作不當所引起的,這類故障不會損壞光碟機的任何部件,只要正常的設置后便可以繼續使用。

安裝方法


光碟機安裝圖片
光碟機安裝圖片
在沒有光碟機的電腦上安裝軟體是相當麻煩的,有了外置光碟機之後就會方便許多了。當然,使用外置光碟機也必須注意其安裝使用上的一些特點,才能正確使用。外置光碟機內部由一隻外置驅動盒和一隻普通的IDE光碟機組成,二者通過40芯的IDE介麵線連接在一起。外置驅動盒還提供給IDE光碟機電源線和音頻輸出線,其中IDE光碟機可換接其它同類光碟機。外置光碟機與電腦連接很簡單,先將附帶的信號線一端接到外置光碟機背面標有“ToComputer”的介面,另一端接到電腦的并行口上。如果還要同時使用印表機,可將列印線接外置光碟機背面標有“ToPrinter”的介面上,最後給外置光碟機接上電源線,打開電源開關即可。下面以Commuter外置式光碟機為例,介紹其安裝。
1、DOS下驅動程序的安裝
運行驅動盤的Install程序,按照提示逐步安裝,完畢后重新啟動。外置光碟機即被分配了一個驅動器符號,可正常使用。在已經安裝了驅動程序的電腦上使用,只要在電腦啟動前正確連接好外置光碟機即可。其實Install程序所做的工作只是將驅動程序“Patapicd.sys”拷貝到“C:\Commuter”目錄中,在“Config.sys”中加入“Devicehigh=C:\Commuter\Patapicd.sys”,在“Autoexec.bat”中加入“C:\DOS\Mscdex.exe”。
2、Windows98下驅動程序的安裝
運行驅動盤的“Setup”程序,按照提示逐步安裝,完畢后打開“我的電腦”,即可見到一個新的CD-ROM驅動器圖標,可正常使用。如果沒有出現新的CD-ROM驅動器圖標,一般重新啟動即可。安裝了驅動程序的電腦,在沒有接外置光碟機時,點擊“控制面板”中的“系統”,尋設備管理”標籤,可看到“系統設備”中多了一個“DataStorTechnologyParallelBusenumerator”驅動程序。在接外置光碟機時,除了上面一個驅動程序外,還可看到另外多了兩個驅動程序:“CDROM:(相應的CD-ROM型號)”和“SCSI控制器: EPPParallelPorttoATA/ATAPIAdapter-Windows95”。該外置光碟機在Windows98下完全即插即用,在安裝了驅動程序的電腦上,不需重新啟動,只要直接連上外置光碟機,驅動程序馬上自動載入併產生一個新的CD-ROM驅動器符號。一旦取下外置光碟機,驅動程序馬上取消相應的CD-ROM驅動器符號並自動卸載。安裝使用外置光碟機過程中,以下一些情況需特別注意:★在Windows98下驅動程序的安裝過程中,選擇設備驅動程序時,需正確選擇“DataStorTechnology:DataStorTechnologyParallelBusEnumerator”;★在Windows98下使用外置光碟機時,總是先打開外置光碟機電源,再用數據線連接電腦的并行口。如果沒打開外置光碟機電源就連接,Windows98將檢測不到外置光碟機的連接,驅動程序不會自動載入,外置光碟機不能使用,此時即使再打開電源也沒有用處。必須拔下數據線,打開外置光碟機電源,重新再用數據線連接電腦的并行口;★Windows98下使用外置光碟機時,總是先拔下數據線,再關閉外置光碟機電源,否則極有可能引起電腦死機。因為先關閉外置光碟機電源再拔下數據線,Windows98將檢測不到外置光碟機的脫開,不會取消相應的CD-ROM驅動器符號並卸載外置光碟機的驅動程序,從而造成系統混亂。★如果在Windows98下,外置光碟機的驅動程序造成了設備衝突而不能解決時,外置光碟機將不能使用,此時的補救辦法是將外置光碟機在DOS下的驅動程序加到Windows98的“Config.sys”(Devicehigh=C:\Commuter\Patapicd.sys)和“Autoexec.bat”(C:\Windos\Command\Mscdex.exe)中,連好外置光碟機后重新啟動即可使用,不過外置光碟機的即插即用功能也就失效了,使用時,必須在電腦啟動前正確連好外置光碟機。★外置光碟機的數據傳輸率為最高1.25MB(并行口為EPP模式)或最高250KB(并行口為標準模式),故應在CMOS中將并行口設成EPP模式。

