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美國海軍下屬的正式使用宙斯盾的主戰艦艇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英文:Ticonderoga-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下屬的第一種正式使用宙斯盾的主戰艦艇,配備以AN/SPY-1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整合式水面作戰系統。為美國海軍現役唯一一級巡洋艦,與俄羅斯海軍1164型巡洋艦一道是世界上現役僅存的兩種傳統動力導彈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共27艘,除了湯馬斯·蓋茲號(USS Thomas S. Gates CG-51)之外,全部的艦名都是以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為名,且其中有12艘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航空母艦艦名。

徠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作為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與兩棲攻擊戰鬥群的主要指揮中心,以及為航空母艦提供保護。身為航空母艦戰鬥群頭號護衛兵力,配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艦提供極佳的防空戰力,使得航空母艦戰鬥群有充足的力量抵抗前蘇聯來自水面、空中、水下兵力的導彈攻擊。此外,宙斯盾系統也具有極佳的反潛能力。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開始進行“先進水面導彈系統”(ASAM)計劃,旨在研發一種先進的艦載戰鬥系統裝備在航空母艦的護衛艦隻上,擁有出色的防空管制能力,能同時處理大量目標並有效應付來自空中、水面與水下的威脅,這就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美國海軍最初計劃將宙斯盾系統安裝於改良自維吉尼亞級的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上,但是由於太昂貴而作罷;緊接著美國海軍又陸續規劃DG/Aegis、DG(N)、CSGN、CGN 42等宙斯盾平台 方案。在1977年,當時計劃搭載宙斯盾系統的核動力打擊巡洋艦(CSGN)由於噸位與成本飛漲,風險過高,因此美國海軍提出一個高/低搭配方案,打算利用極成功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艦體剩下的1000噸的重量餘裕修改成一種低端的傳統動力宙斯盾艦艇,此計劃稱為DDG-47,編號接續在最後一艘法拉格特級驅逐艦之後。

建造沿革

研發過程
先前設計斯普魯恩斯級艦體的美國海軍船艦 工程中心,此時繼續操刀規劃將宙斯盾系統放在這個艦體上所需的一切變更。相較於斯級,DDG47的設計變更包括:重新設計上層結構以容納SPY-1A相控陣雷達,為了減輕上層結構重量,其上層結構大量採用輕質的鋁合金。為了彌補上層結構重量,提高最大排水量與重心上升餘裕,以低改善受損時的復原性,DDG47的主橫向隔艙艙壁高度從原本斯級的一號甲板延伸到更高一層的01甲板,這使得DDG 47艦體設計排水量上限從斯級的8800噸提高到9700噸。由於重量上升導致吃水增加,DDG47的艦首增設高1.1m的擋浪板,使得艦體長度比斯級增加1.2m。
預算編列
1徠977年度,美國海軍提出首艦DD G-47的5.1億美元建造預算,並於1978年9月22日與英格爾斯船廠簽署首艦的細部設計與建造合約。在1979年1月,CGN-42遭到美國政府取消,至此所有宙斯盾艦艇只剩DDG-47存活。美國海軍最初打算訂購16艘DDG-47,CGN-42取消后則增至18艘。在80年代里根上台後提出了美國海軍維持六百艘艦艇規模的政策后,美國海軍規劃維持15個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每個CVBG需要三艘提康德羅加級提供護航;所以提康德羅加級的總需求量便增至26艘,到了80年代中期又增為27艘。1980年代堪稱美國軍力與軍備擴充的繁榮盛世,像提康德羅加級這樣訂購量不斷擴充且如數建造,在冷戰結束以後是難以想象的。

