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蛋殼黑陶高柄杯的結果 展開
- 文物
- 同名稱不同文物
蛋殼黑陶高柄杯
文物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當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製造此類器物,對原料和技術要求都相當嚴格。已發現的蛋殼陶杯,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還不到一兩!據測定,這種蛋殼陶杯的平均吸水率只有萬分之四十三。
此杯出土于山東省泗水縣尹家城遺址,細泥黑陶,陶土經過淘洗。碟形口,口徑8.5厘米、底徑4.2厘米、高16.8厘米,折沿,近底部轉折明顯,筒形柄兩端均內束,器腹有一周突棱,柄部有五周規則的短直條鏤孔,其下有兩周弦紋。現收藏於山東大學考古系。
蛋殼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黑陶工藝,它是經過溫度達1000℃左右才燒成的,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工藝水平最高,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精細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髮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它的黑色光澤之美是令人陶醉的。那種細膩潤澤的質感,透射出高雅的氣質,散發著沁人、誘人的黑色魅力。
這類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有“蛋殼黑陶”之美譽。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經過了反覆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堅硬,幾乎沒有滲水率,說明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工匠對陶土的選擇和燒窯技術的掌握均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員模仿燒制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可見龍山文化時期掌握燒制蛋殼黑陶技術的工匠,一定是當時的尖端人才。蛋殼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發展而來,多在墓中發現,但並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其位置顯要。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
蛋殼黑陶高柄杯,均為細泥陶,杯和柄又是分別輪制后粘接而成。這類器物一般出土於墓葬中,且墓葬規模都很大,出土此蛋殼陶杯的墓葬就長三米余,寬近兩米,墓內有二層台,墓坑內有一棺,其內埋葬的是一老年女性,隨葬品有八件,其中有觶形杯、豆、碗、蚌片、獐牙和高柄杯。這件高柄杯是此墓隨葬品中最精緻的一件,亦應是墓主最喜歡的一件,可見墓主對酒具的珍視。
蛋殼黑陶高柄杯,如此精美的酒器,竟出自四千多年前的東夷人手中,讓現代人驚嘆不已!這兩件出土于山東省膠州市三里河遺址的高柄杯,均為黑陶,胎壁極薄。其中高者為盤口,中腹與杯體相連,呈竹節狀,共十一節。下為喇叭形圈足,圈足較高,上與杯腹相套接;較矮者亦為淺盤口,杯形腹較深,上飾數道弦紋,杯形腹底部通過一極短的管狀物與圈足相接,圈足上有三周豎道鏤空紋,下為喇叭形圈足口。
考古學家認為,蛋殼陶杯屬於禮器性質,可能是在祭祀等禮儀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裡。從出土的墓葬看,均是大墓,隨葬品豐富,相當講究,說明地位顯赫。要製作如此精巧的作品,如不是作為禮器和神器的話,先民就沒有必要如此勞心費神。上世紀三十年代主持龍山文化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尹達認為:“有些精緻的黑陶器薄如蛋皮,形狀非常工整。”可惜的是,這些異常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全部毀於日本侵略者的戰火。黑陶酒具趣味獨特,常令我想起那些喜歡豪飲的山東漢子。他們豪飲的風氣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位憑幾大碗酒在景陽岡打死一隻猛虎的武松,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算不算典型的酒文化呢?可惜的是,黑陶發展最終還是受到了阻礙,究其原因,是青銅禮器的出現,取代了黑陶的地位;黑陶過分追求外觀效果,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用、堅固的性能,違背了實用、經濟、美觀相結合的原則,最終衰退了。山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蛋殼黑陶高柄杯,它那別緻典雅的造型使人嘆為觀止。整件器物上部大敞口,侈沿,深腹,腹底圓緩平坦,下加細長的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狀,表面布滿密密麻麻地豎向細小鏤孔,但仍顯整齊而勻和。柄下端呈圈足形座。通體磨光,略泛光澤,輪制而成,火候較高,胎骨堅硬,不易滲水,造型靈巧,顯得高貴大方。此杯裝飾簡潔,器壁極薄,厚僅0.2—0.3毫米,可比蛋殼,高達19.5厘米的器物重量卻只有40克,還不到一兩。由此可知陶藝家在造型方面的修養已不同凡響。這既是實用器皿,又是陶制藝術品,極為罕見,在山東日照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