故障維修


故障現象:當光碟機出現問題時,一般表現為光碟機的指示燈不停地閃爍、不能讀盤或讀盤性能下降;光碟機盤符消失。光碟機讀盤時藍屏死機或顯示“無法訪問光碟,設備尚未準備好”等提示框等。
1.光碟機連接不當造成
光碟機安裝后,開機自檢,如不能檢測到光碟機,則要認真檢查光碟機排線的連接是否正確、牢靠,光碟機的供電線是否插好。如果自檢到光碟機這一項時出現畫面停止,則要看看光碟機(主、從)跳線是否無誤。提醒:光碟機盡量不要和硬碟連在同一條數據線上。
2.內部接觸問題
如果出現光碟機卡住無法彈出的情況,可能就是光碟機內部配件之間的接觸出現問題,大家可以嘗試如下的方法解決:將光碟機從機箱卸下並使用十字螺絲刀拆開,通過緊急彈出孔彈出光碟機托盤,這樣你就可以卸掉光碟機的上蓋和前蓋。卸下上蓋後會看見光碟機的機芯,在托盤的左邊或者右邊會有一條末端連著托盤馬達的皮帶。你可以檢查此皮帶是否乾淨,是否有錯位,同時也可以給此皮帶和連接馬達的末端上油。另外光碟機的托盤兩邊會有一排鋸齒,這個鋸齒是控制托盤彈出和縮回的。請你給此鋸齒上油,並看看它有沒有錯位之類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請將多餘的油擦去,然後將光碟機重新安裝好,最後再開機試試看。提醒:不過由於這種維修比較專業,建議大家最好找專業人士修理。
3.CMOS設置的問題
如果開機自檢到光碟機這一項時出現停止或死機的話,有可能是CMOS設置中的光碟機的工作模式設置有誤所致。一般來說,只要將所有用到的IDE介面設置為“AUTO”,就可以正確地識別光碟機工作模式了。對於一些早期或者主板或者個別現象則需要進行設置。
4.驅動的問題
在Windows系統中,當主板驅動因病毒或誤操作而引起丟失時,會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統正確識別,從而引起光碟機故障,這時我們只要重新安裝主板驅動就可以了。另外,當一個光碟機出現驅動重複或多次安裝等誤操作時會使Windows識別出多個光碟機,這會在Windows啟動時發生藍屏現象。我們只要進入Windows安全模式(點選“我的電腦→屬性→CD-ROM”)刪除多出的光碟機就解決了。
5.光碟機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碟機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將光碟機的DMA介面關閉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現象。完成設置后,按下“確定”按鈕,重新啟動電腦即可。DMA介面光碟機與主板不兼容時,也應關閉DMA。如果你真想發揮一下光碟機DMA所帶來的性能的話,建議升級主板的BIOS或光碟機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碟機使用久后,會出現讀盤不穩定的現象,我們可以試著關閉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穩定性。
6.虛擬光碟機發生衝突
我們在安裝光碟機的同時,一般會裝個虛擬光碟機使用。但安裝虛擬光碟機后,有時會發現原來的物理光碟機“丟失”了,這是由於硬體配置文件設置的可用盤符太少了。解決方法:用Windows自帶的記事本程序打開C盤根目錄下的“Config.sys”文件,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啟后即可解決問題。在安裝雙光碟機的情況下安裝低版本的“虛擬光碟”后,個別情況會表現為有一個或兩個物理光碟機“丟失”!建議:換個高版本的或其它虛擬光碟機程序。
光碟機展示圖
光碟機展示圖
7.激光頭老化造成
排除了灰塵造成的原因,如果光碟機還不能讀盤很可能是“激光頭”老化了,這時就要調整光碟機激光頭附近的電位調節器,加大電阻改變電流的強度使發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激光的亮度,從而提高光碟機的讀盤能力。提醒:大家用小螺絲刀順時針調節(順時針加大功率、逆時針減小功率),以5度為步進進行調整,邊調邊試直到滿意為止。切記不可調節過度,否則可能出現激光頭功率過大而燒毀的情況。

常見故障


光碟機是電腦硬體中使用壽命最短的配件之一。其實很多報廢的光碟機仍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只要略微維修一下就可以了。這往往不需要具有什麼高深的無線電專業知識,也不需要使用什麼太複雜的維修工具及材料。你只要細心觀察故障現象並參照執行下面的一些排除方法,相信你的老光碟機還是能恢複復昔日“風采的樣子的樣子。
常見故障一
光碟機工作時硬碟燈始終閃爍,這是一種假象,實際上並非如此。硬碟燈閃爍是因為光碟機與硬碟同接在一個IDE介面上,光碟工作時也控制了硬碟燈的結果。可將光碟機單元獨接在一個IDE介面上。
常見故障二
在Windows環境下對CD-ROM進行操作時顯示“32位磁碟訪問失敗”,然後死機,很顯然,Windows的32位磁碟存取對CD-ROM有一定的影響。CD-ROM大部分接在硬碟的IDE介面上,不支持Windows的32位磁碟存取功能,使Windows產生了內部錯誤而死機。進入Windows后,在“主群組”中雙擊“控制面板”,進入“386增強模式”設置,單擊“虛擬內存”按鈕后再單擊“更改”,把左下角的“32位磁碟訪問”核實框關閉,在確認后,再重啟動Windows,在Windows中再訪問CD-ROM進就不會出錯誤。
常見故障三
光碟機無法正常讀盤,屏幕上顯示:“驅動器X上沒有磁碟,插入磁碟再試”,或"CDR101:NOTREADYREADINGDRIVEXABORT.RETRY.FALL?"偶爾進出盒幾次也都讀盤,但不久又不讀盤。在此情況下,應先檢測病毒,用殺毒軟體進行對整機進行查殺毒,如果沒有發現病毒可用文件編輯軟體打開C盤根目錄下的CONFIG.SYS”文件,查看其中是否又掛上光碟機動程序及驅動程序是否被破壞,並進行處理,還可用文本編輯軟體查看"AUIOEXEC.BAT"文件中是否有"MSCDEX.EXE/D:MSCDOOO/M:20/V".若以上兩步未發現問題,可拆卸光碟機維修。
常見故障四
光碟機使用時出現讀寫錯誤或無盤提示,這種現象大部分是在換盤時還沒有就位就對光碟機進行操作所引起的故障。對光碟機的所有的操作都必需要等光碟指示燈顯示為就好位時才可進行操作。在播放影碟時也應將時間調到零時再換盤,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上述錯誤。
常見故障五
在播放電影VCD時出現畫面停頓或破碎現象,檢查一下AUTOEXEC.BAT文件中的“SMARTDRV”是否放在MSCDEX.EXE之後。若是,則應將SMARTDRV語句放到MSCDEX.EXE之前;不使用光碟機的高速黨組地衝程序,改為SMARTDRV.EXE/U;故障即可排除。
常見故障六
光碟機在讀數據時,有時讀不出,並且讀盤的時間變長,光碟機讀盤不出的硬體故障主要集中在激光頭組件上,且可分為二種情況:一種是使用太久造成激光管老化;另一種是光電管表面太臟或激光管透鏡太臟及位移變形。所以在對激光管功率進行調整時,還需對光電管和激光管透鏡進行清洗。光電管及聚焦透鏡的清洗方法是:拔掉連接激光頭組件的一組扁平電纜,記住方向,拆開激光頭組件。這時能看到護套罩著激光頭聚焦透鏡,去掉護套後會發現聚焦透鏡由四根細銅絲連接到聚焦、尋跡線圈上,光電管組件安裝在透鏡正下方的小孔中。用細鐵絲包上棉花沾少量蒸餾水擦拭(不可用酒精擦拭光電管和聚焦透鏡表面),並看看透鏡是否水平懸空正對激光管,否則須適當調整。至此,清洗工作完畢。調整激光頭功率。在激光頭組件的側面有1個像十字螺釘的小電位器。用色筆記下其初始位置,一般先順時針旋轉5°~10°,裝機試機不行再逆時針旋轉5°~10°,直到能順利讀盤。注意切不可旋轉太多,以免功率太大而燒毀光電管。
常見故障七
開機檢測不到光碟機或者檢測失敗,這有可能是由於光碟機數據線接頭鬆動、硬碟數據線損毀或光碟機跳線設置錯誤引起的,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檢查光碟機的數據線接頭是否鬆動,如果發現沒有插好,就將其重新插好、插緊。如果這樣仍然不能解決故障,那麼我們可以找來一根新的數據線換上試試。這時候如果故障依然存在的話,我們就需要檢查一下光碟的跳線設置了,如果有錯誤,將其更改即可。