服役歷程

萊希級導彈巡洋艦
萊希級導彈巡洋艦
1980年1月1日,美國宣布將DDG47改 列為導彈巡洋艦(CG),以避免前一代萊希級巡洋艦、貝克那普級等導彈巡洋艦退役之後,艦隊中無巡洋艦撐場面的窘況。由於美國驅逐艦的艦長佔中校缺,巡洋艦為上校缺,如果巡洋艦數量大幅縮減,將嚴重影響美國海軍校級軍官的人事升遷;此外,DDG 47的滿載排水量也已經在9000噸之譜,與二次大戰時期的輕巡洋艦相當,因此資格上不成問題。前四艘提康德羅加級已經依照導彈驅逐艦的編號序列訂為47~50,並不做更改,因此導彈巡洋艦就從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後面產生了42至46等五個空號。也因此,日後的伯克級驅逐艦的編號就跳過提康德羅加級造成的空號,從51開始排序。
2021年8月,美國海軍提出退役11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計劃遭到一些議員的反對,這些議員認為對其延壽升級的成本,明顯比建造新戰艦便宜,而且該巡洋艦的垂直發射系統提供了強大能力,很難被取代。

技術特點


艦電系統

USS Vicksburg CG-69
USS Vicksburg CG-69
CG-70伊利湖號巡洋艦
CG-70伊利湖號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四面SPY-1A相控陣天線 分為兩組,朝正前方以及正右方的天線安裝在艦首樓結構上,而朝正後方的以及正左方的天線則安裝在尾部機庫結構上方,而這兩組陣列天線各有一個並聯式雷達發射機提供射頻能量。由於當時計算機科技的限制,SPY-1A雷達後端無法處理雷達帶來的龐大信息量,所以系統只在85公里以內的半球實施密集搜索,平時對於300km以外的目標只偶爾分配一些波束(每分鐘只掃描數次),無法滿足持續性的長程對空監視要求。因此,提康德羅加級又加裝一具傳統的AN/SPS-49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對450km的遠程空域實施持續性的搜索;一旦發現可疑目標,再以SPY-1A對該區域實施密集追蹤;
SPY-1A相控陣雷達的功率消耗遠大於 傳統雷達,如果不停地持續開機使用,將會使提康德羅加級的續航行程減少2000海里。提康德羅加級艦雖然大量採用自動化現代設備使得人力精簡,但由於艦體小、裝備多,生活空間仍然擁擠。提康德羅加級的四具LM-2500燃氣渦輪與斯普魯恩斯級完全一樣,雖然調整了極限輸出功率的設定,但本級艦的30節最大航速仍比斯普魯恩斯級低了1~2節,不過仍然合乎標準。

艦載武裝

前五艘提康德羅加級(CG-47~51)都在艦首與艦尾各配備一具MK-26 Mod5雙臂導彈發射器,每具可裝填44枚導彈,除了主要的標準SM-2之外,也能填入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此外,艦尾左側設有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艦尾樓兩側內部各有一組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原本提康德羅加級與斯普魯恩斯級一樣,打算在艦首安裝一門1970年代開發的MK-71八英寸55倍徑艦炮,不過此炮在1978年遭到取消,所以還是繼續使用兩門MK-45 五英寸54倍徑艦炮(首尾各一)。
自碉堡山號(USS Bunker Hill C G-52)以後的提康德羅加級艦都將MK-26雙臂發射器換成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八聯裝發射器十六組,艦身前、後部各裝八組,總載彈量122枚,前、后各有一組八聯裝發射器中相鄰三管的空間被用來安裝一具海上再裝填用起重機),使得面對飽和空中攻擊的能力大增,更能發揮宙斯盾系統一次處理大量目標的實力。
本級艦從文森尼斯號(USS Vincenens CG-49)開始,直升機甲板加裝RAST輔降系統,以LAMPS-3 SH-60 B反潛直升機取代前兩艘使用的LAMPS-1 SH-2F。福吉谷號(CG-50)被美國海軍選為光纖纜線的安裝實驗艦,總共裝置一套擁有6000英尺長度光纖的光纖格艙纜線服務系統(ICCS),用於主機/發電機組的遠端監控,初步確認了光纖數據網路運用在艦艇上的可行性;而莫比爾灣號(CG-53)則是第二艘安裝ICCS的實驗艦,並將其應用範圍擴充到損管監控方面。同樣從莫比爾灣號開始,所有提康德羅加級都將搭載艇從原本長7.92m的小艇改成長7.32m的硬殼膨脹小艇。

