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乙埋

梁乙埋

梁乙埋(?—1085),漢族,涼州人,西夏皇室外戚,夏毅宗諒祚妻梁皇后弟。在西夏出生長大,文少武多,卻工於權術。初任管理皇族事務的家相。拱化五年(1067)十二月毅宗死。次年李秉常(惠宗)繼位,年僅八歲,由其母梁太后執政,其舅梁乙埋為國相,其實就是梁氏共攬朝政。

人物關係


執掌大權


徠梁太后把朝政大權全部委之於梁乙埋,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親信擔任要職。他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后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制最高統治權。同時排斥異己,如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諒祚時曾主持朝政,擔任都統軍,精通兵法,熟諳邊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罷官流放。
梁乙埋為取得黨項羌族權貴擁護,於乾道二年(1069)一反前朝規定,下令恢復舊日蕃族禮儀。此後至天賜禮盛國慶六年(1074)連年對宋作戰,銀、夏等邊地 州縣深遭破壞。從乾道元年到大安二年(1068—1076)的近十年中,梁太后和梁乙埋姐弟擅權,連年向宋朝發動戰爭,企圖用戰爭的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威信,並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賜。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八月,梁太后親自點集30萬兵馬,傾巢出動“齎百日糧,攻沿邊五路”,大舉進攻宋朝大順城。后軍屯榆林,距宋慶州(今甘肅慶陽)40餘里,夏軍游騎直逼慶州城下,造成了宋朝“陝右大震”的局面。后因吐蕃首領董氈,乘虛率兵攻入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軍。次年,宋夏爭奪羅城之戰後,夏雖然取勝,也是依靠乞求遼出兵助戰才取得的。其時夏甚感財政拮据,兵力疲睏,政治也不穩定,

惠宗親政


大安二年(1076),正月,惠宗皇帝親政,年16歲,他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大安六年(1080)正月,正式下令付諸實施。這一舉動受到梁太后和梁乙埋及母黨勢力的勸阻和竭力反對,秉常不予理會。七年,為了尋求支持和依靠以削弱梁氏母黨集團勢力,秉常接受大將李清的建議,打算將黃河以南之地劃歸宋朝,用結好的辦法,藉助宋朝的勢力對付梁氏母黨勢力。李清正準備出使宋朝時,被梁太后得知,她召集幸臣罔萌訛等密謀,誘來李清飲酒,即捕而殺之,又立即將秉常囚禁在距興慶府宮五里之地的木砦。同時下令命梁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兵馬,控制河梁要道,斷絕都城與外界的聯繫。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終於傳了出去,一時朝廷上下震驚。秉常的皇族親黨、左右親信和各地部族首領紛紛擁兵固守所屬城池堡寨,與梁氏母黨勢力對抗。梁乙埋多次派親信持銀牌招諭,曉以利害,但也無人聽命,一時夏國處於混亂之中。
大安九年(1083)閏六月,梁太后與梁乙埋等在眾議紛紛中,讓秉常複位,以緩和矛盾。秉常複位后,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他們以秉常的名義遣使到宋朝上表請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攻掠。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國相梁乙埋死。

身後之事


梁乙埋死後,在梁太后的一手操縱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秉常仍然擺脫不掉梁太后的控制。