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貝

虎斑貝

虎斑貝,是動物界、軟體動物門的一種動物。具有非常美麗的光澤和圖案,是珍貴的觀賞貝類。中型個體,貝殼呈卵圓形,殼質堅厚,上面有許多大小不痛的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國內分佈與台灣、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國外分佈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區。

分佈


國內分佈:地理分佈此種分佈在我國台灣(北海岸、東海岸、恆春半島、澎湖列島),香港(少見),海南島、西沙和南沙群島。
國外分佈:國外廣泛地分佈在印度一太平洋區諸島,如北自日本向南經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澳大利亞;東自夏威夷,土阿莫土群島,亨德森島,向西經西太平洋諸島至印度洋科科斯等諸島到東非沿岸(波斯灣、紅海到南非)等地都有它們的蹤跡。
虎斑貝
虎斑貝

特徵


該種為暖水種,多生活在低潮線以下一米至數米水深有岩礁或珊瑚礁的地方。
虎斑貝
虎斑貝

鑒別特徵

貝殼較大,光滑,富瓷光、殼面通常為灰白色,其上具有不等大小的黑褐色斑點。基部潔白色,殼口兩唇的齒短,無色,中凹,呈乳白色。內唇中部稍靠後方在滑層的下面影印出一塊黑褐色大斑。

形態描述

背部膨圓,前端較瘦,後端殼頂部位向內凹陷呈淺坑狀,兩側緣的基部向內收縮,有的略為加厚。背線明顯,微弓曲,多呈淡褐色。貝殼表面極光滑,富瓷光,殼色灰白或淡黃褐色(色澤的濃淡常因棲環境而有變化),兩側緣白色。殼面布有許多不等大小、分佈不均勻的黑褐色斑點。形似虎身上的斑紋,這些斑點並延伸到基部的邊緣。在內唇外側的中部,在滑層下面隱約可見黑褐色斑點。殼口窄長,前端部分稍寬,後端略向左方曲,軸唇的齒24—26枚,較細弱,中部較密,兩端較疏稀;外唇的齒24—30枚,較粗壯而疏稀。軸溝淺,前渠中凹。前水管溝凸出,后水管溝鈍。殼內面白色。
幼體的貝殼,螺旋部約數層,清晰可見,但仍縮入體螺後端的凹陷中。殼面為淡灰褐色,背部具有斷續的色帶和褐色的斑點,殼頂部多為咖啡色,殼口薄,無齒。
動物的外套膜上,具有暗灰色和淺黃灰色、縱走的條紋,並具有黃色和褐色與殼面符合的斑點,其上面的乳突起較長(約10mm),分枝,其基部和尖端白色,其中部為灰黃色;在外套膜邊緣的乳突起短些。觸角為黑灰色。水管為灰黃色,末端具有珠狀的櫻須。足部具灰黃色斑點,其邊緣為白色,足底部為灰白色。

生境及習性


為熱帶和亞熱帶生活的種類,但熱帶較多,常棲息在潮間帶低潮區或稍深岩石、珊瑚礁質的海底,在水深20m處也有它們的蹤跡。
它們喜在黃昏和夜間出來活動覓食或交配。潮水退後,多隱居在岩石的下面或礁石的洞穴中,常喜棲在杯形珊瑚的基部。貝殼表面的顏色,常因棲息的環境不同而變化。凡是沙灘上或暴露在外面的個體,其貝殼的顏色即較淡;凡是隱藏在陰暗處或藻類叢生的地方,貝殼的顏色即較濃,其色黑白分明而美麗。
此種多在春夏產卵。卵呈灰黃色,為不規則的圓形,長68mm,寬60mm,厚18mm(約4—5層卵囊重疊),共約5000個卵囊。卵囊近呈長橢圓形,高4.5—5mm,寬2.6—2.8mm,每個卵囊內約含有962—1321粒卵子,卵子已發育成面盤幼蟲階段(長0.21一0.24mm),其貝殼與其他幼殼不同,其殼口前緣中央呈三角尖錐形。

經濟意義


虎斑寶貝擁有光澤的外殼和美麗的圖案,具有較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受到廣大收藏者及水族觀光者的青睞,是珍貴的觀賞性貝類。此外,貝殼可供藥用,與其他中藥配伍,可治高血壓、驚悸失眠、血虛、小兒斑疹等症。除供觀賞外,肉可食,還可作為貝雕工藝的材料。
每個貝殼值3~8元(1990年海南三亞);在國外每個0.75—1.50美元,在夏威夷殼長100mm,每個30美元,殼長125mm的售價200美元。
此種寶貝,在50年代中期,在西沙群島無人居住的島嶼是比較多的,不能說是俯拾即是,但每當潮水退後,一人一次少則採到3~5個,多則十數個不等,到80年代初期就很少見了,所以已將此種寶貝列為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