作戰系統

艦首艦橋
艦首艦橋
陸續完工的二十七艘提康德羅加級艦,其宙斯盾 系統都階段性地進行了版本提升。CG-47~51使用的宙斯盾系統版本為最早的第一基線(Baseline1),但CG-49~51使用的則有若干改良,包括擴大戰情中心的顯示屏、電子作戰程序自動化、通信系統與國家指揮網路連接、加強作戰操作準則及可靠性、加裝戰術情報系統等,並加裝SQQ-28直升機數據鏈/聲納信號處理系統以配合SH-60B反潛直升機(CG-47、48仍配備SH-2F LAMPS I反潛直升機系統)。CG-52~58的宙斯盾系統為第二基線(Baseline2),其改良包括 加裝戰斧巡航導彈的SWG-2戰斧武器火控系統(TWCS)、改良的SQQ-89反潛戰鬥系統與Link-11數據鏈等,並開始以MK-41 VLS取代MK-26,從CG-54並開始裝設SQR-19拖曳陣列聲納,從CG-56以後則將原本的SQS-53B艦首聲納換裝為SQS-53B,反潛作戰系統升級為SQQ-89(V)3。
宙斯盾戰鬥系統
宙斯盾戰鬥系統
CG-59~64的宙斯盾系統為第 三基線(Baseline 3),新增改良包括換裝新的SPY-1B相控陣雷達與自動鎖定系統,將艦上雷達串聯運作,並將部分顯示器換成UYQ-21。CG-65~73的宙斯盾系統則為基線四(Baseline 4),將原先UYK-7計算機換裝為UYK-43/44,運算速度提升四至六倍,並全面換用UYQ-21顯示器。此外,CG-56~67換裝新的SQS-53B艦首聲納,CG-65的反潛作戰系統仍為SQQ-89(V)3,整合有SQS-53B(V)2艦首聲納、SQR-19B(V)3拖曳聲納與MK-116 Mod7反潛火控系統;CG-66、67的反潛火控系統為SQQ-89(V)7,而自CG-68起則使用更新型的SQS-53C艦首聲納,反潛火控系統為SQQ-89(V)6。