光碟機維護


即便光碟機質量再好,技術再新,優化軟體多強,也逃不過老化的厄運。我們能坐以待斃嗎?當然不能。防範最重要,我們平時要養成一些好習慣,有不少人認為這些習慣都是小事,不值得費盡心思去做。實質上,我以前對老一輩玩家的告誡也不當回事,他們說什麼我也不會信,可是現在懂了一點,發現他們講得真是有道理。總之,希望大家看完保養維護后,能自覺地做下去,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1、擁有一個乾淨的工作環境:光碟機的激光頭如果髒了,會導致讀盤不暢,盤狂轉等現象。激光頭的壽命是有限的,但是主要是灰塵等雜物的侵擾降低了使用壽命。而且灰塵可以導致內部的各種問題,只要你能想出來的故障,基本上灰塵都可以做到。徹底消滅灰塵是不可能的,不過建議大家使用空氣清新機進行過濾,或者乾脆端盆涼水放在機箱附近也是個好辦法。
2、減少讀盤時間:上面已經提到過,激光頭會老化。如果你用的頻率越高,當然老化的就快啦!這就需要我們勤動手,把光碟機裡面的光碟拿出來,讓光碟機保持空閑狀態。這樣久而久之,光碟機的壽命會大大延長了。如果是光碟版遊戲等,需要光碟才能運作的軟體,我們最好使用虛擬光碟機軟體。(不對虛擬光碟機軟體做介紹了),壽命大大的提高了。
3、使用質量較好的光碟:光碟機每天都要讀取光碟上的大量內容,光碟的質量完全影響到了光碟機的整體性能。光碟的清潔和盤面的完整,是一項比任何優化措施更重要的防範措施。光碟高速旋轉,如果盤面特別臟,那些灰塵由於離心力都落到了激光頭上了;而且盤面的划痕,會讓光碟機很久才讀出來,實質上讀取的時候是在加大激光功率,這麼做對壽命的影響很大。但是很少有人買Z版光碟,都喜歡D版(價格便宜量又足,我一直用它……)危害就不多說了,總之,正版軟體還是要支持的。
光碟機的維護也就這三種了,其他的當然也有。

