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白粉病

煙草白粉病

煙草白粉病俗稱“上灰”、“下霜”、“上硝”。該病多為害成熟老葉,由下向上發展。葉片發病,初為近圓形的黃褐色小斑,后斑上現白色粉狀小點,使病斑呈毯狀,斑塊擴大,白粉布滿整個葉片,病葉先褪綠變褐,后枯死。嚴重時為害嫩莖,病莖上也布滿白粉。病葉烘烤后薄如紙,色暗銹褐色,喪失經濟價值。中國各煙區均有發生,其中以華南、西南和華中煙區最為普遍,危害也較重。除為害煙草外,還可為害葫蘆科菊科等植物。

病害癥狀


發病部位以葉片為主,病斑多從下向上擴展。主要發生在大田期。
幼苗受害后,葉上長滿白粉,葉色變黃,逐漸乾枯死亡。
大田期成株發病,通常在比較老熟的葉片上先發生,從葉腳開始由下而上逐漸蔓延,很快遍及全株,被害的葉表面出現近圓形的病斑,然後整個葉呈灰色,著生一層白色物。嚴重時也危害嫩莖,後期病部組織變黃變褐而枯死。

病原特徵


病原為煙草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屬。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
煙草白粉病由半知菌亞門的煙草粉孢菌(Oidium tabaci Thǘm)侵染所引起。其有性態則歸入子囊菌亞門的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但有性態很少發現。病菌菌絲具分隔,無色。無性態的分生孢子梗與菌絲垂直,絲狀,較短,無分枝,大小約80~120×12~14微米,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由上而下順次成熟,無色,單胞,圓筒形,大小為30~32×13~15微米(圖2)。病菌生長適溫22℃~28℃。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3℃~25℃,最適相對濕度60%~80%。在相對濕度20%以下仍有少數孢子可以萌發,但在相對濕度100%或水滴中卻極少能萌發。病菌屬專性外寄生菌,全部菌絲體長在寄主表面,以吸胞伸入寄主表皮細胞內吸取養分。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現象,有許多不同致病型的生理小種,它們對不同寄主的致病力差異很大。病菌寄主範圍廣,除煙草外,還能侵染葫蘆科、菊科等100多種植物。

傳播途徑


病菌在病殘體、茄科寄主或再生煙上越冬,借風、雨進行傳播。發病的最適溫度為16~26~C、相對濕度為60~75%。施氮肥過多、煙株生長茂密、出間通風透光不良時,下部葉片易發病。該菌喜中溫中濕的環境條件,反而高溫高濕時,則不利於孢子的萌發和侵入。

發病條件


主要是高溫、高濕、遮蔭,通風不良條件下易發病。

防治方法


煙草白粉病
煙草白粉病
應採取以抗病品種為中心,加強栽培防病,輔以藥劑防止的綜合措施。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選用抗病品種
烤煙有DC202、F110、F111、F223;曬煙有“廉江”、“唐蓬”、“金英”、廣紅13號;白肋煙有G.S、白肋21;香料煙有伯克44;雪茄包皮煙有“TV”等,可因地制宜選用。
(2)摘除染病腳葉
白粉病的發生自煙株下部較成熟的葉片開始,自下而上蔓延,煙農為了減少損失,往往將下部侵染白粉病的未成熟葉提前采烤,大大減少了田間傳染病源,對降低病情上升率有很好抑制作用。在烘烤過程中,吊黃后直接進入干筋期溫度,避免了定色期棕色反應。勿在低洼地、連作地種煙;整治排灌系統,實行高畦深溝栽培,雨後及時排除積水;配方施肥(N:P:K=1:2:3或1:2:2),適時噴施葉面營養劑。
(3)藥劑防治
20%粉銹寧可濕粉1000~1500倍液,70%托布津+75%百菌清可濕粉(1:1)1000~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粉6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1000倍液,5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雙可濕粉800~1000倍液,在植株封行時開始,連噴2~3次,隔7~10天一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4)綁桿上炕前噴施甲基托布津
白粉病分生孢子發芽最高溫度為32 ℃,烘烤時變黃溫度未超過32 ℃時,病害可繼續發展,往往1 級病葉(病斑面積占葉面積5 %以下) 進入烤房后,病斑仍繼續擴大,甚至布滿全葉。綁桿上炕前對病葉噴施甲基托布津,能有效抑制病斑的擴展蔓延。
(5) 煙田積水
往往造成田間濕度大,利於病害流行,應採取高起壟栽培,經常保持水溝通暢,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6)及時采烤腳葉
改善田間光照、通風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害蔓延。
(7)作好定期定點觀察
掌握病情發生動態,搞好預測預報,及時指導防治。
常用藥劑 三唑酮、硫菌靈、苯菌靈多菌靈甲霜靈·硫磺、多抗黴素、百菌清、滅病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