改進升級

艦體減重
第三艘提康德羅加級艦(CG-49)的設計 經過了若干修改,包括變更部分艦體隔艙、擴大消防系統的管道、變更直升機支援設施以操作SH-60B LAMPS III反潛直升機、增加小口徑武器彈藥攜帶量等,是第一艘配備SH-60B的提康德羅加級艦,配合SH-60B的變更也導致CG-49重量增加20噸。為了改善前兩艘本級艦越來越嚴重的上層結構過重問題,CG-49也引進若干減重設計,首先取消前兩艦的壓艙物,其次以更輕更小且更安靜的螺桿式低壓空氣壓縮機取代前兩艦使用的往複壓縮機,修改部分住艙與冷藏庫的配置,並應用若干先前已經提出、卻來不及用在前兩艦的使用措施,例如蜂巢構型的主機混合排氣管與發電機排氣管(可減輕10.6噸)。
文森斯號上的密集陣
文森斯號上的密集陣
英格爾斯廠提出更進一步的減重 方案,首先更換艦體材料,將原本以HTS高張力鋼板(屈服強度約50ksi,相當於345MPa)建造的01甲板改由強度更高(屈服強度約80ksi,約549MPa)的HY-80高張力鋼板(向來給潛艇使用);而原本就以HY-80建造的側舷、舷緣列板(01甲板下方,水線附近以上)也降低了厚度,而這塊船板下方、原本以HTS鋼材製造的側面船板部位也換成HY-80並降低厚度,第一甲板側舷的HTS鋼板厚度也予以減少,原本由HTS製造的艦首擋浪板則改為鋁材,至於骨架部分仍維持原有的HTS鋼材。
文森斯號(CG 49),注意與下圖托馬斯號區別
文森斯號(CG 49),注意與下圖托馬斯號區別
除了變更材料之外,英格爾斯也變更若干設計與布置:
• 首先,前後主桅杆由原本的四角式改為三角式,可減輕8.9噸的重量。
• 變更宙斯盾系統的冷卻系統布置,指揮決策系統(C&D)的系統冷卻模塊從01甲板第二冷卻機室移到原本01甲板儲藏室的位置,宙斯盾系統第三冷卻機室移到03甲板,前方SPY-1A雷達冷卻系統室由03甲板向下移到第二甲板的第一輔機室,後方SPY-1A雷達冷卻系統也從原本03甲板下方移到第二甲板的原航空設備儲藏室,以上措施能將艦體重心降低0.08英尺。
• 原本位於04甲板、用來儲存密集陣20mm彈藥的甲板室遭到取消,彈藥改儲存到03甲板三角桅底部的新艙室(即宙斯盾系統第三冷卻機的新機室前方),密集陣系統支援設備則移到直升機庫前方原宙斯盾系統第三冷卻機室所在處。以上變更系統布置與艙室的措施,能使重心降低0.09英尺(68.575px)。
• 擴大新型船舶用電纜(AMC)的使用量,取代原本的MIL-C-915電纜;CG-49的AMC總長度由CG-48的5.5萬英尺(16764m)增加到8.5萬英尺(25908m),佔全部電纜的80%。相較於MIL-C-915,AMC不僅重量較輕,燃燒時的發煙量也較低,不會產生毒性。
• 機庫通風管道改用更輕的材料與構造,可減輕4.1噸的重量。
加裝VLS
CG-52邦克山號
CG-52邦克山號
鑒於1975年開始研 發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逐漸發展成熟,美國海軍遂在1980年初決定,從1982預算年度以後簽約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都改用這種革命性的導彈發射系統;同時,也趁著這個機會進行較大規模的艦體設計變更,解決一直困擾前幾艘本級艦的排水量餘裕不足和重心過高的問題。如同前述,頭兩艘經過設計變更的CG-52、53交由英格爾斯造船廠建造。
由於當時MK-41的相關設計參數(尤其是重量,因為牽涉到彈種的分配)仍未確定,因此美國海軍對於CG-52的排水量/重心要求仍然較為保守。在美國海軍發給英格爾斯廠的CG-52初步要求中,排水量 為9200噸,重心高度23.07英尺,與1979年5月CG-47通過第一次重心計算審查時的數據類似,這比1980年10月美國海軍批准CG-49設計時的要求寬鬆許多。考量到當時MK-41規劃有容納標準SM-2防空導彈發射箱的標準模塊(深4.72m)以及可容納戰斧巡航導彈的長模塊(深6.25m),美國海軍最初指示CG-52在設計時,艦上122管MK-41 VLS全部都以搭載最重的戰斧巡航導彈的重量來計算,作為設計上負載極限的標準;
在1981年4月英格爾斯以此一標準計算出排水量與重心之後,美國海軍考慮到新開發的戰斧導彈與宙斯盾系統的整合工作仍在進行,設計 上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又將CG-52的VLS指標改成96枚較輕的SM-2與26枚戰斧,艦體負荷遂減輕80噸,因此留下了更大的設計餘裕。在1981年9月,英格爾斯提出了CG-52設計的最終報告書,滿載排水量達9425噸,重心高度23.27英尺(7.093m )。在1982年1月15日,美國海軍與英格爾斯廠簽署了CG-52、53的建造合約。