刻錄技術


隨著發展刻錄機的刻錄速度越來越快,刻錄機對緩存容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受成本的限制緩存容量的增加幅度遠遠跟不上刻錄速度的發展。大家知道,在刻錄一盤空白的碟片的時候,不管以何種方式或格式刻錄數據,刻錄機都會預先讀入數據到緩存(Buffer)中,當刻錄機的緩存存滿的時候,刻錄機就會開始執行刻錄數據的動作,緩存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供給刻錄機才能保證刻錄的順利完成。但是數據傳輸給刻錄機緩存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容易造成輸入的速度跟不上刻錄機的寫入速度,如果緩存中數據被耗盡,此時就會發生Buffer UnderRun(緩存欠載)錯誤,這樣就會刻錄失敗,碟片報廢。為了避免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光儲廠商相繼開發了一些防刻死技術,以期望在數據短時間斷流的狀況下,把刻錄的影響降到最低。
防刻死技術都是在激光頭定位精度和Fireware軟體上作了改進,當發生數據傳輸斷流時,刻錄機會自動記錄下斷點,並停止刻錄動作,當緩存內數據符合要求時,再自動尋找到斷點繼續刻錄。這樣就避免了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但防刻死技術也有它自己固有的缺點,首先使用防刻死技術會浪費時間和光碟的空間,在使用防刻死技術的時候,光頭要從寫狀態變成讀狀態,而且要記錄下斷點,然後等待緩存中的數據滿了再從斷點處寫入,一般來說,每使用一次防刻死技術需要大約30秒鐘的時間。同時對於一些光頭精度不高的刻錄機來說,可能因為斷點定位不準確而導致下次光碟機讀取不暢。有些防刻死技術還會出現使刻錄得CD產生爆音等副作用。雖然有如上瑕疵,防刻死技術仍舊是降低刻壞盤幾率的最佳方法之一。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技術叫做光雕刻錄技術。其實光雕刻錄和上邊的刻錄技術並不是一個意思,光雕技術是惠普與威寶公司共同開發的一項允許用戶在光碟背面刻寫個性化圖案的技術,需要刻錄機和光碟同時支持。光雕技術用激光雕刻塗在光碟上的一層特殊材料,使其顏色發生變化,從而實現雕刻的效果。物理結構上光雕刻錄機比一般的DVD刻錄機產品多了一個光頭,專門用來定位的“光學定位器”,用來保證雕刻圖案時的準確定位。通常支持光雕的光碟比普通光碟略貴一點。
Burn-Proof
Burn-Proof是 Buffer Under Run-Proof的縮寫,意思就是緩存欠載保護。該技術由日本Sanyo(三洋)公司開發,也是最早投入商業應用並獲得成功的緩存欠載保護技術之一。
Burn-Proof技術是在刻錄機內部增加了一組特製的晶元,三洋公司為UltraSCSI介面和IDE介面的刻錄機分別開發了相應的控制晶元LC898023和LC898093KM。在刻錄開始后,該晶元組會持續監控刻錄機緩存的狀態,當緩存內的數據發生短缺,且數據量小於所設定的存量底限時,該晶元就會暫停刻錄機的刻錄動作。直到緩存中的數據充滿后,先對比刻錄的數據與緩存中的數據,在將每一筆數據同步后,會搜尋上一個成功刻錄的磁軌位置,搜尋到磁軌位置后便計算和同步,同時準確定位下一個寫入磁區的位置,從而接上暫停前的情況繼續刻錄。
雖說防刻死技術可以搜索到刻錄停止的位置,但要做到後續刻錄與停止前刻錄數據無縫隙的連接那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只能把二者之間的間歇控制在一個不影響數據讀取的範圍內。在桔皮書規範中規定,CD刻錄中數據之間的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而中間的細小間隔通過ECC校驗碼來修正。Burn-Proof技術能保證從其停止位置到後續刻錄之間的間隔不超過40微米,完全符合桔皮書標準,不會造成刻錄產品的讀取困難問題,還有效避免的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
Just Link
Just Link是由理光(Ricoh)公司開發的,也是通過內加控制晶元的方法使刻錄機具有防刻死功能,是理光為了對抗三洋的Burn-Proof而開發的。
JustLink的原理是:在燒錄時,監視緩存中已存取的數據量,當緩存中的數據量降低到易發生緩存欠載的水準時,停止寫入的動作並保持當時的狀態,同時繼續存取數據於緩存之中。待存儲到一定量后,在停止的位置后再度開始寫入,如此重複直至燒錄完結,工作原理和Burn-Proof基本一致,但是間隙控制精度要高得多,可以控制在2μm以內,這對光碟的影響已不太容易察覺到了;Just Link還提供了控制使用次數的支持,可由自己來決定使用與否或使用次數。
JustLink技術與Burn-Proof技術相比有三個較大的不同。一個是BURN-Proof是在出現緩存欠載后才暫停刻錄,直到緩存內數據被充滿才恢復刻錄;而JustLink則是一直監視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減少到一定值(不是到零)時就會暫停刻錄。第二當恢復刻錄時,ustLink允許當緩存內的數據達到一定量就可以重新開始刻錄;而BURN-Proof技術則要等到緩存被注滿數據后才繼續進行刻錄。第三就是JustLink技術最大優點,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非常小。在12倍速刻錄時只有2微米的間隙,而在12倍速下BURN-Proof技術產生的間隙有40微米。而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隨著刻錄速度的增加也會增大,這樣在刻錄速度增大時,BURN-Proof技術生成的間隙就比較大了。
