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響葉楊的結果 展開

響葉楊

中藥

響葉楊,中藥名。為楊柳科植物響葉楊Populus adenopoda Maxim.的根皮、樹皮或葉。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絡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四肢不遂,齲齒疼痛,損傷瘀血腫痛。

入葯部位


根皮、樹皮或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祛風止痛,活血通絡。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四肢不遂,齲齒疼痛,損傷瘀血腫痛。

相關配伍


1、治風痹,四肢不遂:(響葉楊)乾燥樹皮(去粗皮)15g。酒蒸服。
2、治齲齒:(響葉楊)葉。水煎含漱。
3、治損傷瘀血腫痛:(響葉楊)根皮加苦參、蛇葡萄根等量。和酒槽搗爛包敷傷處。(1-3方出自《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根皮和樹皮多在冬、春季採收,趁鮮剝取根皮和樹皮,鮮用或曬乾;夏季採收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響葉楊又名:風響樹、團葉白楊。喬木,高15-30米。樹皮灰白色,光滑,老時深灰色,縱裂;樹冠卵形。小枝較細,暗赤褐色,被柔毛;老枝灰褐色,無毛。芽圓錐形,有粘質,無毛。葉卵狀圓形或卵形,長5-15厘米,寬4-7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稀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內曲圓鋸齒,齒端有腺點,上面無毛或沿脈有柔毛,深綠色,光亮,下麵灰綠色,幼時被密柔毛;葉柄側扁,被絨毛或柔毛,長2-8(12)厘米,頂端有2顯著腺點。雄花序長6-10厘米,苞片條裂,有長緣毛,花盤齒裂。果序長12-20(30)厘米;花序軸有毛;蒴果卵狀長橢圓形,長4-6毫米,稀2-3毫米,先端銳尖,無毛,有短柄,2瓣裂。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2.5毫米,暗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500m的陽坡灌叢中、雜木林中,或沿河兩旁,有時成小片純林或其他樹種混交成林。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


1、具有止咳作用。
2、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大腸、炭疽、白喉、傷寒、綠膿、痢疾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疼痛,齲齒牙痛和跌打損傷等。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活血,止痛。主治風濕關節痛,四肢不遂,損傷瘀血腫痛。”

附註


該物種在貴州分佈較廣,蘊藏量較大,可大量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