USS THOMAS S. GATES (CG 51)
USS THOMAS S. GATES (CG 51)
後續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都採用CG-52的基本設計,總共22艘,通稱為“VLS搭載型”。除了前四艘(CG-47~50)指名由英格爾斯廠承包之外,從1982預算年度開始訂購的23艘提康德羅加級(CG-51~73)都由英格爾斯與BIW廠角逐,其中英格爾斯分得17艘,BIW成造了8艘。
兩廠競爭使得艦體的建造費用持續降低(不含屬於政府供應品項的艦上裝備),例如在1985至1986預算年度的單艦艦體造價比前幾艘降低將近50%。
加裝近防
M-242蝮蛇(Bushmaster)25mm機炮
M-242蝮蛇(Bushmaster)25mm機炮
2000年10月美國海軍柯爾號(USS Co le DDG-67)在葉門遭恐怖攻擊事件后,因應海外值勤任務中,可能面臨近岸水面交火、敵方小型快艇威脅與臨檢勤務等需要,提康德羅加級在甲板上安裝2至4挺人力操作的12.7mm機槍,並陸續加裝兩座由人操的MK-38 Mod1 25mm機炮。MK-38由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開發,1986年起就進入美國海軍服役,炮身為波音/ATK的M-242蝮蛇(Bushmaster)25mm鏈炮;海軍版M242使用的彈藥為MK210高爆燃燒曳光彈(HEI-T),射速有五段,從單發到每分鐘180發,有效射程2000碼(1830m),採用雙向給彈(彈艙容量200發),炮身垂直俯仰範圍-20~+40度。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172.8米
舷寬16.8米
吃水6.5米
排水量
CG-47:滿載9589噸
CG-48:滿載9575 噸
CG-49-51:滿載9407噸
CG-52-73:滿載9480噸
乘員364人
動力系統
4×LM2500燃氣渦輪/80000
雙軸CRP 雙舵
續航力6000海里(20節)
航速30節
船電系統
雷達1×AN/SPY-1 A/B 3D相控陣雷達系統(固定式陣列天線×4)
1×AN/SPS-49/(V)8 2D對空搜索雷達
1×AN/SPS-64(V)9航海雷達
1×AN/SPS-55平面搜索雷達
1×AN/SLQ-32(V)3電子戰系統
1×AN/SPG-62照明雷達
1×MK-86火炮火控系統
聲納AN/SQS-53A/B/C 艦首聲納
——AN/SQR-19A/B拖曳陣列聲納(CG-54~73)
作戰宙斯盾(Aegis)戰鬥系統
——1×726-4型8聯裝干擾彈發射器
艦載武裝
艦炮2×MK-45五英寸54倍徑艦炮
導彈
2×MK-26 Mod5雙臂發射器(裝備於CG-47至51,彈艙裝備量:前後各44枚,可裝填標準SM-2MR防空導彈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16×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前後各八,裝備於CG-52以後各艦,裝彈量:前後各61枚,可裝填標準SM-2防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垂直發射反潛導彈(VLA),本世紀起增加ESSM短程防空導彈、SM-3反彈道導彈、戰術型戰斧巡航導彈等)
——2×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近防2×MK-15 Block1A/B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在CG-52~73上的MK-15未來將被MK-31 Block 1 HAS拉姆導彈系統取代)
——2×MK-38 Mod1 25mm機炮
反潛2×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
艦載機
2×LAMP-1 SH-2F反潛直升機(裝備於DDG-47、48)
2×LAMPS-3 SH-60B反潛直升機(裝備於DDG49以後各艦) 