Seamless Link
Seamless Link技術由菲利浦(Philips)公司所開發,該技術是以理光的Just Link技術為基礎。推出的時間較前兩種晚,因此在程序控制和技術完善程度都要高於前兩種技術。
SeamlessLink的原理是:在進行燒錄的同時,隨時監控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下降到一定比例時,關閉激光刻錄頭,同時記錄確切的中斷點(ExactlyRecEndPoint),並使激光刻錄頭保持在暫停時的狀態。當緩存中的數據量上升后,激光刻錄頭根據剛才記下的中斷點數據搜尋到中斷點后重新開始燒錄工作,直至燒錄進程完畢。
SeamlessLink技術除了具備JustLink技術的優點以外,還可以在刻錄過程中實時顯示緩存中的數據量。此外,由於BURN-Proof和JustLink技術需要額外的控制晶元才能實現防止緩存欠載的功能,不但增加了刻錄機的生產成本,而且需要刻錄軟體必須改進和支持。而SeamlessLink技術的實現不需要額外的控制晶元,其指令被集成在刻錄機的FirmWare(固件)上,因此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對刻錄軟體沒有提出額外的要求,提高了採用該技術的刻錄機的適用性
Exaclink
是目前較新的防刻死技術,由美國Oak Technology公司研製開發。Exaclink技術所形成的"空隙"不超過1微米,再配合8M的超大容量緩存,其優秀的表現可見一斑!當前代表的產品有LG系列刻錄機。
SAFEBURN
Yamaha公司採用了SafeBurn技術的刻錄機,還輔之以8MB的大容量緩存和刻錄速度控制功能,以將刻錄的穩定性提升得更高。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緩存欠載應付措施都在緩存中直接進行,無需外界干預。即使刻錄中欠載保護啟動,恢復正常刻錄時也不會產生接縫。這是首個無空白區域的鏈接技術。目前這種技術只應用在雅馬哈刻錄機上。通常雅馬哈的刻錄機價格比較貴,主要面向高端用戶。
SMART Clone
SMART Clone包括了BURNProof防刻死技術和一項與JustSpeed類似的技術,可以通過檢測碟片質量來決定刻盤時的電機轉速和激光頭功率的大小。通過檢測使用的碟片,並與刻錄機上Firmware裡面的資料庫進行對照,找出這張碟片所支持的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進行刻錄;如果在資料庫上並沒有列出碟片的資料,刻錄機將採用一個默認的方法,記錄下這種碟片的特徵以及環境參數,通過這些測試得出一個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對激光頭的功率進行調整,刻錄碟片,避免因碟片質量和激光功率過大而導致燒錄失敗。
如果你使用的碟片質量很差,刻錄機將對質量較好的區域採用一個較快的速度,而在質量不好的區域將降速刻錄,最終順利完成刻錄工作。Smart-Clone技術的實用性很強,當我們在拷貝CD音軌的時候,通常從光碟機提取音軌數據的速度快於將音軌數據寫入磁碟的速度,Smart-Clone可以將讀寫速度調節一致,使之均衡,增加光碟機的讀盤穩定性。以避免因碟片質量和激光頭功率過大導致的燒盤問題,雙重保障刻錄成功率。就SMART-Clone技術特點而言,它已經不僅僅單純是解決緩存欠載的技術,它還融入了其它優化刻錄技術。
Power Burn
PowerBurn技術由Sony公司開發,工作原理和SANYO(三洋)的Burn-Proof基本相同。同其它防刻死技術一樣,它也能及時控制及準確地連接數據刻錄的中斷及恢復點,並且其還能通過為記憶媒體設定最佳的刻錄條件,自動調整主機傳送數據的延誤,以避免將數據寫入時發生緩存欠載錯誤。Power-Burn除了能自動為刻錄機選擇最佳的刻錄條件(如刻錄速度)之外,還會通過查找存儲於Firmware內的光碟資料數據,如建議的刻錄速度及光碟刻錄面的條件等,對光碟的性能進行分析,進而做出最佳的刻錄行為。工作原理與Burn Proof基本相同,二者在間隙控制方面也相差無幾,PowerBurn也是在40微米左右。
華碩CD-ROM
WriteProof
WriteProof是Teac公司推出的一種技術。該技術的特點是:在刻錄過程中,檢索模塊不停地檢查緩存中的數據量,當少於10%的時候掛起刻錄,但檢查工作並未停止,直到緩存中的數據量恢復至10%時繼續刻錄;反之,則繼續掛起。由於緩存中的數據量是不停被檢查的,因此提高了刻錄的成功率。當然,這樣付出的代價是對CPU資源的佔用率加大
SuperLink技術
SuperLink防刻錄死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刻錄保護技術。其工作原理是在刻錄時監測內置緩存的數據量,當緩存數據為空時,晶元控制刻錄光頭停止工作,等待緩存載滿數據后,會自動搜索刻錄終止點,以不大於10微米的點距進行繼續刻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刻錄CD光碟播放時暴音的出現。根據刻錄機的規定,磁區間的最大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SuperLink技術達到的10微米間距已經遠低於這項標準。
SuperLink技術基於硬體實現,無須軟體支持兼容性更高,在WINXP這種內置刻錄功能的操作系統中刻錄CD-R/RW可以像使用軟盤一樣方便並且很安全。同時可以保證在完美刻錄的同時可以進行上網、聽音樂等任務,減少了等待的時間。

