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壓
動脈血壓
動脈血壓是指血液對單位面積主動脈管壁的側壓力(壓強),一般是指主動脈內的血壓。其國際標準單位是帕(Pa)或千帕(kPa),以往常用毫米汞柱來表示。
大動脈的彈性擴張和回縮使收縮壓不致過高,舒張壓不致過低具有重要緩衝作用。
血管內有足夠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動脈血壓的前提。心室收縮射血和血液流向外周所遇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動脈血壓的基本因素。心臟收縮所做的功一部分用於流速,一部分產生側壓,但如果沒有外周阻力,血液即迅速向外周流失,不能保持對大動脈管壁的側壓力。
主要有以下五種:
⑴每搏輸出量: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每搏輸出量增加,收縮壓上升較舒張壓明顯。反之,每搏輸出量減少,主要使收縮壓降低。
⑵心率:心率增加時,舒張壓升高大於收縮壓升高。反之,心率減慢時,舒張壓降低大於收縮壓降低。
⑶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時,舒張壓升高大於收縮壓升高。反之,外周阻力減小時,舒張壓的降低大於收縮壓的降低。
⑷大動脈彈性:大動脈管的彈性貯器作用主要起緩衝血壓的作用。當大動脈硬變時,其緩衝作用減弱,收縮壓會升高,但舒張壓降低。
⑸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當血管系統容積不變,血量減小時(失血)則體循環平均壓下降,動脈血壓下降。血量不變而血管系統容積加大時,動脈血壓也將下降。
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綜合上述,動脈血壓的形成與心臟射血、外周阻力、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的可擴張性和彈性以及血管系統內有足夠的血液充盈量等因素有關,凡改變上述諸因素,動脈血壓將受到影響,現分述如下:
在心率和外周阻力不變的情況下,當左心室收縮力加強,搏出量增加時,在心縮期進入到主動脈和大動脈的血量增多,管壁所受的側壓力增大,收縮壓明顯升高。由於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被擴張的程度大,心舒期其彈性回縮力量也大,推動血液向外周流動的速度加快,因此,到心舒期末,主動脈和大動脈內存留的血量增加並不多,故舒張壓雖有所升高,但升高的程度不大,因而脈壓增大。反之亦然。臨床上左心功能不全時主要表現為收縮壓降低,脈壓減小。
如心輸出量不變而外周阻力增加時,即小動脈和微動脈口徑縮小。阻止動脈血液流向外周,使心舒期未主動脈和大動脈內的血量增多,舒張壓明顯升高。在心縮期內,由於動脈血壓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縮期內仍有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故收縮壓升高不如舒張壓升高明顯,因而脈壓減小。反之亦然。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大多是由於阻力血管廣泛持續收縮或硬化所引起,此時外周阻力增大,動脈血壓升高,而舒張壓升高較明顯。
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的彈性對動脈血壓起緩衝作用,當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的彈性降低時,表現為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不變或稍高,脈壓增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的彈性纖維逐漸減小,而膠原纖維增多,導致血管的彈性降低。阻力血管也具有一定的彈性,其彈性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降低,被動擴張能力減小,外周阻力增大,所以舒張壓雖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但升高的程度不如收縮壓。
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變的情況下,心率增快,心舒期縮短,舒張期間流向外周的血量減少,致使心舒末期主動脈內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張壓明顯升高。由於動脈血壓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縮期內仍有較多的血液從主動脈流向外周。所以,儘管收縮壓也升高,但不如舒張壓升高明顯,表現為脈壓減小。反之亦然。故心率主要影響舒張壓。循環血量
在正常情況下,循環血量和血管容積相適應。如果血管容積不變而循環血量減小(如大失血),或者循環血量不變而血管容積增大(如中毒引起的毛細血管、小靜脈擴張),都特使體循環的平均充盈壓降低,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減少,動脈血壓降低。
以上討論是假定其它因素不變,單一因素改變時對動脈血壓的影響.實際上,在完整人體內,單一因素的改變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況下動脈血壓的變化,往往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動脈血壓是循環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動脈血壓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各器官的血液供應和心臟的負擔。若動脈血壓過低,將引起器官血液供應減少,尤其是腦和心臟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將導致嚴重後果。若血壓過高,則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過重。長期高血壓患者往往引起心臟代償性肥大、心功能不全,甚至導致心力衰竭。血管長期受到高壓,血管壁本身發生病理性改變,甚至可導致破裂而引起腦溢血等嚴重後果,所以保持動脈血壓近於正常的相對穩定狀態是十分重要的。
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於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動脈內的壓力和容積也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導致管壁的搏動,稱為動脈脈搏,簡稱脈搏。這種搏動是以波浪形式沿動脈管壁向末梢血管傳播出去,這就是脈搏波。脈搏波的傳播速度與動脈管壁的擴張性呈反變關係。在主動脈傳播速度約3--5m/s,大動脈約7--10m/s,小動脈擴張性小,則傳播速度最快,約15--35m/s。
脈搏可用脈搏描記儀記錄下來。脈搏的波形可因描記的方法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但一般都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兩部分。
(1)上升支:是由於心室快速射血期動脈壓力迅速上升,管壁突然擴張而形成。其上升支的斜率(上升速度)與幅度可以反映心輸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及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的彈性。當心輸出量增加,射血速度加快,外周阻力成小以及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的彈性降低時,則斜率大,波幅高。反之,則斜率小、幅度低。
(2)下降支:是由於射血後期速度減慢,輸出量減少,進入動脈的血量少於流至外周的血量,故動脈壓力降低,動脈彈性回縮,形成下降支前段。隨著心室舒張,主動脈壓力迅速下降,在主動脈瓣關閉的一瞬間,血液向心室方向倒流,管壁回縮使下降支急促下降,形成一個小切跡,稱為降中峽。但由於此時主動脈瓣已關閉,倒流的血液被主動脈瓣彈回,動脈壓再次稍有上升,故又形成一個短暫的小波,稱為降中波。隨後在心室舒張期中,動脈血液繼續流向外周,管壁繼續回縮,脈搏波繼續下降,形成了下降支的後段。下降支的形狀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如外周阻力增大,則降支前段下降速度較慢,切跡位置較高,降中波以後的降支後段坡度較陡;相反,外周阻力減小,則降支前段下降速度較快,切跡位置較低,降中波以後的降支後段坡度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