本級各艦


舷號艦名建造廠安放龍骨下水時間服役時間除役時間
Baseline 0
CG-47
Ticonderoga
提康德羅加英格爾斯廠1980/1/211981/4/251983/1/222004/9/30
CG-48
Yorktown
約克城1981/10/191983/1/171984/7/42004/12/10
Baseline 1
CG-49
Vincennes
文森斯英格爾斯廠1982/10/191984/4/141985/7/62005/6/29
CG-50
Valley Forge
福吉谷1983/4/141984/6/231986/1/182004/4/30
CG-51
Thomas S. Gates
托馬斯·蓋茨巴斯鋼鐵廠1984/8/311985/12/141987/8/222005/12/15
Baseline 2
CG-52
Bunker Hill
邦克山英格爾斯廠1984/1/111985/3/111986/9/20在役
CG-53
Mobile Bay
莫比爾灣1984/6/21985/8/221987/2/21在役
CG-54
Antietam
安提坦1984/11/151986/2/141987/6/6在役
CG-55
Leyte Gulf
萊特灣1985/3/181986/6/201987/9/26在役
CG-56
San Jacinto
聖哈辛托1985/7/241986/11/141988/1/23在役
CG-57
Lake Champlain
張伯倫湖1986/3/31987/4/31988/8/12在役
CG-58
Philippine Sea
菲律賓海巴斯鋼鐵廠1986/4/81987/7/121989/3/18在役
Baseline 3
CG-59
Princeton
普林斯頓英格爾斯廠1986/10/151987/10/21989/2/11在役
CG-60
Normandy
諾曼底巴斯鋼鐵廠1987/4/71988/3/191989/12/9在役
CG-61
Monterey
蒙特里巴斯鋼鐵廠1987/8/191988/10/231990/6/16在役
CG-62
Chancellorsville
切斯勞維爾英格爾斯廠1987/6/241988/7/151989/11/4在役
CG-63
Cowpens
考彭斯巴斯鋼鐵廠1987/12/231989/3/111991/3/9在役
CG-64
Gettysburg
葛底斯堡巴斯鋼鐵廠1988/8/171989/7/21991/6/22在役
Baseline 4
CG-65
Chosin
喬辛英格爾斯廠1988/7/21989/9/11991/1/12在役
CG-66
Hue City
順化市英格爾斯廠1989/2/201990/6/11991/9/14在役
CG-67
Shiloh
希洛巴斯鋼鐵廠1989/8/11990/9/81992/7/18在役
CG-68
Anzio
安齊奧英格爾斯廠1989/8/211990/11/21992/5/2在役
CG-69
Vicksburg
維克斯堡英格爾斯廠1990/5/301991/9/71992/11/14在役
CG-70
Lake Erie
伊利湖巴斯鋼鐵廠1990/3/61991/7/131993/7/24在役
CG-71
Cape St. George
聖喬治角英格爾斯廠1990/11/191992/1/101993/6/13在役
CG-72
Vella Gulf
維拉灣1991/4/221992/6/131993/7/12在役
CG-73
Port Royal
皇家港1991/10/181992/11/201994/7/9在役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各艦圖冊
CG-47 提康德羅加號
CG-47 提康德羅加號
CG-48 約克頓號
CG-48 約克頓號
CG-50 福吉谷號
CG-50 福吉谷號
CG-51 托馬斯·蓋特號
CG-51 托馬斯·蓋特號
CG-52 邦克山號
CG-52 邦克山號
CG-53 莫比爾灣號
CG-53 莫比爾灣號
CG-54 安蒂特姆號
CG-54 安蒂特姆號
CG-55 萊特灣號
CG-55 萊特灣號
CG-56 聖哈辛托號
CG-56 聖哈辛托號
CG-57 張伯倫湖號
CG-57 張伯倫湖號
CG-58 菲律賓海號
CG-58 菲律賓海號
CG-59 普林斯頓號
CG-59 普林斯頓號
CG-60 諾曼底號
CG-60 諾曼底號
CG-61蒙特利號
CG-61蒙特利號
CG-62 錢斯洛斯維爾號
CG-62 錢斯洛斯維爾號
CG-63 考佩斯號
CG-63 考佩斯號
CG-64 葛底斯堡號
CG-64 葛底斯堡號