分類


光碟機是台式機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台式機諸多配件成為成為經成標準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CD-ROM光碟機:又稱為緻密盤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只讀的光存儲介質。它是利用原本用於音頻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發展起來的。DVD光碟機:是一種可以讀取DVD碟片的光碟機,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於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光碟機正面圖
光碟機正面圖
COMBO光碟機:“康寶”光碟機是人們對COMBO光碟機的俗稱。而COMBO光碟機是一種集合了CD刻錄、CD-ROM和DVD-ROM為一體的多功能光存儲產品。而藍光combo光碟機指的是能讀取藍光光碟,並且能刻錄dvd的光碟機藍光光碟機:藍光光碟機,即能讀取藍光光碟的光碟機,向下兼容DVD、VCD、CD等格式。刻錄光碟機: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錄機以及藍光刻錄機等,其中DVD刻錄機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覆擦寫)和DVD-RAM。刻錄機的外觀和普通光碟機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標識著寫入、複寫和讀取三種速度。

選購


光碟機的選購為了適應需要,現在主流遊戲均以CD-ROM作為儲存介質,不僅可以方便地移動和保存,而且還包含大量精美的動畫及CD音樂等。但在光碟機的實際應用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無法讀盤、識盤困難、讀取速度慢等。對於老用戶,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自己動手修理:清晰磁頭,或調大激光頭功率等。而對於新裝機或升級光碟機的朋友,選擇一款優質的CD-ROM是絕對必要的。為此,你確實需要費點心思,才能挑選到貨真價實的光碟機。1.讀盤速度
提到讀盤速度問題,大家都希望CD-ROM能在很短時間內大量傳輸數據,這對於現代應用軟體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應用中,它們速度上的主觀差別並不是很大。光碟機的速度指的是最快速度,而這個數值是光碟機在讀取碟片最外圈數據才有可能達到的,而讀內圈數據的速度會遠遠低於這個標稱值。此外,緩衝區大小、定址能力同樣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市場上一些讀盤能力較差的光碟機在讀取質量差的碟片時,為了確保讀盤質量,會自動降低讀盤速度。因此,想要達到包裝上所標稱的速度是非常困難的。此外,CD-ROM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使用率遠遠低於硬碟,筆者認為恐怕沒有人會將WIN98安裝在光碟上運行。所以,我們對於光碟機速度的要求也不必很苛刻,購買40X或44X的光碟機完全能夠滿足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需要。由此看來,在選購光碟機時,無須追求當時最高倍速的產品。(速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大型遊戲或大型軟體的運行上。)對於光碟機而言,聽CD、看VCD使用8X光碟機已經綽綽有餘;玩遊戲使用24X光碟機便可以應付自如。
2.容錯能力
如果光碟機的速度很快,但容錯能力很差,質量差的碟片在讀取時便很困難,那標稱的速度也就形同虛設,因為這種光碟機在讀劣質碟片時的速度基本上只有16X~24X的水平。而容錯性很好的光碟機,不但在讀取劣質碟片時一點都不會打磕巴,而且速度也不受任何影響。由於光碟是移動存儲設備,並且碟片的表面沒有任何保護,因此難免會出現划傷或沾染上雜物的情況,這些小毛病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光碟機的讀盤能力,廠商絞盡腦汁,各出奇招。其中,"人工智慧糾錯(AIEC)"是比較成功的一項技術。AIEC對萬張以上存在各種毛病的碟片都進行了研究,"記錄"下問題並開發出相應的對策,並保存在光碟機的晶元中。當光碟機讀取有問題的碟片時,如果情況與記錄吻合,便採用事先計算好的方法進行糾錯。AIEC在光碟機容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是日本健伍公司,目前國內中科代理的"大白鯊"44X及以上產品也包含了這種技術(AIEC)。此外,一些光碟機為了提高容錯能力,還相應地加大了激光頭的功率。當光頭功率增大后,讀盤能力確實有了一定提高,但長時間"超頻"使用會導致光頭老化,嚴重縮短光碟機的壽命。一些光碟機在使用僅三個月後就出現了讀盤能力下降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光頭老化的結果。這種方法是極不可取的。那麼,應如何判斷你購買的光碟機已被"超頻"了呢?在購買的時候,你可以讓光碟機讀一張質量較差的碟片,如果在碟片退出后表面溫度很高,就證明有可能已經被"超頻"。當然這也很可能是其它原因所致。因而此方法僅供參考。
3.機械問題
由於速度的提升,光碟機的發熱量確實增加了不少,傳統的塑料機心由於耐熱能力較差,長時間使用會發生變形,讀盤不順利等現象。而光碟機的散熱無法通過散熱片來解決,因此,高發熱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些廠家已經使用全鋼機心來製造光碟機。雖然使用全鋼機心的光碟機成本較普通光碟機要高,但壽命顯著提高,從長期使用的角度來看,多花一二十元買個全鋼機心是很值的。目前採用全鋼機心的光碟機有"大白鯊44X","美達36X"等。最後是光碟機的噪音問題。隨著主軸馬達速度的提高,光碟機在全速讀盤時噪音很大,聽起來很不舒服。為此,一些廠家採用了雙油壓動態避震系統來加以解決,確實效果顯著。如果你對噪音比較敏感,在購買光碟機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一點。
4.品牌
