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銀城街道的結果 展開

銀城街道

山東省夏津縣銀城街道

山東省夏津縣銀城街道,位於縣城東部及城區周圍。2005年銀城街道成立,面積87平方千米。轄12社區、13村、12394戶、71344人。

銀城街道位於縣城東部及城區周圍,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9千米。南鄰南城鎮,北靠開發區,東接東李官屯、香趙莊鎮,西接宋樓鎮。2005年銀城街道成立時,轄51個村,面積87.1平方千米。人口8萬人。2007年5月,所轄唐堤、楊堤、李劉庄劃歸北城街道。2009年,銀城街道轄48個村(2009年合村並建后轄12社區、13村)、12394戶、71344人,耕地3160公頃,面積87平方千米。青銀高速、德商路、315省道交叉貫通鎮境,交通便利。

建制沿革


漢初置鄃縣,曾為田蚡食邑;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封大將馬武為鄃城侯。明時屬順化鄉、坊廓里(又稱土民里)。清代光緒之前屬順化鄉順一(亦稱坊順)。光緒二十一年(1895)屬“恭”字團。宣統二年(1910)屬“公”字“公果鄉”。民國時屬第一區第一里。1945年9月,屬第一區。1950年4月屬第六區。1956年11月屬城關鄉。1958年屬城關公社。1984年4月,改稱夏津鎮,后又改稱銀城鎮,2005年6月改稱銀城街道。

歷史事件


夏津縣舊稱“鄃”,西漢時曾為漢景帝王皇后之弟,武安侯田蚡食邑。因“鄃”地處黃河以北,沒罹水患,他竭力反對治黃,使黃河廢治達20年之久。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劉秀曾封大將馬武為鄃城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以夏津為其糧秣轉輸地。據清乾隆本《夏津縣誌》載:“(夏津)土城周圍七里,世傳隋竇建德轉輸之處。”據傳,唐武德二年(619年)春,竇建德農民軍與隋軍大將宇文化及大戰於聊城,竇建德因以夏津為部隊休整和輜重轉輸之地而大勝隋軍,且擒獲隋將宇文化及。
嘉靖年間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籍銀城街道栗庄村,曾任徽州府推官南京戶部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推官時曾奉南京御史林潤之命,緝拿嚴嵩黨羽林文龍。栗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輕徭平賦,廢除苛條,勸事農桑”,頗得百姓擁戴。后擢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卒后歸葬於本籍。

經濟發展


農業

農業以種植棉花、小麥、蔬菜、地瓜為主,特色農業為後趙莊的五彩地瓜、馬道的小拱棚菜和代庄的大棚菜。其中後趙庄的地瓜種植面積達到166.7公頃,建地窖400多個,年貯鮮地瓜600萬公斤。2009年,銀城街道糧食播種面積2119.3公頃,畝產464.8公斤,總產14775噸;棉花2729公頃,畝產97.7公斤,總產3998噸;蔬菜276公頃,總產11735噸,農業經濟總收入29140萬元。

工業

工業以植物油加工、工藝品加工、棉紡織、造紙四大行業為主導,建築、建材、房地產、服務業競相發展。截止2008年底,共有民營企業268家,其中規模以上(500萬元以上)的49家。生產總值為265283萬元,其中一產413371萬元,二產136779萬元,三產871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00元。

社會事業


各類學校21處,其中成人教育學校1處,中學1處,中心小學2處,學區小學8處,完全小學3處,教學點4處,在校生75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建有防保站1處,計生站2所,農村衛生室103個,農民參加合作醫療達98﹪。銀城街道設有文化站一處,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5%,家庭轎車2280輛。

代碼及分類


371427001:~001121東董吳社區~002122隋韓梁社區~003122騰庄社區~004121王栗社區~005122苑王社區~006220淡官屯社區~007220四聯社區~008220八里馮社區~009220雙冉社區~010220孟王社區~011220三義社區~012220前馬社區~202121西關村~203122南關村~204122北關村~205122南屯子村~206122塔坡村~220122五里庄村~221122代庄村~228122郭寨村~235220李集村~236220許集村~241220十里廟村~248220後趙庄村~249220十五里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