服役動態


美利衝突
1986年在錫德拉灣執勤的提康德羅加號
1986年在錫德拉灣執勤的提康德羅加號
1983年底,剛服役的提康德羅加號 便隨著新澤西號戰列艦來到黎巴嫩外海進行武力威嚇。在1984年,埃及一架客機遭到劫持時,正在附近海域的提康德羅加號參與了監控任務;該艦在1984年4月被調回美國東岸重新測試,但美國海軍部長對該艦在任務中的表現仍給予極高的評價,肯定其效能遠勝過以往美國海軍任何一種防空系統。1986年3月美國與利比亞發生衝突,提康德羅加號又率先進入錫德拉灣,對利比亞的飛機與快艇展開攻擊,姊妹艦約克頓號還在3月25日以一枚魚叉反艦導彈擊中一艘利比亞戰士-II型導彈快艇。
兩伊戰爭
約克頓號
約克頓號
1988年兩伊戰爭末期,因應伊 朗對波斯灣航道的所有船隻進行無限制攻擊,美國海軍進入波灣保護任何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而提康德羅加級艦則在高威脅的霍爾木茲海峽為美軍艦隊提供防空掩護。因此除了防空護衛任務外,參戰的提康德羅加級也與伊朗革命衛隊炮艇爆發的近距離炮戰,顯示當時以打遠洋戰爭為首務的美國海軍仍有可能遇上近距離駁火的可能。
不過在兩伊戰爭中,本級艦最著名的“傑作”,竟然是一起誤擊民航機的悲劇。見詞條: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美蘇衝突
被蘇聯艦艇衝撞的約克頓號
被蘇聯艦艇衝撞的約克頓號
1988年12月12日,本級艦約克頓號(CG -48)在一項演習中接近蘇聯塞瓦斯托波爾港以南的水域,遭到蘇聯克里瓦克級護衛艦忘我號(Bezzavetniy)攔截與撞擊,約克頓號艦尾與尾部的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受損,而主動撞擊的忘我號的艦首也受到損傷,約克頓號隨後便迅速撤退。蘇聯宣稱約克頓號已經進入蘇聯領海範圍內,離海岸線7海里,忘我號才會主動前往驅離;但美方則認為約克頓號是在公海水域航行,當時因而不予理會,遂遭到忘我號強硬衝撞。而這次事件也被稱為“冷戰的最後一次衝突”。
觸礁事件
觸礁傾斜的皇家港號
觸礁傾斜的皇家港號
2009年2月5日,剛在夏威夷美國海軍 造船廠完成定期保修的最後一艘本級艦皇家港號(USS Royal Port CG-73)出海進行試車;由於該艦啟航前處於趕工狀態,許多航行前的檢查與測試校正措施都未能妥善執行,而且船艦基本航行所需的測深儀與艦橋上的雷達應答器都處於故障狀態,然而皇家港號仍照原訂計劃在早上8時15分匆促啟航。在中午12時1分左右,正在測試航行管理系統的皇家港號將原本用來作為輸入的全球定位儀(GPS)信號切換至環形激光導航陀螺儀,立刻產生高達1.5海里的導航誤差;雖然導航系統立刻發出警報,但卻被艦上人員忽視;而此時皇家港號已經進入開闊水域,近岸航行或危險水域導航測繪編組人員已經解除部署,而艦橋值班的例行巡航編組人員也沒有校正船位。
觸礁傾斜的皇家港號
觸礁傾斜的皇家港號
晚上8時左右,皇家港號駛近夏威夷檀香山國際機場(Ho nolulu International Airport)跑道頭附近水域,準備與沿岸接駁交通艇會合,小艇上載著旋翼機輔助起降設施裝備檢查工程人員;雖然此時艦上值勤的近岸導航測繪編組人員發現了船位誤差,但處置措施敷衍,並未立刻校正船位,當然故障的測深儀也無法提供周遭水域深度來示警。結果,皇家港號就這樣駛入近岸珊瑚礁區,在晚上8時左右撞上檀香山國際機場跑道頭附近0.5海里的珊瑚礁。歷經三度拖救失敗以及先後卸除艦上700噸淡水與油料、100噸船錨、26000餘升未處理的污水之後,皇家港號終於在2月9日被拖離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