在很多人眼裡,品牌似乎標誌著一個產品的質量好壞,在市場上Acer、華碩、源興、飛利浦、索尼等都屬知名品牌。這些名牌產品的質量一般都有保障。但由於CD-ROM結構大致相同,從而使得假冒產品從很多渠道進入了零售市場。尤其是飛利浦系列光碟機,現在市場上一些使用飛利浦機芯或飛利浦激光頭的光碟機都標榜是飛利浦產品,用戶在選擇時難辨真偽。此外,還有很多水貨充斥著市場,同一廠家的產品,由於針對銷往國內、外產品的讀盤能力處理上的不同,從非正常渠道進來的水貨產品的讀盤能力很可能要大打折扣。
5.售後服務
售後服務無非就是質量保證期長短的問題,現在光碟機產品保修期按不同品牌有三個月到一年不等,保修期的長短在一定程度體現了廠家對自身產品的信心。比如:華碩的光碟機,就提供了三個月包換,一年保修的承諾,讓用戶使用起來很放心。一些沒有正經包裝的散裝光碟機或者水貨質量上都存在著潛在的問題。建議你不要購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雜牌光碟機也聲稱保修一年,而時間一長代理商可能就銷聲匿跡了,使購買時的所謂保修承諾也隨風逝去。
6.其它
選購光碟機時,還要特別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光碟機後部是否支持2針的SPDIF數字輸出,通常我們連接CD音頻信號使用的是光碟機後部的4針模擬輸出,而部分高倍速光碟機附帶的2針SPDIF介面並沒有使用。如果用戶購買了含有SPDIF輸入的音效卡,就會用到光碟機2針SPDIF數字輸出。此外,緩存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光碟機傳輸的特性,一般光碟機的緩存都不應小於128KB,而且是越大越好。
刻錄技術隨著發展刻錄機的刻錄速度越來越快,刻錄機對緩存容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受成本的限制緩存容量的增加幅度遠遠跟不上刻錄速度的發展。大家知道,在刻錄一盤空白的碟片的時候,不管以何種方式或格式刻錄數據,刻錄機都會預先讀入數據到緩存(Buffer)中,當刻錄機的緩存存滿的時候,刻錄機就會開始執行刻錄數據的動作,緩存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供給刻錄機才能保證刻錄的順利完成。但是數據傳輸給刻錄機緩存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容易造成輸入的速度跟不上刻錄機的寫入速度,如果緩存中數據被耗盡,此時就會發生Buffer UnderRun(緩存欠載)錯誤,這樣就會刻錄失敗,碟片報廢。為了避免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光儲廠商相繼開發了一些防刻死技術,以期望在數據短時間斷流的狀況下,把刻錄的影響降到最低。防刻死技術都是在激光頭定位精度和Fireware軟體上作了改進,當發生數據傳輸斷流時,刻錄機會自動記錄下斷點,並停止刻錄動作,當緩存內數據符合要求時,再自動尋找到斷點繼續刻錄。這樣就避免了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但防刻死技術也有它自己固有的缺點,首先使用防刻死技術會浪費時間和光碟的空間,在使用防刻死技術的時候,光頭要從寫狀態變成讀狀態,而且要記錄下斷點,然後等待緩存中的數據滿了再從斷點處寫入,一般來說,每使用一次防刻死技術需要大約30秒鐘的時間。同時對於一些光頭精度不高的刻錄機來說,可能因為斷點定位不準確而導致下次光碟機讀取不暢。有些防刻死技術還會出現使刻錄的CD產生爆音等副作用。雖然有如上瑕疵,防刻死技術仍舊是降低刻壞盤幾率的最佳方法之一。各廠商開發的防刻死技術各不相同,主要採用的有一下幾種:Burn-ProofJust LinkSeamless LinkPower-BurnExaclinkSAFEBURNSMART CloneWriteProofSuperLink此外還有一種常見技術叫做光雕刻錄技術。其實光雕刻錄和上邊的刻錄技術並不是一個意思,光雕技術是惠普與威寶公司共同開發的一項允許用戶在光碟背面刻寫個性化圖案的技術,需要刻錄機和光碟同時支持。光雕技術用激光雕刻塗在光碟上的一層特殊材料,使其顏色發生變化,從而實現雕刻的效果。物理結構上光雕刻錄機比一般的DVD刻錄機產品多了一個光頭,專門用來定位的“光學定位器”,用來保證雕刻圖案時的準確定位。通常支持光雕的光碟比普通光碟略貴一點。Burn-ProofBurn-Proof是 Buffer Under Run-Proof的縮寫,意思就是緩存欠載保護。該技術由日本Sanyo(三洋)公司開發,也是最早投入商業應用並獲得成功的緩存欠載保護技術之一。Burn-Proof技術是在刻錄機內部增加了一組特製的晶元,三洋公司為UltraSCSI介面和IDE介面的刻錄機分別開發了相應的控制晶元LC898023和LC898093KM。在刻錄開始后,該晶元組會持續監控刻錄機緩存的狀態,當緩存內的數據發生短缺,且數據量小於所設定的存量底限時,該晶元就會暫停刻錄機的刻錄動作。直到緩存中的數據充滿后,先對比刻錄的數據與緩存中的數據,在將每一筆數據同步后,會搜尋上一個成功刻錄的磁軌位置,搜尋到磁軌位置后便計算和同步,同時準確定位下一個寫入磁區的位置,從而接上暫停前的情況繼續刻錄。雖說防刻死技術可以搜索到刻錄停止的位置,但要做到後續刻錄與停止前刻錄數據無縫隙的連接那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只能把二者之間的間歇控制在一個不影響數據讀取的範圍內。在桔皮書規範中規定,CD刻錄中數據之間的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而中間的細小間隔通過ECC校驗碼來修正。Burn-Proof技術能保證從其停止位置到後續刻錄之間的間隔不超過40微米,完全符合桔皮書標準,不會造成刻錄產品的讀取困難問題,還有效避免的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Just LinkJust Link是由理光(Ricoh)公司開發的,也是通過內加控制晶元的方法使刻錄機具有防刻死功能,是理光為了對抗三洋的Burn-Proof而開發的。JustLink的原理是:在燒錄時,監視緩存中已存取的數據量,當緩存中的數據量降低到易發生緩存欠載的水準時,停止寫入的動作並保持當時的狀態,同時繼續存取數據於緩存之中。待存儲到一定量后,在停止的位置后再度開始寫入,如此重複直至燒錄完結,工作原理和Burn-Proof基本一致,但是間隙控制精度要高得多,可以控制在2μm以內,這對光碟的影響已不太容易察覺到了;Just Link還提供了控制使用次數的支持,可由自己來決定使用與否或使用次數。JustLink技術與Burn-Proof技術相比有三個較大的不同。一個是BURN-Proof是在出現緩存欠載后才暫停刻錄,直到緩存內數據被充滿才恢復刻錄;而JustLink則是一直監視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減少到一定值(不是到零)時就會暫停刻錄。第二當恢復刻錄時,ustLink允許當緩存內的數據達到一定量就可以重新開始刻錄;而BURN-Proof技術則要等到緩存被注滿數據后才繼續進行刻錄。第三就是JustLink技術最大優點,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非常小。在12倍速刻錄時只有2微米的間隙,而在12倍速下BURN-Proof技術產生的間隙有40微米。而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隨著刻錄速度的增加也會增大,這樣在刻錄速度增大時,BURN-Proof技術生成的間隙就比較大了。Seamless LinkSeamless Link技術由菲利浦(Philips)公司所開發,該技術是以理光的Just Link技術為基礎。推出的時間較前兩種晚,因此在程序控制和技術完善程度都要高於前兩種技術。SeamlessLink的原理是:在進行燒錄的同時,隨時監控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下降到一定比例時,關閉激光刻錄頭,同時記錄確切的中斷點(ExactlyRecEndPoint),並使激光刻錄頭保持在暫停時的狀態。當緩存中的數據量上升后,激光刻錄頭根據剛才記下的中斷點數據搜尋到中斷點后重新開始燒錄工作,直至燒錄進程完畢。
光碟機產品圖片
光碟機產品圖片
SeamlessLink技術除了具備JustLink技術的優點以外,還可以在刻錄過程中實時顯示緩存中的數據量。此外,由於BURN-Proof和JustLink技術需要額外的控制晶元才能實現防止緩存欠載的功能,不但增加了刻錄機的生產成本,而且需要刻錄軟體必須改進和支持。而SeamlessLink技術的實現不需要額外的控制晶元,其指令被集成在刻錄機的FirmWare(固件)上,因此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對刻錄軟體沒有提出額外的要求,提高了採用該技術的刻錄機的適用性Exaclink是目前較新的防刻死技術,由美國Oak Technology公司研製開發。Exaclink技術所形成的"空隙"不超過1微米,再配合8M的超大容量緩存,其優秀的表現可見一斑!當前代表的產品有LG系列刻錄機。SAFEBURNYamaha公司採用了SafeBurn技術的刻錄機,還輔之以8MB的大容量緩存和刻錄速度控制功能,以將刻錄的穩定性提升得更高。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緩存欠載應付措施都在緩存中直接進行,無需外界干預。即使刻錄中欠載保護啟動,恢復正常刻錄時也不會產生接縫。這是首個無空白區域的鏈接技術。目前這種技術只應用在雅馬哈刻錄機上。通常雅馬哈的刻錄機價格比較貴,主要面向高端用戶。SMART CloneSMART Clone包括了BURNProof防刻死技術和一項與JustSpeed類似的技術,可以通過檢測碟片質量來決定刻盤時的電機轉速和激光頭功率的大小。通過檢測使用的碟片,並與刻錄機上Firmware裡面的資料庫進行對照,找出這張碟片所支持的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進行刻錄;如果在資料庫上並沒有列出碟片的資料,刻錄機將採用一個默認的方法,記錄下這種碟片的特徵以及環境參數,通過這些測試得出一個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對激光頭的功率進行調整,刻錄碟片,避免因碟片質量和激光功率過大而導致燒錄失敗。如果你使用的碟片質量很差,即將錄即將將對質量較好的區域採用一個較快的速度,而在質量不好的區域將降速刻錄,最終順利完成刻錄工作。Smart-Clone技術的實用性很強,當我們在拷貝CD音軌的時候,通常從光碟機提取音軌數據的速度快於將音軌數據寫入磁碟的速度,Smart-Clone可以將讀寫速度調節一致,使之均衡,增加光碟機的讀盤穩定性。以避免因碟片質量和激光頭功率過大導致的燒盤問題,雙重保障刻錄成功率。就SMART-Clone技術特點而言,它已經不僅僅單純是解決緩存欠載的技術,它還融入了其它優化刻錄技術。Power BurnPowerBurn技術由Sony公司開發,工作原理和SANYO(三洋)的Burn-Proof基本相同。同其它防刻死技術一樣,它也能及時控制及準確地連接數據刻錄的中斷及恢復點,並且其還能通過為記憶媒體設定最佳的刻錄條件,自動調整主機傳送數據的延誤,以避免將數據寫入時發生緩存欠載錯誤。Power-Burn除了能自動為刻錄機選擇最佳的刻錄條件(如刻錄速度)之外,還會通過查找存儲於Firmware內的光碟資料數據,如建議的刻錄速度及光碟刻錄面的條件等,對光碟的性能進行分析,進而做出最佳的刻錄行為。工作原理與Burn Proof基本相同,二者在間隙控制方面也相差無幾,PowerBurn也是在40微米左右。WriteProofWriteProof是Teac公司推出的一種技術。該技術的特點是:在刻錄過程中,檢索模塊不停地檢查緩存中的數據量,當少於10%的時候掛起刻錄,但檢查工作並未停止,直到緩存中的數據量恢復至10%時繼續刻錄;反之,則繼續掛起。由於緩存中的數據量是不停被檢查的,因此提高了刻錄的成功率。當然,這樣付出的代價是對CPU資源的佔用率加大SuperLink技術SuperLink防刻錄死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刻錄保護技術。其工作原理是在刻錄時監測內置緩存的數據量,當緩存數據為空時,晶元控制刻錄光頭停止工作,等待緩存載滿數據后,會自動搜索刻錄終止點,以不大於10微米的點距進行繼續刻錄。可地最大地度地減少刻錄CD光碟播放時暴音的出現。根據刻錄機的規定,磁區間的最大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SuperLink技術達到的10微米間距已經遠低於這項標準。SuperLink技術基於硬體實現,無須軟體支持兼容性更高,在WINXP這種內置刻錄功能的操作系統中刻錄CD-R/RW可以像使用軟盤一樣方便並且很安全。同時可以保證在完美刻錄的同時可以進行上網、聽音樂等任務,減少了等待的時間。

光碟機廠商


先鋒、索尼、三星、飛利浦、建興、華碩、明基、惠普、微星、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